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琳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建筑材料是在建筑物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建筑材料的好壞關系著建筑工程的質量是否達標,提高建筑材料的質量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普遍要求,對建筑材料進行檢測是控制建筑質量的重要措施,相關部門只有完善對建筑材料的檢測,才能確保施工質量、施工人員的安全,促進建筑工程項目的全面發展。
建筑材料檢測是指對建筑施工所需的材料進行全面、科學的檢測,以保證其施工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筑材料檢測的主要項目有:水泥需要檢測其生產廠家、水泥強度、初凝與終凝時間、水泥的細度等;鋼筋材料需要檢測其強度,要進行伸縮與拉力實驗;對于鋼筋的焊接,必須進行拉伸實驗;瀝青需要進行三方面的檢測,包括瀝青相對密度、溶解度、軟化點;建筑物的碎石要檢測其含泥量、級配、壓碎值等。
建筑材料的檢測在建筑物的施工、建筑材料的開發、建筑企業的生產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建筑施工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有關部門控制與測評建筑材料的重要依據。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材料的檢測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國家質量檢測部門頒布了《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條例》,國家建設部也頒布了《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對建筑材料的檢測項目與檢測方法做了明確規定,這些法律法規都保證了材料檢測的準確性、安全性、科學性。
雖然我國建筑檢測機構已經發展了20余年,但檢測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檢測能力仍有待提高,建筑材料檢測的設備都比較精密、復雜,這要求檢測人員有專業的檢測技能、豐富的檢測經驗、較強的職業道德,但在建筑材料的檢測過程中,一些檢測人員因不按規章制度操作,缺乏必要的檢測經驗與專業知識等原因,造成建筑材料的檢測出現了較大誤差,直接影響了建筑施工的質量。
目前,我國建筑材料的檢測手段還比較單一。雖然我國建筑材料的檢測技術已經有了較大發展,但大部分地區的檢測方式方法還相對簡單落后,對建筑材料的統計仍然采用手工填表統計的方法,檢測設備長期得不到更新,這些落后的檢測手段很容易造成數據混亂,并增加了不必要的檢測工作量,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建筑工程的質量。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建筑材料檢測方法、程序不統一。當前,建筑材料的檢測主要是由施工方依據材料送檢的批次要求以及取樣要求進行送檢,當需要檢測的批次較多時,會延長材料的堆放時間,不利于檢測單位對材料的驗收;同時檢測與施工現場是兩個獨立的地方,對建筑材料的狀況描述由監理部門與施工建設單位共同完成,而檢測單位只對施工方送來的檢測樣本進行檢測負責,這不能反映建材的實際情況;此外,對于建材檢測的儀器、管理系統各地方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也影響了建筑工程材料的檢測質量。
一些施工單位領導對建筑材料的檢測認識不足,建筑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前,只是對建材數量進行驗收,卻忽略了建材的質量,這給工程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建筑工地材料的堆放不符合規范,管理不科學,造成部分材料變質、生銹,使之失去了原來的性能,影響了施工安全,此外,建筑材料的檢測不規范、不及時,造成不合格的材料被誤檢、漏檢,這給建筑工程留下了質量隱患。
當前,在建筑施工現場的材料種類多,品種復雜,對這些材料都要進行檢測,其檢測項目與檢測的性能指標都要達到當地建設部門、國家以及相關行業的相關規定。例如對建筑物外墻保溫材料的檢測,要檢測保溫材料的導熱參數、防火等級、環境污染程度,還要嚴格檢查材料的吸水率、表面強度、抗拉、抗壓強度、表面密度等等,在具體的檢測項目中,對被檢測材料要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取樣,如果檢測的不全面,是不能取得相關部門的檢測合格證書的,為了加強檢測的裝機量,檢測單位與施工單位要做好統一規劃,對材料的檢測項目合理安排,以達到降低成本、保障質量,確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質量。
大多數檢測部門對建筑材料的檢測采取取樣檢測的方式,取樣的數量會直接影響材料檢測的結果,如果送檢的材料數量少、質量差、加之方法不當,會進一步擴大檢測的差值,嚴重的會得出與預計結果相反的結論。因此,企業在確定送檢材料時,一定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通過抽樣法、篩選法確定樣本,以保證檢測的合理性、科學性。
建筑材料的檢測結果受環境的影響較大,在建筑材料的檢測過程中,不同的環境條件會造成不同的檢測結果。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要按照國家對檢測環境的規定標準進行檢測,這樣的結果才有說服力、才具有合理性。例如:檢測人員在進行隔熱材料的檢測時,隔熱層對檢測溫度的要求比較高,溫度的明顯變化會降低對檢測的精度,檢測人員在進行檢測時,要嚴格控制環境因素,以免其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
建筑材料的檢測要盡可能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先進設備的性能穩定、檢測準確度高,可以保證建筑材料在測試與核查時,減少數據的誤差值,在測試水泥、混凝土、磚塊的抗壓性時,先進設備測出的強度值要明顯高于普通設備測出的強度值。因此,測試人員要遵循檢測標準,運用先進的檢測設備進行建筑材料的檢測。
建筑施工單位要提高建筑材料的檢測質量,就必須嚴格控制檢測原材料的質量,要對原材料的質量進行全面的檢測,使其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例如對砂石的檢測,檢測人員要測試砂石的強度、抗壓性能,如果材料達不到規定要求,要告知原材料采購部門及時更換建筑材料。在對混凝土的檢測過程中,要嚴格把握各種材料的配合比,同時對于鋼筋、水泥、石子、建筑保溫材料要嚴把質量關,按照檢測規定進行質量檢測。
建設施工監督部門要監測檢測現場與施工現場,對檢測材料的來源、檢測的各階段、試樣特點等程序進行嚴格控制;檢測的驗收要以科學的數據為依據,堅決反對施工企業不檢測、少檢測的行為。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建筑材料檢測的立法工作,對建筑材料檢測的性質、范圍、標準、部門進行系統規定,建立建筑材料檢測的法律體系,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企業進行懲罰。在檢測部門中要建立責任問責制,堅持“誰檢測,誰負責”的原則,促使檢測人員認真執行國家檢測標準。
我國應該進行大力建設建筑材料信息檢測平臺,各地檢測機構要公開建筑材料檢測信息,及時上傳數據信息,并利于監測信息平臺對檢測信息進行分析、判斷,使之更好的為建筑材料的檢測服務,以提高檢測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1] 王國慶.建筑工程材料檢測技術探究[J].農家科技,2011(S2).
[2] 杜善偉,韓業強.淺析建筑材料質量檢測與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8).
[3] 施川燕.建筑材料的檢測與試驗應注意的幾個環節[J].中國建設信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