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橋
(畢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畢節551700)
在我國,因受蘇聯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文革”中濃厚的政治色彩及其殘余的影響,致使很久以來人們刻意回避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甚至忽視了其存在。真正研究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俞吾金的博士論文《意識形態論》,復旦大學辛敬良教授評價說,該著作是他所見到的國內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論述意識形態概念發展史的著作。此后,國內學者結合國內外關于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已有研究成果,挖掘馬克思文本,拓展意識形態不同研究領域,尋求意識形態不同研究視角,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隨后,意識形態研究也成為當前國內學界的一個理論熱點問題。本文重在梳理國內學者關于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和使用的研究,以期更深入研究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
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周宏教授看來,“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意識形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意識形態概念是馬克思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1](P17)因此,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對進一步研究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解沒有統一的概念。馬克思有時用“意識形態”,有時也用“觀念”、“意識”、“思想”,等等。同時,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闡釋也缺乏明確性和系統性,這也是學界公認的事實,“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困難還在于在馬克思那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形態定義。”[2](P1)可見,我們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確有一定難度。國內學者對于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多數學者公認的觀點,即意識形態是在階級社會中反映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觀念體系。俞吾金教授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指,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并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3](P131)第二種觀點認為,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一定階級的自覺意識和觀念上層建筑。鄭永廷教授指出,“意識形態是特定階級的‘自覺意識’和特定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筑,它產生于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之上并服務于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4](P22)第三種觀點認為,意識形態是專指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體系。在姚大志教授看來,“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是指當時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特別是指在德國占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哲學。”[5](P28)第四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在階級社會中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觀念體系和集體無意識。該觀點的主要代表是周宏教授,他說:“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關于社會生活的集體無意識及其理論表現。”[6](P86)第五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社會意識。在張秀琴教授看來,意識形態是觀念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并與社會存在相對應。”[7](P80)
通過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結合國內研究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馬克思主要是站在反對剝削階級(尤其是資產階級),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來理解意識形態的。所以,姚大志教授所說的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概念是專指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體系,顯然是過于狹窄。當然,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確實主要是指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體系,但是,它還包括其他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張秀琴教授說的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社會意識,顯然這又過于寬泛,社會意識包括意識形態,但并不是所有的社會意識都是意識形態。眾所周知,像不具有階級性的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它們顯然是社會意識,但它們就不屬于意識形態。因此,筆者基本上同意俞吾金、鄭永廷和周宏的觀點,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在階級社會中,反映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思想觀念體系,是一種自覺理論系統。而社會心理,則是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實踐中自發獲得的無意識,這個無意識可以是系統的,也可以是零碎的。這樣一來,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即意識形態階層)就結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收集整理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發獲得的無意識,并將其加工概括提煉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即意識形態。所以,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是源與流的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思想觀念體系。
關于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使用,國內學界觀點不一,主要有如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這是國內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即把意識形態看作為一個貶義詞,等同于“虛假意識”。大多數學者以馬克思的下述觀點為依據,得出馬克思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即馬克思認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8](P66)、“迄今為止人們總是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種種虛假觀念。”[9](P509)俞吾金先生指出,“總起來看,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理解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說是抓住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根本傾向。”[3](P130-131)在周宏教授看來,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虛假性是意識形態的主體特征。”[6](P111)季廣茂教授指出:“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始終是一個貶義詞”,[10](P28)即是虛假的意識。因此,馬克思始終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是在中性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即馬克思在描述性的意義上,把意識形態作為觀念上層建筑來理解,具體說來,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思想觀念體系。侯惠勤等學者認為,馬克思把革命的階級意識也視為意識形態。[11](P186)這樣一來,任何階級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因此,在侯惠勤教授那里,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就取得了中性意義。黃繼鋒教授在論文《馬克思是在怎樣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中得出結論,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般的階級觀念體系和一般的社會認識理論,而這兩個方面的使用都是中性的。”[12](P29)楊生平教授也認為,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一定階級或集團的思想家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對特定社會關系能動反映的思想觀念體系,其表現形式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該階級或集團的權力或利益。[13](P46)
第三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是在否定和中性意義上同時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鄭永廷等學者認為:“綜上所述,如果說意識形態概念的第一、二種含義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那么第三種含義則具有中立性,這三種含義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發展史中主要的和常見的用法。”[4](P19-20)顯然,鄭永廷等學者所說的意識形態概念的第一種含義,即意識形態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它是由人們創造出來且又受其支配的各種“虛假意識”;[4](P16)第二種含義,即意識形態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尤其是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根本利益而編造的思想觀念;[4](P17)第三種含義,即意識形態是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并與其相適應的“觀念上層建筑”。[4](P18)因此,當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等同于“虛假意識”和認為剝削階級為了維護自己階級利益而使用意識形態時,他就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的。但是,當意識形態是指與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相聯系又相區別的精神觀念體系時,顯然是在中性意義上使用的。依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觀點,現實社會中,“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4](P32)其中經濟結構制約著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顯然,“這里所說的意識形態,就很難再說是在貶義上使用的了,而是在中性意義上去運用之”。因此,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概念是在貶義上使用還是在中性意義上使用的,要根據具體的語境而定。當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時就是在貶義上去使用,當指一般的階級意識形態時則是在中性意義上去運用的。同時,當指一般的社會認識理論時也是在中性意義上去使用的。對此,徐彥偉教授也認為,“純粹肯定的意識形態概念在馬克思那里是不存在的。”[15](P116)
總之,通過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考究,結合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主要是在否定意義去理解和運用的。由于馬克思生活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他在批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來維護無產階級利益的,結合馬克思經典著作中關于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等的闡述,可以看出,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指階級社會中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思想觀念體系。因此,通常情況下馬克思是在否定性意義上去使用和理解意識形態概念的。當然,“否定性意義”實質上是指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即這里的“否定性”并非真理性問題,而主要是價值性問題。
[1]周宏.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思想資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2).
[2]Larrain.J,Marxism and Ideology[J].Macmillan Press,London,1983.
[3]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鄭永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姚大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演變[J].河北學刊,1994,(4).
[6]周宏.理解與批判——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文本學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7]張秀琴.馬克思與恩格斯意識形態觀比較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2).
[8]〔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季廣茂.意識形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侯惠勤.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磨礪[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2]黃繼鋒.馬克思是在怎樣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J].國外理論動態,2000,(5).
[13]楊生平.關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問題——兼與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學研究,1997,(9).
[1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徐彥偉.否定與中性: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文本考察[J].求索,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