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哲濤,郝麗君,和紅星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0)
秦嶺北麓西安段全長166km,面積5852.67km2,自西向東涉及周至、戶縣,長安、藍田,灞橋,臨潼六個區縣,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是西安當地旅游的重要場所,怎樣提升其旅游環境,滿足人們親近自然、假日休閑需求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空間,是我們當下亟待思考的現實問題。
秦嶺北麓西安段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有著豐沛的水資源、地熱資源和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豐富,是動、植物區系過渡地。此外西安境內有10 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面積占全市林地面積的94.59%。目前西安已建立了4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 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 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1.2.1 物質文化資源
秦嶺北麓的八百里秦川,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先后有13 個王朝在此建都,這使得西安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大雁塔、鐘鼓樓、兵馬俑等人文資源數不勝數,區域內歷史遺存十分豐富。宗教方面,秦嶺是道教的源脈之地,老子的道德經就產生于周至的樓觀臺,唐代時終南山樓觀臺曾一度成為“皇家道觀”,金代王重陽在終南山創建全真教。此外秦嶺中段的終南山不僅是中國佛教傳播的重要發源地,還是佛教各宗派創立發展的源頭。此外,秦嶺山間多懸崖絕壁,險峻陡峭,古代道路凡遇懸崖絕壁皆傍山架木而行,史籍稱之棧道、蜀道,號稱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秦嶺西安段有子午道、庫古道、武關道等,這些尚有跡可尋的古棧道上,仍然保留著有大量文物古跡遺存。
1.2.2 非物質文化資源
秦嶺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相當豐富,主要有周至龍燈、剪紙、啞柏的刺繡、樓觀臺的財神文化;戶縣的鐘馗故里,民間面塑技藝;長安灃峪口的百年老油坊;臨潼櫟陽木刻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秦嶺寶貴的文化資源,彰顯其獨有的魅力。
目前秦嶺北麓西安段旅游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大量過度開發的活動使得旅游開發面臨艱難的境地,主要表現在:①水資源、山體、生態資源遭到破壞。河流污染、挖沙采石擠占河道;建構筑物占壓河床現象嚴重;炸山采石,破壞山體的行為較為普遍;濫砍濫伐造成植被覆蓋破壞嚴重,動植物生存環境惡化。②旅游項目單一,缺乏特色。秦嶺北麓西安段旅游開發的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觀光、采摘、吃農家飯等方面,內容較少,自然生態特色較弱,對游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③游覽路線組織不暢,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節假日旅游的需求使得秦嶺面臨著較大的交通壓力,各主要進山道路和峪口承載能力低,限制了旅游發展的空間;另外,沿線游覽帶的景區環境、住宿條件、包括車位都存在很大不足,安全供水、用電和垃圾回收等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完善,不能給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環境。④管理體系缺乏。管理效率低下,保護措施的緩行以及各種規劃法規的不到位,使得旅游開發面臨紛繁復雜的多重矛盾。
秦嶺北麓西安段的空間規劃既要滿足旅游產業發展的急切需要,同時也要保證其本體生態環境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以期達到既保護秦嶺北麓西安段的生態環境,又促進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共贏。
秦嶺北麓空間保護利用規劃首先應構建秦嶺北麓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求是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山水形態和生態格局,不破壞已經形成的帶有歷史文化信息的空間結構、尺度和肌理形態、景觀風貌等,這是任何發展不能逾越的。因此,在規劃范圍上以禁止生態敏感區的開發建設,以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為前提,將區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協調區兩個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區內禁止房地產開發,限制區域內的旅游活動。生態協調區是指秦嶺山腳線(25°坡線)至環山路以北1000m 區域,所有建設活動不得破壞山體、占用河道、影響生態景觀、污染河流水系,必須進行專門的環境影響評價,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
秦嶺山脈、河流眾多、農田和眾多城鎮共同組成了秦嶺北麓優美的旅游空間結構,依托秦嶺珍貴的空間和生態承載能力,以環山路沿線空間發展形成主線明確、組團發展、城鎮點綴、山水掩映、田園襯托的“一軸、六縱、六片區”的空間結構模式。“一軸”:以環山路為主線,串聯各鄉鎮形成的經濟發展軸;“六縱”:以黑河、澇河、灃河、潏河、浐河、灞河為依托的六條縱向綠色生態帶;“六片區”:以太白山旅游觀光區、樓觀臺旅游度假區、草堂科技產業基地、終南山文化產業區、湯峪溫泉旅游度假區和臨潼國際旅游度假區組成的六個功能片區[1]。
3.3.1 道路交通網絡
秦嶺北麓的區域交通通暢與否是其空間保護利用的關鍵所在,區域交通網絡的規劃策略主要是快速通道+觀光綠廊+高架快速干道+地鐵觀光旅游專線,形成區域交通網絡。峪口景區內外交通體系主要是解決保護利用峪口景區內外交通的可達性問題,在促進旅游發展的同時做到空間的合理保護利用,如轉換G108、G210 等國道的單純交通職能,形成旅游專用道路;景區內部旅游線路的道路強調低碳環保,綜合設置步行系統、游覽車道路系統;在景區入口、園區內設置相應規模的機動車停車場及非機動停車設施,降低交通沖突,減少生態破壞。
此外,綠道慢行設施也是秦嶺北麓旅游空間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城市主要聯系道路、沿環山路、峪口等位置,逐步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中轉點,建立自行車與公交車的換乘系統,形成特色慢行系統,通過“綠道”將田園風光、山林風光、農家風光互相結合。
3.3.2 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給排水、強弱電等基礎設施的合理配置,不但對秦嶺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在秦嶺北麓空間保護利用規劃中應統籌兼顧旅游與保護對基礎設施的布局、規模、走線等諸多要求,合理按照游客容量、游覽需求進行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既要考慮保護區內的生態保護需求,又要注意與保護區外的延伸配套區——旅游景點、場所等相銜接,形成秦嶺北麓旅游區的整體基礎設施網絡系統。
秦嶺北麓沿線漫長并且涉及多個區縣,管理保障機制不暢會誘發一系列問題,所以建立一個權威、專門、綜合性的管理保障機構是必不可少的[2]。由西安市政府組建的統一管理主體——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及下設的各職能處室,對整個秦嶺西安段的生態保護和規劃開發事務進行管理,有助于各項旅游發展項目的高效運行。此外,其北麓的旅游開發和周邊居民的發展問題對于秦嶺保護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所以完善保障機制還應著力修復和發展以村民、市民、各級代表為主的群眾保護網絡,積極探索激發群眾積極性的激勵機制,使環境保護與城鄉居民的切身利益完好結合,促使城鄉居民自發、主動參與到秦嶺北麓空間保護利用的管理工作當中,實現環境保護與城鄉居民發展的互動與并進[3]。
秦嶺北麓西安段必須應對旅游開發帶來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引導,才能實現對其最有效的保護并進行可持續的旅游產業發展,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的同時重塑秦嶺歷史文化空間環境,達到空間保護與旅游開發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目的,這一切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 和紅星.解讀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及保護利用規劃[J].風景園林,2012(2).
[2] 郝麗君,肖哲濤,李紅光.與旅游共贏的函谷關文物保護規劃策略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3(7).
[3] 陳穩亮.村落型大遺址保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雍城遺址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