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在我們加速發展經濟的今天,城市本質被遺忘了,我們忘記了建設城市的初衷。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的更美好而居留在城市。”然而城市發展至今,卻變的越來越不適宜人生活了。筆者作為一名規劃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不符合城市長遠發展的想法,比如地方領導經常會為了多出一點開發空間,而去調整城市路網,這個對于城市長遠發展是得不償失的。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實現當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當前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明確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的更好,而城市規劃就應該始終以人為核心,不是以發展經濟或者創造政績為目的,其宗旨是為了給人們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城市規劃理論與城市規劃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時代,都會被賦予不同的任務。在改革開放初期,城市規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發展有了依據。然而市場是敏感的、強勢的,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公平經常會被忽視。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城市規劃不是簡單的發展經濟,規劃師要講求公平、要考慮社會長遠發展。我們要借助相關規劃法規和規劃的編制來引導城市健康發展。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要求我們必須代表廣大市民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公眾參與顯得極為重要。城市是居住在這里廣大市民的,不是個別精英的。所以在這個層面,筆者認為發展到當前,城市規劃應該從以技術為核心向以政策為核心轉變,以公眾參與為依托,賦予廣大市民參與城市規劃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們最熱愛自己的城市,也只有這樣城市才能真正的發展好,人們才能生活的更好。
城市交通問題是當前各大城市最嚴峻的問題之一,交通擁堵大大降低了城市效率,超人性化尺度的寬大的馬路,使得沿街商業一度衰敗,特別是城市快速路和高架橋直接導致大量商業搬遷。[2]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求大的一面,而大馬路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這種文化追求同時也滿足了城市的宣傳,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無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長了這種風氣。再小的城市也要修大馬路,他們認為大馬路和高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代化,這其實是一個誤區。當然從經濟發展層面而言,修建高架、修建大馬路是城市發展經濟的需要,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存在嚴重的危機。在我國各大城市,曾經一度以為寬馬路能解決交通擁堵,一直以來交通規劃就是這種套路,但是漸漸的人們發現,路修的再寬也趕不上車輛增長的速度。一座座高架橋在修建之初,都被大肆宣傳改善了交通,但是好景不長,高架下道口首當其沖成為最大的堵點,甚至延續到整個高架。其次城市道路的分級制度使得城市一度失去了人行化的尺度,超寬的馬路使得人們沒有了逛街的勇氣,走在路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街道一度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城市多元化在喪失。
城市交通發展一直以來遵循的發展模式是不正確的,并未如人們所希望的改善交通擁堵,提高城市效率。合肥花了4年時間完成的暢通一環工程,又聽說政府正準備啟動暢通二環了,但筆者這種交通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當然私人小汽車還會越來越多,路面交通擁堵也會越來越嚴重,但是城市土地資源是有限的,這樣發展下去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在當前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城市交通模式要從私人交通主導的發展模式轉向公共交通,要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一步步轉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實現綠色出行。
當前城市問題愈加嚴重,其存在的原因是復雜的,是在一定政治背景、經濟體制和社會背景下綜合形成的,這里主要從現行城市規劃實踐上談談看法。現行的規劃體系中法定規劃主要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整體而言,城市規劃在改革開放以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一直以來遵循的理論與方法的弊端日益明顯。
3.2.1 總體規劃層面:擴張式總體規劃轉向收縮式總體規劃
在改革開放之初,城市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城市總體規劃從城市發展的角度,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對城市規模進行預測,在當時是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對城市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加速發展,當前城市化率也已超過了50%,城市規模一再膨脹,此時再采用以前編制總規的一套方法,明顯是不適用的。單純從城市規模預測上,一味地做加法是不合理的,單純的“土地城鎮化”要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轉變。[3]不是所有的城市規模都會增加,鞍山總體規劃上提出的所謂收縮式的總體規劃概念。收縮式的總體規劃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是未來大部分城市發展的趨勢,隨著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的提高,城市發展應該從當初粗放式的擴張轉向內生型的方向發展。正如鄒德慈院士所說的不是每個城市都要長成巨人,未來大多數城市人口規模將會停止增長甚至開始減少,當然人口減少并不代表不發展,要通過對現存土地的規整、提高土地效率等層面優化城市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價值,真正實現土地集約化發展。
3.2.2 控規層面:以技術指標為核心轉向以政策為核心
我國的控規是在20世紀80年代借鑒美國的土地區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國內城市規劃體系在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中缺乏了中間銜接的環節。隨著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控規中對于土地開發強度等強制性指標的控制經常會變成一紙空文,控規提出的容積率等指標在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經常被修改,使得控規的權威性一度遭到質疑。控規指標最終得不到實施有兩個層面的原因:控規指標本身合理性不夠,或者說控規指標的確定缺乏科學性;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地方政府和規劃主管部門的管理跟不上,政府領導的績效考核機制使得政府一度向開發商妥協。
2.2.3 詳細規劃層面:封閉式的小區發展模式轉向開放式的街坊
我國居住區規劃學習的是蘇聯模式。在柯布西耶功能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小學為中心來安排的鄰里單位,成為一直指導我們的小區理論。在這種模式下,居住區也開始劃分等級,一個居住被劃分為幾個居住小區,小區內部繼續被劃分為幾個組團,而居住區與外部環境是封閉的。在計劃經濟模式下,又提出了“千人指標”這也是從蘇聯學來的。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是沒有目的的行為,就拿人們逛街而言,人們喜歡一邊逛街一邊買。因此,社會服務設施規模不能簡單的按多少人來計算,這也是我們的第三產業永遠也上不去的原因。國外到我們這種城市化水平的時候,他們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早就超過50%,而我們才30%多。大家都知道,第三產業是有門檻規模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把1萬人聚集在一起和分散在100個點上,對商業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起可以供應一個電影院,如果分散開,也就只能配套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了。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就在于工業化的單一路徑轉向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雙路徑,城市的單一視角轉向城市、農村的的雙視角。展望明天的城市,城市的發展要從著眼于數量增長轉向質量的發展上,這樣一來城市規劃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們要重新思考明日的城市,我們的城市規劃將如何科學合理的引導我們城市健康發展。
[1] 王軍.采訪本上的城市[M].北京: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 李曉江.中國城鎮化模式、道路、政策研究[R].2014.
[3] 鄒德慈.展望明天的城市[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