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長春建筑學院 吉林 長春130000)
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為了擺脫平時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需要通過適當的健身活動來舒緩身心釋放壓力。瑜伽由于其理念精髓是尋求身心合一、回歸自然的境界,而且強調在運動中通過對呼吸的調整逐漸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再加上其入門交易成為人們健身的首選運動。通過堅持的進行瑜伽鍛煉,人們不僅能感受到身體上的變化,人們的心靈也會逐漸被瑜伽教育的理念所影響。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價值值得人們去深究。
對瑜伽的健身育人價值的研究,首先要對瑜伽和瑜伽教育有一個全面的的了解和認識。
瑜伽是起源于印度,并且從廣義上說它是一種哲學,屬于印度的六大哲學體系之一。從狹義上來理解,也就是現在多數人的見解中,瑜伽才是指一種運動,一種通過靜思、調身、調息來達到人的身、心、靈統一的一種養生運動。瑜伽的鍛煉方式十分柔和、輕松,故而頗受人們的歡迎。瑜伽倡導人們放慢呼吸、放慢動作,這恰恰符合人們在厭惡了生活的快節奏后對慢生活的向往。瑜伽的深入學習還能提高我們的生命潛能,使我們的生命領域得以擴展并逐漸與宇宙意識相融合。
瑜伽教育在形式上來說是結合了瑜伽和教育兩者的觀念而形成的一種養生教育,是為了起到健身育人的作用而存在的;從本質上來說,瑜伽教育是對人的身體、心理和靈魂的完善,讓學生了解瑜伽的真諦并完勝人性的修煉和精神財富的積累。瑜伽教育倡導人們擺脫都市生活快節奏的束縛,還原張弛有度的真我生活,對學習者身體健康和素質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
瑜伽的健身價值在其格言中就有體現,即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健康的體魄中。瑜伽的健身價值不僅強調對身體健康這一心靈載體的鍛煉,還強調對人心理健康的疏導作用。瑜伽教育不僅能使人們在運動過程中保持身體機能的強勁和體力的增強,還能讓人們在感悟“自我”、領悟“超我”的過程中回歸“本我”。
瑜伽教育倡導人們在呼吸過程中進行肺的上中下三部分都參與的完全式呼吸,教給人們采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結合的方式。瑜伽強調動作與呼吸的結合,并要求學生采用“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的呼吸調理方法來提高肺的通氣量和肺活量,并通過肺部有節奏的運動來按摩內臟并刺激內分泌腺的良性分泌,從而達到鍛煉心肺功能,調理身體的目的。有研究證明若瑜伽練習者可以堅持六個月,可以很好的通過提高肺部肌肉的力量改善肺功能,并能使人的運動能力得到很好的增強。
瑜伽隨不是一種劇烈的運動,但它獨特的靜態訓練法對人體形態的塑造和身體柔韌性的鍛煉也同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與劇烈運動的塑體功能不同,瑜伽教育通過有針對性的瑜伽動作的聯系,對塑造身體各個部位的完美體形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出來的自然、美麗的姿態。由于瑜伽教育在塑身方面的優秀表現,人們還把瑜伽詳細的分化為美頸瑜伽、瘦腰瑜伽、塑臀瑜伽等纖體和美容瑜伽。另外,通過通過堅持的瑜伽訓練,人們的左右劈叉和坐位體前屈等體現身體柔韌性的動作也都會有顯著的提高。
減肥是人們進行健身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瑜伽教育在減輕身體重量、改善身體成分組成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瑜伽教育的減肥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瑜伽形體訓練和呼吸吐納的配合,消耗身體中多余的脂肪并抑制脂肪合成,從而起到減肥的作用。有研究發現認真的完成瑜伽動作和劇烈的網球運動消耗的熱量是相當的。通過瑜伽減肥是一種健康的減肥方式,是通過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來完成脂肪消耗、控制并減小體重的,是值得推廣的健身、瘦身運動。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心理健康的喪失勢必會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實踐證明,長期習練瑜伽有助于練習者的心理健康。瑜伽具有穩定自主神經,減低壓力,消除精神緊張,達到心理安定、情緒增進的功效。瑜伽通過緩慢均勻的深呼吸,促使練習者安定心情。因為呼吸與支配情緒的自主神經有密切關系,呼吸平常由自主神經所支配。一旦心情或身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就會影響呼吸速度而產生紊亂現象,深呼吸有穩定情緒的作用,進而消除緊張與壓力。而且瑜伽類似于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而這種訓練的目的是放松個體的神經、肌肉,為一種降低壓力處理方式,它的操作過程如同自我暗示訓練的方法,通過放松身體來達到心理狀態的放松。內分泌機能方面,在高焦慮、恐懼情境或長期靜態愉悅情緒的作用下,皮質醇分泌量上升,而從事瑜伽時情緒處于安祥愉悅狀態,故皮質醇分泌量上升。而皮質醇具有促進身體抗壓力或焦慮反應的功能,以負反饋的作用方式緩沖壓力刺激帶來的生理、心理反應,使心理情緒狀態更加放松穩定。瑜伽要求運動時,量力而行,相互不要有攀比的想法,它屬于無競爭性的活動,所有練習者可以一起享受肢體伸展的樂趣,進而增強彼此間的感情與關系;此外,瑜伽不受限于年齡、性別與體質健康狀態,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享受體育平等的權利。且通過活動還可以結交許多新朋友,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
個體社會健康是個人主動和諧環境,積極調節人際關系,增進身心健康的狀態。當今社會是一個尊重個性和文化多樣的生存環境。但是,往往有人把自己孤立于社會之外,導致個體與群體的不和諧,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練習瑜伽能夠凈化心靈,讓個體內心充滿愛,由內向外散發著一種愉悅,使個體更容易和諧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長此以往,它不僅能夠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共存、協調、互利、共贏,而且還能不斷提升“本我”,超越“自我”,從而積極開發人的“類生命”。古人曰:“德為功之母”,因而講究“以德培功”。這就是說,練瑜伽首先要“得道”,其次才是“得術”。古人還告誡人們,“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因而,研究瑜伽教育如何增進個體社會健康就是探索瑜伽“道”與“術”的整合。
瑜伽教育強調人性的修煉,通過接受瑜伽教育,人們在心態上逐步認同揚善抑惡的意識,達到外練體格內練人格的高水平的修煉過程。另外,接受瑜伽教育還有助于抵制人的憤怒、貪欲、狂亂、迷戀、惡意、嫉妒等6種惡習,抵御外環境的各種利益誘惑,以及多種不良因素刺激的負作用。
瑜伽教育引導人們由“本我”向“超我”過渡,不僅強調通過增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實現對“自我”的感悟,還強調通過對個人素質的提高來促進社會健康的“超我”的脫俗表現。可以說通過瑜伽教育的熏陶和瑜伽運動的堅持練習,人們可以實現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的有機的結合,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1]沈維德.瑜伽健身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2]弗洛伊德(奧).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楊韶剛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張永軍,楊秀清,宋光春等.東方傳統體育健身新說[J].體育學刊,2004,11(4).
[5]周學勝.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