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和自行車是中國城市最為傳統和大眾化的交通方式,如今其出行環境面臨持續惡化的趨勢,出行比例也持續下降。中央政府高度關注這一發展態勢,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建城[2012]133號);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發布,明確指出:“城市交通要樹立行人優先的理念”,應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同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印發《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以指導各城市正確開展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工作。學術界對于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討論重心,已經從要不要發展轉向如何發展、如何改善。
本期專題圍繞《導則》選擇的5篇文章內容豐富,既有對《導則》的解讀,也有對《導則》的細化研究。《“網絡、空間、環境、銜接”一體化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對《導則》的思路和重點進行解讀,提出“將人活動的空間進行整體設計”的總體指導思想,圍繞“網絡、空間、環境、銜接”四個核心要素論述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一體化規劃設計方法;《打造“微笑街道”》介紹了《導則》的編制思路和設計體系構成,提出由小尺度、維護運營、整合協調、街道活力和愉悅舒適五方面原則構成的“微笑街道”設計理念、技術要點和設計參數;《城市交通規劃體系框架下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提出應在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道路網絡規劃、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樞紐布局規劃、公共交通系統規劃等各個環節,突出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相關規劃要求;《自行車停車設施規劃設計要素》對自行車停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安全、便利、美觀、經濟”的規劃設計原則和具體措施;《城市傳統商業區步行交通系統規劃》以重慶市解放碑商圈為例,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創建全方位、多樣化和適應不同特性的步行交通網絡,制定了差異化設計指引和近期實施方案。
創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需要各個城市的實踐,離不開眾多的規劃設計方案。如何判斷規劃設計方案的優劣,關鍵是看行人和騎車者的交通安全和路權能否得到保障,看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能否改善、其交通服務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好的方案一定會得到市民的認可,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廣泛調查、準確把握并尊重行人和騎車人的意愿、避免主觀判斷,是編制優秀方案的必要前提。廣大規劃師應積極投入實踐,獻計獻策,共同創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同時,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推動《導則》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