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秋實
《中國好聲音》從2012年播出第一季以來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議,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季中,節目組對節目的環節進行一些新的改變,這保證了電視節目的新鮮度,實現了電視節目的成功傳播。針對《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模式中的多樣性問題成為很多制作單位、電視播出平臺研究的熱點問題,只有不斷對優秀的電視節目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掌握的優秀技術以及觀念才能夠實現對中國電視節目的不斷創新發展。
《中國好聲音》是由浙江衛視購買版權引進的,在節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盲聽,四把轉椅成為廣大觀眾關注的熱點。對于成熟的節目模式的引進是《中國好聲音》成功的原因之一;當然在節目模式的引進下,浙江衛視對導視的選擇、選手的選拔、舞臺效果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創新,實現節目的個性化,這也是節目策劃重點之一。節目個性化的實現應該通過生活的真實感悟或體驗發掘生活本質,從現實生活著手,滿足大多數群眾的審美需求;把握行業發展現狀,準確預測節目趨勢,掌握競爭先機;調查受眾意愿和建議,了解受眾要求等基本措施,制作出貼近受眾、得到受眾認可的優質節目。
《中國好聲音》欄目主要的優點就是抓住了中國觀眾的審美需求,個性化的評委轉身的評選方法、高質量的選手與評委專業的點評十分有看點,吸引了中國觀眾的眼球。節目組在引進之后利用本我國的文化對節目的制作上進行了一定的小改良,這就符合我國文化發展的趨勢,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廣大的觀眾。
《中國好聲音》在節目互動上的優勢突破了國外節目在形式上的互動。在節目中,懸念與情境的設置能夠激發觀眾的參與理念。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產生懸念時,所有選手與電視機前的觀眾一同為問題尋找答案,對問題的結果進行設想,同時還能和節目的參與者一起分享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時的遺憾以及問題解決后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觀眾和電視節目仍舊存在空間距離,然而從兩者的心里感覺而言不再是一種阻隔,電視機前的觀眾就像是置身節目現場。所以,互動式電視節目要想激發觀眾興趣,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設置一定的懸念,《中國好聲音》就是在環節中不斷去吸引觀眾的興趣,掌握節目的關注點,激發觀眾對電視節目不確定性結局的興趣,這種參與意識是觀眾自身的快樂與愉悅。電視機前觀眾參與意識的產生一方面受互動式電視所傳播內容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觀眾自身條件的影響。
節目對每位選手的生活閱歷、心理素質及受教育程度十分重視,比國外的節目更注重選手背景的選拔,對電視節目傳播的內容也會存在不一樣的興趣與要求,所以,觀眾對同一個電視傳播內容所產生的參與理念是有差異性的。互動式電視節目可以充分調動觀眾參與電視節目的積極性,還能使電視節目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節目形態,將觀眾吸引到電視屏幕前,盡可能地提高電視收視份額。
電視節目的制作單位與浙江衛視的聯合投入,這種雙向性的利益來源將節目的風險降到最低,這樣不僅對電視節目制作公司的方式來源上提出了挑戰,同時保證了節目模式展開成功的可能性,制作的成本問題就成為節目模式的影子。這種分化形式是《中國好聲音》節目模式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節目是由上海燦星制作公司擔任節目的制作,由浙江衛視擔任節目的唯一播出平臺,節目制作團隊的先進性保證了節目模式細節上的成功,利用市場來實現制播模式的盈利。
廣告捆綁式的傳播也是節目模式的一種創新形式,對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這樣雙重的盈利在好聲音的舞臺上成為一種形式,也在長時間的發展中以潛移默化的姿態占據了廣大觀眾的心理。對節目參加人員不同形式上的利益限制增加了節目發展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創新的積極性,因此在不同力量的綜合下,《中國好聲音》節目模式就成為中國電視節目市場上的指向標。
除此之外,節目組在國外的模式上實現以分制盈利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選手與導師在整體上的捆綁,借助整體的利益幫助導師實現利益,同時幫助節目組實現盈利,這一分制盈利在與其他節目相比較上存在一定的優勢。
我國電視節目模式的本土化的創新上相對比較缺乏,因此借助研究《中國好聲音》這一優秀的節目模式,應該在今后的發展中借助中國優秀的電視節目制作團隊實現對中國電視節目本土化的發展,將中華民族的文化與電視節目進行結合,實現節目模式的創新策劃。
[1]楊昆,周迪.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的《中國好聲音》[J].今傳媒,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