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祖明
“一號文件”十一載,年年“三農”開門紅
● 趙祖明
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2014年1月19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份文件共分8個部分33條,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意見》確定,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被列為2014年6大任務之首后,“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再一次成為本年“一號文件”提及的重點。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60193.5萬噸大關,實現了糧食“十連增”。剛結束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將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6大工作任務之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在調研時公開強調,“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和“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與單一追求糧食數量不同,2014年“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并提出“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以確保糧食安全戰略的落地。以增產為主要目的的糧食安全戰略下,盡管中國實現連續十余年的糧食增產,但有不少是以濫用農化產品、隨意排放廢物、過度開發農地等犧牲環境資源的手段為代價,還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農業生產生態化對中國長期糧食安全戰略意義深遠。
2014年“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包括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一號文件”內容所述與以往政策相比,深化改革的工作部署更加全面,體現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務必關注與糧食安全主題相關的種子、食品溯源、農機等領域;與生態農業主題相關的農藥、化肥、節水灌溉、易降解農膜、循環型農業等領域。與此相對應的,就必須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就必須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支持標準化生產、重點產品風險監測預警、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加大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力度。具體來講,則更需要加快推進縣鄉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同時要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繼續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
不難看出,這次“一號文件”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從注重數量轉為數量質量并重,以可持續的方式確保數量、質量雙安全。這也是解決好當前人們對農產品信任危機的根本手段。剛結束不久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掛鉤。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可以明確的是,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標準和標準化的作用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