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磊
(哈爾濱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校 哈爾濱市 150001)
著名學者呂淑湘先生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課教‘活’了,把課教‘活’的關鍵就是要在課堂上創設一種令學生置身其中,流連忘返的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隨課文內容的波瀾起伏而流動,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濃郁興致。”
這里的“情境”指的是職業情境,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這種情感氛圍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社會生活環境、職業工作環境等。在教學中通過采取多種手段、途徑來模擬創設職業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有助于中職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感遷移是一條營造中職語文職業情境的有效途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作為中職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語文具有強烈的陶冶學生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自發學習的必要條件,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時,他才能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做適當引導,將情感信息進行傳遞,引起學生的共鳴,創設職業情境,使學生將文章的情感遷移到自己內心,再從內心遷移到他物,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連,使情感擴散、升華,實現情感的積極遷移。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文章表達的感情移給學生,滲透到學生的心田里,而且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只有自身體驗到文本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并且在職業情境中將文本中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連,才能獲得更加鮮明具體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播種,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可見,運用情感遷移的方法,創設語文職業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我們要如何用運用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呢?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常常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師獨自教、導、演。而學生長期擔任觀眾的角色,那么老師上課講什么內容,運用什么教學方式、方法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根本,教師以引導為主,還學生以主動權,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認識、了解、品味、體會。
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深入研究教材,吸納多方面的言論,在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的基礎上深入發掘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受到作品的啟迪感染后,教師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才會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從而進入作品、把握角色,進而才能把文章中所承載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才能打動他們的心靈,激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如果教師不了解李白的落拓不羈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就不會把《將進酒》講得酣暢淋漓,就不會讓學生體味到李白的通達豪邁,而只會沉浸到李白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教師不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經歷和其傲岸性格,就無法理解文中蘊含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交雜的復雜情感,就不能讓學生體會到朱自清的矛盾與無奈。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該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飽滿的教學激情,去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遷移。一個缺乏教學熱情、教學激情的教師,必然會使課堂死氣沉沉,即使蘊含的情感非常豐富的教材也無法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也就是說,要實施情感遷移,做學生情感遷移的連接者,教師必須端正態度,熱愛學生,理解學生,欣賞學生,用自身對教學、對學生的健康正面的情感去感染學生。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語文教學中的“情”從何而來?應該從教材中來。語文教材中所挑選的文章是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佳作,其中蘊含的情感有的如溪水潺潺,有的如汪洋恣肆,有的如火山噴發。如《藏羚羊跪拜》中蘊含的深深的母愛,《勸學》中對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的闡述,《人生三步驟》中對質享受與人生價值、精神追求三者關系的闡述等等?。不同的情感匯聚成情感的殿堂,離開了教材,課堂教學的情感遷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選好運用情感遷移去創設職業情境的切入點,借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遷學生的生活感悟,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對真善美和愛的追求。
如《石縫間的生命》一文,作者通過對“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縫間的生命的描述,贊美了石縫間的生命的那種倔強拼搏、無所畏懼的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遷移訓練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汶川地震中的譚千秋老師,為什么能用自己的身軀去挽救四個學生?”“張海迪、霍金在面對人生的磨難時,是如何做的?”進而設置這樣的情境:“同學們,當你身處困境時,你們會如何面對呢?”“如果環境注定你不能成為參天大樹,那么你怎樣面對你的生命?”這些問題都能引導學生思索生命的意義,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熱情。
如在教學李密的《陳情表》時,可以聯系生活,設置“假如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控制子女的作息時間”這樣的情境,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天下的父母心,不要再天天抱怨父母對自己管教地太嚴,應該努力學習,回報父母的恩情,不要再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
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合理進行遷移訓練,創設職業情境,使學生無形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達到教會學生做人的目的。
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營造情感遷移境的氛圍,創設職業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促進學生品格養成和個性發展。
1.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實施情感遷移,營造職業情境。如借助圖像、音頻資料、視頻資料和多媒體等手段,實現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
在教授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先放音樂《月滿西樓》(此曲歌詞選自李清照另一首詞《一剪梅》),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仔細揣摩,對比李清照前后期不同的愁情,然后播放視頻《生活中的磨難》,創設職業情境:“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怎樣?如意還是困苦?”“如果在生活中也遇到磨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想一想,人生沒有一番風順的?如果在今后中遇到困難應該如何應對。”學生聯系自己,暢談感受,培養學生樹立對困境的的良好心態。
在教授莫泊桑的《項鏈》時,播放電影《項鏈》的視頻剪輯——舞會上的榮耀和馬蒂爾德的容顏變化,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人物的命運、分析造成人物悲劇的原因。在情感遷移的環節,先設置“你有與馬蒂爾德相似的想法嗎?”和“你認為自己虛榮嗎?”的職業情境,然后出示“非誠勿擾”中馬諾的圖片,講解社會價值取向對人的影響,將文本教學拓展到現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情感體驗,得到情感教育。
所以,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見其形,聞其聲,臨其境,移其情,造其境。
2.運用語言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說得好:“培養學生成為21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起著獨特的,別的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因為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粹。教師運用語言啟發引導學生,也就是在用人類的精神文明,用中華文化的乳汁哺育他們成長,提高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
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涵,將其中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然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遷移教育,以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感情、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熱愛生活的思想,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或者通過對感人詞句的點撥,或者通過對生動情節的復述,或者通過對優美畫面的描繪,或者通過對作家經歷的講解……讓學生與作品共鳴后,將自己的情感遷移,營造職業情境。
在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學生對蘇軾與周瑜進行對比后,教師可以對“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進行深入挖掘:“盡管蘇軾壯志未酬,心中涌動著惆悵與失意。但他并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猶如夢一般,歷史上無數的英雄人物不也隨著這滾滾東去的江水而消逝了嗎,那么我又何必去執著呢。因此,作者的感情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慷慨激昂,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讓學生在明確蘇軾對人生逆境的樂觀曠達后,聯系自己,回答職業情境環節所設計的問題:“假如在班級中,同學疏遠你排擠你,你打算如何去面對?”“假如在求職面試中屢次碰壁,你打算如何去面對?”“假如在職場中,你的上司對你的工作不認可,對你本人諸多挑剔,你打算如何去面對?”
由此可見,富有情感韻味的語言,在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起到良好的情感遷移,營造職業情境的作用。
3.運用表達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
縱觀中國歷史,能流傳千古的好文章,都是作家直抒胸臆之作:杜甫因悲而著《登高》,司馬遷因憤而著《史記》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作品的情感進行思考,聯系自身,進行情感遷移,創設職業情境,將從作品中感悟到的思想情感,通過表達訓練及時加深體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如講完老舍的《我的母親》后,營造有關母親的職業情境,先讓學生談談對自己的母親,再圍繞母親平時做的事情,寫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效果十分顯著。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學會轉變自己的觀念,注重從不同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教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在職業情境中隨著情感的遷移過程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