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斯斯
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曾說過,每一次采訪經歷“就像在戲劇演出中一樣。我事先會準備一些問題,但有時也會跟著感覺走。我設置懸念,然后如剝繭抽絲般慢慢解決”。由此看來,在記者這個崗位上,不管你是初出茅廬還是成就卓越,要想做好新聞采訪,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有人把采訪比作“面對面的戰斗”,比如人物專訪是一種定向明確的采訪報道方式,因采訪的關注點是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交流內容,所以需要記者提出有分量、有內涵而且吸引受眾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記者要對采訪人物的生平、職業活動、主要思想觀念、興趣愛好等都有所了解,這樣有備而來,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采訪工作,做好新聞報道。同時,要盡可能多地準備采訪問題,采訪問題要涵蓋面廣,多角度、全方位,以便記者在有限的采訪時間內獲取充足的、有價值的素材。記者在準備采訪問題時,最好能夠做到換位思考,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想一想聽到這些問題會怎么回答,這些問題是否觸及采訪對象的隱私,能夠引起采訪對象的興趣。而在采訪新聞事件時,要與采訪新聞人物區分開來。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可以在現場采訪一些知情人,但是這些被采訪的人并不是讀者關心的重點,他們的目擊事件才是讀者最想了解的。所以在新聞事件采訪中,要注意采訪方式,通過提問,引導采訪對象說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以便讓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事件。新聞事件有其發生的原因、背景、社會影響,這些也是讀者關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新聞現場知情人沒法告訴讀者的,這就需要記者搜集與新聞事件有關的背景資料。
在做采訪前準備的時候,還要多揣摩讀者的心理,多準備一些能夠吸引讀者眼球、與讀者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要明白記者是代替讀者向被采訪者提問,要用恰當的提問來滿足讀者需求。
提問技巧是衡量記者采訪質量高低的參考依據。有人把記者的采訪提問比作敲鐘,鐘之所以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是因為敲擊得法。同樣的道理,記者采訪過程中,只有掌握提問的相應技巧,進而增加質量,才能取得相應高質量的回答。記者提問技巧包括的內容很多,這些技巧是要靠記者在工作中不斷積累、深層感悟、經常實踐才能逐漸掌握的。
掌握提問技巧,就是關鍵性的或者尖銳、敏感的問題,同時它又最能體現受訪者特性、有別于他人的地方。提問的準備是將采訪目標分解為系列的問題。這種準備的方法是:首先,把重要的問題分成幾類,然后把每一類問題化解成提問時的具體問題。其次,把這些重要的問題捋成幾條主線,排列成一個問題的脈絡和序列,記錄在筆記本上,這樣方便記憶,也方便隨時根據這種脈絡來檢視提問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采訪提問的技巧,也就是考驗記者隨機應變的能力。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者如果配合記者,記者就可以順著事先準備好的問題逐一提問;如果采訪對象對記者的提問不感興趣,不愿意回答,或者即使回答了,但內容卻不盡如人意,這就要求記者靈活把握,隨機應變,根據現場情況,及時更改提問內容,以便收到采訪效果。比如,采訪對象不愿開口,這時記者就可以設計疑問,通過提問來獲取有價值的線索,再根據這些線索補充提問,最終完成采訪任務。
在采訪中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可以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采訪對象放下心理防線,主動接受記者的提問。
在新聞采訪中,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對采訪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采訪時間有限,所以記者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與采訪對象“打得火熱”,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為下一步的提問打下基礎。所以,記者在采訪中要學會聊天,要靠主動取得對方的信任,要平等待人,以心相交,要不帶偏見,能夠客觀地聽取意見。
營造和諧的氣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種“媒介”,這種“媒介”一般是指對方的興趣點。如果采訪對象不善言談或者不愿接受采訪時,記者可以先找尋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先想辦法打開對方的話匣子,等氣氛活躍之后再提問,讓采訪對象消除疑慮,拉近雙方的距離,讓提問在融洽的環境中進行,從而得到新聞素材。
新聞報道活動首先是新聞采訪。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采訪觀念,尊重采訪對象的人格尊嚴權,自覺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
注意禮貌,增加親和力,盡快幫助被采訪者消除緊張情緒,這樣才能順利完成采訪任務。
在筆者看來,尊重被采訪者,首先就是要在采訪前將手機關掉或者調成振動,這樣就不會因為突然來電而影響采訪。其次,不論采訪的是一線員工還是高層領導,都要一視同仁,不要輕易打斷被采訪者的講話,有什么問題可以先標注下來,等到一個話題或者整個采訪結束后,再一一詢問,避免出錯。再次,講話要注意語速和方式,不要因為自己的記者身份而咄咄逼人,更不能將自己的想法附加到采訪對象身上。最后,在采訪時,要盡量避免一些敏感的、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也不應打破砂鍋問到底。
在新聞采訪中,做好上述四個方面的工作,就具備了記者基本的職業素養,就能在記者這條職業之路上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