□ 黃烈鵬(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度發達,使我國優良的傳統民族文化被當代文明所覆蓋。為了發揚和傳承我國民族文化,我校以特色課間操為載體,傳遞民族文化。從大量的文獻資料得出,我校特色課間操的創編與推廣都是走在全國前茅的,特色課間操已從萌芽階段走向全面發展階段,但對于民族課間操這類的文獻研究較缺乏,為了彌補和豐富民族課間操創編的理論依據成為本文章的主旨。
特色課間操是通過課間操在學校體育中表現出的獨特形式、功能、性質和作用,能催生和沖擊它的對象——學生完成規定的鍛煉和自我拓展的體育興趣和體育活動。基于課間操拓展的特色課間操,以大眾認知和感覺為基點,通過挖掘其主體的靈魂、氣質、精神,用感情的概念,創作出一種課間操和大課間活動的體育屬性之和,配合學校特色和所需,孕育新的大課間概念。
民族特色課間操屬于特色課間操的范疇,是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為適應發展新時期教育思想要求構建內容與形式多樣特色課間操的形勢而產生出來的,以中華民族舞蹈動作符號為元素,以廣播體操為主線,以身體練習為手段,身心和諧發展,實現體育與藝術、傳統與現代完美統一的一種新型的校園體育活動。
當前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被現代文明所吞噬,導致傳統民族文化被遺留或荒廢。以上現狀是我校創編民族特色課間操主要因素。我校民族特色課間操是根據民族舞蹈為主線結合廣播體操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創編,形成獨具民族風格的課間操。它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區學生對課間操的喜愛,符合全面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利于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并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民族課間操可視性、舞蹈的形式展示我國民族的文化,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為民族文化的繼承做出了貢獻。
本次特色課間操的創編選取了九個民族舞蹈中的特色動作符號進行創編:
(1)漢族:主要選取了漢族秧歌文化中的“十字步”、“橫扭步”等舞蹈動作符號。
(2)藏族:選取了藏族舞蹈中的碎踏、顫踏、抬踏顫、吸顫步、退踏步步伐和齊眉晃手、晃蓋手、髖前劃手、前后擺手、橫向擺手、平面擺手等動作符號。
(3)羌族:主要選取了羌族舞蹈中的巫舞和鍋莊等舞蹈動作符號。
(4)彝族:主要選取了彝族舞蹈中的達體舞蹈和七月火把節舞蹈動作符號。
(5)苗族:主要選取了苗族文化中的“擺手、墊步”等舞蹈動作符號。
(6)維吾爾族:主要選取了維吾爾族舞蹈中的托帽式、挽袖式、眺望式、撫胸式等舞蹈動作符號。
(7)朝鮮族:主要選取了具有古格里風格的腰圍手、杠推手等舞蹈動作符號。
(8)傣族:主要選取了傣族文化中的“三道彎、之字步”等舞蹈動作符號。
(9)蒙古族:主要選取勒馬手、聳肩、繞肩、馬步等舞蹈動作符號。
(1)針對性原則。
初中身體素質特色課間操應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切合實際,有所側重地進行。考慮到初中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的不同,以及興趣愛好的差異,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身體素質鍛煉的動作符號進行整合,使之便于普及,簡單易學,充分的展現初中生朝氣蓬勃,運動健康而又個性飛揚的特色。
(2)科學性原則。
課間操的創編應嚴格遵循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規律,設計動作優美,運動負荷從小到大,動作由簡到繁,由弱到強逐步增加。動作創編要根據初中生發展發育的規律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考慮鍛煉的實際效果,成套動作時間控制在5—6分鐘之間,充分保證練習動作的安全可行。
(3)創新性原則。
創新是發展的關鍵,是推動事物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不竭動力。特色課間操的創編目的就是要給傳統廣播體操注入新鮮的血液,把身體鍛煉與舞蹈動作相結合,形成新的以身體鍛煉為第一目的的課間操鍛煉方式。這種鍛煉方式將徹底告別以往機械化的、鍛煉效果不明顯的廣播體操動作,以嶄新的、有效的、同時又符合初中生個性需求的方式表現出來,既能吸引學生鍛煉的興趣,又能達到鍛煉身體,提高體質的現實目的。
(4)全面性原則。
為了達到各項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得目的,在創編每套素質特色課間操時,要考慮盡可能充分地動員整個機體參與運動,使身體各部位關節、肌肉、韌帶、以及內臟器官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1)獨特性。
民族特色課間操的創編都是選擇了中國舞蹈已經形成體系的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朝鮮族、傣族、羌族九大民族舞蹈中的動作符號進行創編,對于動作符號的選擇則是兩個必須:一、必須代表了本民族舞蹈動作符號的精髓:二、動作結構、難度是必須符合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基本規律。
(2)全面性原則。
主要體現在身體各個部位的全面性以及動作時空變化的多樣性方面,在動作選取的時候需要考慮讓身體的各個部位的肌肉、關節、韌帶以及內臟器官得到全面發展。
(3)創新性。
對于眾多民族舞蹈元素進行提煉,創新的將具有民族特色的動作符號與身體各部位鍛煉相結合。
(1)完整性。
雖然民族特色課間操,不論從動作符號提取還是音樂制作與剪輯都離不開本民族所承載的文化、特色。音樂選擇需要根據民族舞蹈音樂的風格而定,同時要尊重本民族音樂風格的完整性,做到民族課間操與對應民族音樂的一致性。
(2)適宜性。
音樂的節奏、速度決定了民族特色課間操的運動負荷和運動量。需要結合中小學生身體發展規律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鍛煉的實際效果選擇適宜的音樂。
民族舞蹈都是各自成體系的,內容都是十分豐富的,選取何種動作符號,以及舞蹈與廣播體操結合是值得創編者思考和探索。
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朝鮮族、傣族、羌族九大民族舞蹈各自已成體系,主要對于動作符號的難度選取、動作符號的代表性。
(1)民族特色課間操整體結構的困境。
民族特色課間操是以廣播體操為主線,結合中國民族舞蹈符號動作。在整個操舞課間操中是先舞蹈后體操還是先體操再舞蹈以及舞蹈和體操在每一節中各占多少個拍等等困境。
(2)民族特色課間操流暢性困境。
廣播體操是按照人體解剖學規律來創編的,遵循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對稱有序,反復有量的。而舞蹈則是更多的用肢體表達音樂。廣播體操轉舞蹈或舞蹈轉廣播體操的流暢性是本次創編課間操的關鍵技術。因此,舞蹈動作和體操動作應該前后呼應、相互聯系。如上、下結合,左、右分明,使每一節中體操動作和舞蹈動作結合的圓滑、流暢成一體。
(1)民族舞蹈動作取材。
對于民族舞蹈所選取的動作符號,有兩方面的題材;一、選取民族比較人為所熟知的節日或舞蹈,比如彝族,人們都熟知的彝族的火把節和達體舞;二、選取民族文化、生活中所蘊含、潛在動作,如蒙古人民是馬上好手,舞蹈動作符號就選取了騎馬的勒馬手、馬步等動作。
(2)舞蹈與廣播體操結合。
民族舞蹈動作符號和廣播體操結合圓滑、流暢必須遵循以下規律:①舞蹈動作符號和廣播體操動作一致性,表現在 如廣播體操是上肢動作,舞蹈動作符號也應該是上肢動作;②民族動作符號與廣播體操動作應相呼應,主要表現在如方位上、節奏速度上、動作形式上等,需要尋找到每一節操與舞的共性,避免民族舞蹈符號動作與廣播體操動作無練習、無過渡的湊在一起。
[1]閻勇.中學課間操組織形式改革研究——以綿陽市五所普通高中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9(08).
[2]劉瑋宏.王虹.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民族課間操前景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9(08).
[3]馬鴻韜.健美操運動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