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芹蘭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中等專業學校 淮安市 211600)
探究性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能根據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筆者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以教材為主要閱讀對象,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即探究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探究未知世界時,隨著問題的解決,好奇心、求知欲能得到滿足,同時也能體會成就感,這些將成為進一步探究的動力所在。
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記得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增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與服務,使學生獲得成功探究體驗。
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著探究的內容應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的內容通過有步驟的探究活動,借助一定的材料可得到答案。學生通過對這些材料的選擇、收集、篩選、處理,從而揭示一系列有關現象的內在聯系,有所領悟,有所發現。
創設問題情境——研究確定主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點撥歸納——實踐運用——拓展延伸——評價感悟
創設問題情境——發現研究問題——明確各自分工——合作探究——匯報交流——概括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教師備課,不僅需要備知識,還要精心設計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創設學生生疑的情境。
在《風景談》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六幅風景的順序可以改變嗎?說說你的理由?!币皇て鹎永?,學生立即討論開了:有的說可以,因為這幾幅都是描寫風景的,又沒有時間的排序;有的說不行,因為既然寫到書上了,就是對的??吹綄W生爭的不亦樂乎,我暗自高興。于是我就啟發說,在這些風景的后面,作者是如何評論的?學生一下子就鉆到書本中去尋找答案了。接下來的教學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探究性課堂教學活動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說,問題是探究的起點、路徑、軌跡。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為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再加上本文篇幅較長,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因而我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及報告文學的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大問題:用跳讀的方法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學生對“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可能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因而教者和學生一起探討了這兩個概念。學生明白之后,很自然的將文章分為了“包身工的一天”“和包身工制度”這兩個主問題,這樣就化長為短,化“繁”為“簡”,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就能分題精讀,討論點破了。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討論熱烈,回答問題思路清晰。通過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我進一步深刻的認識到了設計問題的重要性。
葉圣陶說:“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所以我們必須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教會學生尋找疑點,進行探究。
第一,盯住課題。學習文章,學生第一個接觸到的總是文章的課題。只要我們能抓住課題巧妙地進行質疑,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就能使閱讀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從而培養學生從課題入手閱讀課文的能力。
第二,找準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最能激發學生情感的詞句,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文眼或是課題或是文中反復出現的某個詞或是文中的一句話,能牽一發而動全文,有制約全文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便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到文章的“文眼”,再針對這樣的詞句質疑探究,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感悟、想象,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和語言文字的內在情感水乳交融
第三,抓住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閱讀就要從語言符號中獲得心理歷程。關注語言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思想性和語言藝術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筆者以為,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在于讓學生去解決多少實際問題,而是要借助長期、大量、平凡的探究訓練,幫助學生養成平等的態度,批判的意識,獨立的精神,逐步學會發現問題,熟悉探究過程,模仿探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實踐習慣。所以我們選擇把探究性學習的重心放在課堂,力求使其成為學生每天都吃的家常便飯。這樣,常態的方法成為習慣,長期的習慣成為意識,長期的意識最終便能成為學生的能力。
[1]陳維莉.對中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研究.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1.
[2]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靳健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7.
[4]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