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峰,張翌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隨著科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社交活動也逐漸向網絡遷移。人們在網絡交流平臺上進行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日常交往行為,甚至取代傳統的交往方式。網絡社交帶來了社會交往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社會心理變遷。所以需要增進城市公園的吸引力,讓人們從虛擬的網絡中走出來,將社交從網絡拉回到現實生活,拉回到環境宜人、多姿多彩的公園里。
城市公園更新的目標是要增進城市公園的環境吸引力,引起人們的興趣,讓人們更好的使用和享受城市公園帶來的便捷生活。既要充分發掘并再現當地的文化、歷史等資源,使公園與周邊環境和城市相融合;也要追隨當今社會的發展,符合現代的審美視覺,使其達到“舊地新貌”的改造目標。
城市公園更新的方向就是在跟上時代步伐的同時,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景觀結合在一起。城市公園往往被稱作“城市綠肺”、“都市氧吧”,應完善城市公園的生態環境,以提高整個城市的綠化系統。
城市景觀吸引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主體、客體以及其交互關系。
主體指以城市聚居者為主體的主觀因素,其包括城市文化和聚集個體。
客體指令主體產生城市環境意識的城市景觀客體因素,其包括景觀美學、大眾行為心理和城市聚集生態。
交互關系指主客體之間相互的關系,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性引導,客體對主體的刺激作用,以建立良性互動,提高景觀吸引力。
美,環境之美在于感受,感受的最佳途徑是身臨其境,吸引人們來享受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美;多樣性,環境信息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可以滿足人們交往活動時不同的需求;互動性,社交活動是必須的生存、生活需求,盡管有主動、被動、淺層、深層之分,豐富的互動活動促使人們相互之間能和諧的進行交往溝通;健康性,環境不可替代的副作用,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存質量的反映。
城市公園景觀吸引力要素為公園優美怡人的景點、景區,公園中豐富的功能空間環境、場地地形的起伏變化,公園中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和公園宜人的生態環境、完善的設施。
3.2.1 增進人與環境的互動
對原有的地形盡量適當保留,通過適當增加微地形來改變原有的地貌,豐富地形空間。利用不同的地形塑造多樣的活動場地,吸引人們到豐富的環境中進行不同的游憩活動。
水體是城市公園里重要的景觀因素,良好的水環境可以改善公園的小氣候,增進人們來到公園的吸引力。流水和瀑布可以豐富園中人們的聽覺感受,有開闊的水面、靜謐的水灣,增加空間的層次感,使人們被聽覺的美和視覺的層次變化所吸引。營造生態駁岸,結合水岸設置親水的木棧道,即豐富了水岸線景觀的效果、增強了人們的親水性,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和水體進行互動。
城市公園植物景觀不僅能為人們提供乘涼休憩的場所,同時還能提供優美的景觀視線。在更新中種植當地常用樹種為主,體現地域特色;采用“觀賞性”草坪,人們可以隨心的在大草坪上漫步交心或躺下休憩;增加林蔭廣場,為人們提供舒適的林下活動空間進行交往。
城市公園在鋪裝上的更新應更人性化和生態化。多樣化的利用環境來選擇鋪裝,如使用木板、青石板等,可以給人們帶來回歸自然的感覺;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設計鋪裝,增進人們和文化環境的互動。
3.2.2 增進人與人的交往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活動的質量和場所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對公園的需求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豐富的活動空間是開展人與人互動活動的先決條件。
在兒童游樂區的更新中,適當增加場地地形的起伏變化,增強兒童在場地內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可能的自然因素布置在游戲區的附近,增添兒童之間的溝通與互助。在游戲場旁設置一些供家長休憩的休息區,既可以滿足照看兒童的需要,又可以加強家長之間的交流,使家長更放心帶孩子來到場地中交往溝通玩耍。
老人活動場所相對安靜、閑適,老年人喜歡聚坐在林蔭處、亭、廊中打牌、下棋、聊天等,在這些區域需要設置足夠的休憩設施,保證其幽靜自然的環境;提供一些老人健身的場地設施,如跳舞、健身器材等,應使地面保證平整和防滑。使老年人能夠健康、愉悅的在公園中鍛煉身體、相互交談。
青少年會選擇籃球場、足球場等場所進行集體性體育活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增加了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場地最好設置在公園的邊緣處,這樣產生的噪音和擁擠不會干擾兒童和老人休憩的區域。
在公園更新中,注重公園文化活動的引導和組織,增進市民的文化交流,人們的交流活動在一個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空間中會有更多的感悟,保證公園景觀對人們的長久吸引力。
3.3.1 道路交通更新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公園游人數量迅速增加,在對公園進行更新時,提高整個公園的可達性是很重要的。在更新時需要綜合周邊交通狀況和游人的容量進行分級設置,緩解人流壓力,方便人們進入公園中活動;對園路系統進行更新時應營造具有景觀體驗的園路,提升公園園路的觀賞性;公園的邊界更新,應該不設任何限定空間邊界的元素,提高邊界的景觀質量及小氣候,用方便人們社交行為的場所來加強公園和城市的聯系,使人們在便捷的交通系統的吸引下更愿意來到公園中交流。
3.3.2 服務設施更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公園原有設施的形式己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長時間的使用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損壞。公園內很大一部分人群是老人,適當增加庭廊、在林蔭下增加座椅的數量,提供林下休閑空間;環衛設施也應盡量與老人活動區結合布置,并且不宜過于隱蔽,方便老年人發現并到達。兒童娛樂場所增加相應的游樂設施,在場內提供可坐著看清這個場地的長椅,滿足照看兒童的需要、加強家長之間的交流,空間邊界可以是推出的地形、臺階,也可以兼做座位。在公共藝術的設施上,應當展現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要考慮到殘疾人的需要,設置無障礙通道。增強夜晚照明設施,增加庭院照明燈具和草坪燈等。
3.3.3 信息傳達更新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豎立的靜止的路牌和指示標志,隨著游客流的移動,還應在公園更新中加強動態信息牌、廣播系統和公園疏導人員,使公園信息導向標識系統在公共安全中充分發揮作用,使來到園內活動的人們更安心。
3.4.1 以增進現實交往、環境體驗、健康休憩為目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網絡交流平臺上進行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日常交往行為。因此,增進城市公園的環境吸引力以吸引人們來到公園中進行現實的交往,使人們能夠體驗到多樣化的環境空間并開展互動性的活動,在公園中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環境,進行健康的休憩。
3.4.2 以優化行為組織、提升環境質量為手段
優化行為組織,增進人與人的交往、活動的質量和場所的設計;提升環境的質量,增進人與環境的互動,是增進城市公園環境吸引力的基本途徑與重要手段。
3.4.3 以系統整合、行為安全、可達性的提升為保障。
增強公園內各個場所、功能、活動的聯系;提升人們在公園內游憩活動、環境保護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需要;提高公園的可達性,便捷的交通使人們更方便、愜意的在公園中游憩。
深圳中心公園位于深圳市中部,被稱之為“800米綠化帶”。以前的深圳中心公園,其客流量與它的中心地段地位不符,始終游客稀少。公園內缺乏休閑活動的場所和內容,造成其使用率低;景區沒有特色,識別性太差,存在感不強;公園內封閉式的管理、出入口數量少導致公園的交通不便,可達性差;停車場、公廁等配套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市民在公園中不能便捷的游憩;并且公園被城市干道切割成多個區域,布局過于零散整體性不強,形成不了一個公園的的小氣候。在市民心中它就是個“問題公園”,很少有人前來。
為了讓市民接受,吸引市民更好的來到公園中進行游憩,對深圳中心公園進行更新改造。公園緊鄰華富路作為圍墻的鐵柵欄被拆除,變身開放的景觀帶,打開了公園的邊界,讓城市和公園融為一體。深圳市中心公園建成了多個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和足球場,這是許多公園沒有的運動設施,吸引人們來到公園中健身活動,進行交流。園內建成了一個風雨舞臺,主要為夜間廣場舞使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活動的場地,使人們的活動交流更加舒適、自然。公園內建立了一個非典紀念碑,為紀念2003年抗擊SARS中犧牲的醫護人員,讓人們記住那些英雄們,有較強的紀念意義。
深圳中心公園更新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遵循景觀多樣性、活動多樣性的原則,形成人與人、人與植物、動物共生的空間;設計出多樣性的活動場所,適應不同人群不同交流活動的需要。形成有特色的、舒適宜人、便民的城市公園景觀。
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綠肺”、“都市氧吧”。本文主要通過增進吸引力的基本途徑——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交往;增進吸引力的輔助方法和手段——道路交通、服務設施、信息傳達、環境安全等途徑來綜合提高城市公園的吸引力。促使人們更愿意走進自然、來到公園中進行游憩交往的活動。
[1]方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人的行為活動[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2).
[2][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美]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高峰,譯.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
[4]劉佳.重慶市城市公共空間的游憩功能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5]裘鴻菲.中國綜合公園的改造與更新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6]劉濱誼.城市文化與城市景觀吸引力構建[J].規劃師,2004(2).
[7]張建麗.社區人居環境吸引力研究—以大連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8][美]萊斯利,勒里,爾沃茲.公共環境標識設計[M].楊曉峰,張謙,譯.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