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玲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血管外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胃癱即功能性胃排空障礙,是指非機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障礙為主要征象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均指不伴吻合口或輸出端空腸袢等機械性梗阻因素的殘胃無力及排空障礙[1]。近年來,胃腸術后并發(fā)胃排空障礙的人數(shù)增多,在治療和護理中,經給予正確的診斷和護理,加快了胃腸功能的恢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45~76歲,平均58歲。胃癌12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2例,潰瘍并穿孔1例。手術方式:胃大部分切除畢Ⅱ式吻合術12例,畢Ⅰ式吻合術3例。
1.2 診斷標準[1]:(1)術后5~7天腸蠕動功能恢復后進食即出現(xiàn)上腹飽脹,24h內嘔吐大量胃液(1000 ml),或術后l周仍未恢復腸蠕動功能。(2)再置入胃管后,每天胃腸減壓抽出之胃液量超過1000 ml。(3)胃鏡檢查可見胃內有大量胃液潴留,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炎癥、水腫,但機械性腸梗阻不存在。(4)碘或鋇劑造影檢查,造影劑不能通過吻合口或幽門進入小腸。(5)無明顯水、電解質代謝紊亂。(6)未用減緩平滑肌收縮之藥物。(7)無引發(fā)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等。
1.3 臨床表現(xiàn):本組病人均于術后1周左右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進食流質或半流質時出現(xiàn)頻繁惡心、嘔吐,經禁食、胃腸減壓后,每日引流胃液>1000 ml,持續(xù)時間12~30天。化驗血生化在正常值范圍內,腹部平片排除腸梗阻,X線鋇餐檢查顯示胃擴張、胃蠕動減弱,胃鏡檢查顯示吻合口有不同程度水腫,但無機械性梗阻。
2.1 心理護理:出現(xiàn)胃癱后,一方面患者剛經歷過一次手術創(chuàng)傷,心理及身體的承受能力低,既擔心疾病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又擔心危及生命,心理壓力大,同時較長的住院時間、高昂的治療費用、長期放置鼻胃管帶來的不適、各種檢查帶來的痛苦等均可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屬往往不理解,認為是醫(yī)生技術問題,對治療不滿意,甚至引起醫(yī)療糾紛。因此,應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耐心、細致的給予解釋,說明發(fā)生胃癱的影響因素、治療方法和預后。介紹已治愈病例,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持續(xù)胃腸減壓的護理:(1)持續(xù)胃管引流通暢,若引流不暢,應及時查找原因,做相應處理,必要時用50 ml注射器抽取胃液,若胃管被堵塞則需及時更換。(2)觀察引流液的量、性質、顏色,并應用3%高滲鹽水洗胃,2次/d,以減少胃壁水腫和預防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fā)生。(3)妥善固定胃管,防止受壓、屈曲、折疊及脫出,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每周更換胃管,并由另一鼻孔插入。
2.3 腸內營養(yǎng)支持:腸內營養(yǎng)支持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是治療胃癱的有效措施[3]。本組病例給予腸內營養(yǎng),輸注營養(yǎng)液時遵循濃度從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則。開始時先輸?shù)葷B葡萄糖500 ml/d,給予8%~10%腸內營養(yǎng)液500~1000 ml/d,逐日增加量及濃度,并注意先增加量、后增加濃度,二者不可同時增加。開始速度30~60 ml/h,以后增加80 ml/h,3~5天后增加100 ml/h左右,1周時增至患者所需營養(yǎng)量。用輸注泵控制輸注速度,溫度控制在37℃左右。天冷時用熱水袋將輸注管加溫,以防因溫度過低而引起腹脹、腹瀉、腸痙攣等。給予腸內營養(yǎng)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監(jiān)測電解質狀況,注意胃腸道反應,做好對癥處理。本組有2例出現(xiàn)腹瀉,經調節(jié)輸注速度后緩解。
2.4 促進胃動力藥物的應用:促進胃動力藥物如嗎丁啉10 mg、西沙比利10 mg等研末自胃管注入,3次/天,注入后將胃管末端夾閉30~60 min,并配合理療如針灸、超短波等治療。
2.5 促進胃動力恢復護理:早期活動對腸蠕動有促進作用。采用上腹順胃走向行順時針按摩,為由輕到重循環(huán),3次/天,每次15 min;做自主收腹、抬臀、縮肛運動,3~4次/天,5 min/次;臥位以半臥位和右側臥位為主,能夠起床后鼓勵患者多下床走動[2]。
2.6 血糖和電解質監(jiān)測:高血糖對胃動力有抑制作用,并與血糖高低呈正相關,血糖濃度正常時則對胃動力無影響。高鉀、低鉀均可使胃腸道平滑肌張力減退,從而加重胃癱。因此,在禁食期間,于輸液前、輸液中、輸液后用微量法監(jiān)測血糖,隔日1次監(jiān)測血鉀,根據(jù)結果及時調整用藥和監(jiān)測頻率。
2.7 并發(fā)癥的治療與護理:患者如出現(xiàn)并發(fā)癥應給予相應治療與護理。本組1例76歲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肺內感染、泌尿系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經積極控制感染及抗心力衰竭治療后,病情得以控制。另外,患者易出現(xiàn)應激性潰瘍引起出血,應給予抑制胃酸分泌藥[4]。
2.8 基礎護理:做好口腔、皮膚護理,鼓勵并幫助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咳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及床上四肢鍛煉,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保持床鋪整齊、清潔,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4]。
2.9 做好信息反饋:因胃癱病程長、恢復慢,治療過程中患者易產生急躁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要及時將治療信息及疾病轉歸情況反饋給患者,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胃腸道手術后合并胃排空障礙與病人的精神因素,解剖關系變化及胃基本病變導致的功能改變和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但它的發(fā)生給病人及家屬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常常使病人對治療和護理不滿意及對自己喪失康復的信心。因此,對心理護理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應采用綜合完善的治療和護理手段,協(xié)助并鼓勵病人進行胃鏡檢查,即可佐證診斷,更重要的是它的機械性刺激可激活胃的蠕動,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1] 劉玉坦.腹部術后胃癱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2005,2(5):422-423
[2] 董謙,費哲為,陳大偉,等.胃癌根治術后胃乏力癥的臨床診治[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1):40241
[3] 蔣勁松.腸內營養(yǎng)在胃癱治療中的作用[J].浙江實用醫(yī)學,2002,7(4):199-200
[4] 賈俊卿,陳愛平,閆煥霞.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7B):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