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鳳梅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心理素質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20多年的探索,立足于學校生源參差不齊、辦學模式多樣化及校區設置分散的現實,不斷創新、努力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我校進行了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由面向少數學生的問題咨詢到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的巨大轉變。
(一)適應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的需要
長期以來,許多高職院校單純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雖然專業能力強,但基本能力差、關鍵能力缺乏后勁不足,不能適應現代技術升級和崗位變換的要求。特別有一些學生因心理調適能力差、心理素質較低、與人溝通交往和合作能力差而制約了自己的發展和創新,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為此,高職院校,尤其是高職示范院校,要在建設中加強內涵建設,構建適應示范性建設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體系。
(二)滿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
探索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特點,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現實性問題。我校新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傳統的專業教學計劃相比,不僅包括了傳統的專業教學計劃,還確立了專業課程標準、專業標準,設計了專業教學主渠道外的各種素質拓展活動,是一個涵蓋了教育教學全部活動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作為素質教育活動設計的一部分,是滿足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三)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需要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撐起心理健康的一片晴空,其中的心理咨詢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功用。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心理危機求助意識非常低。所以,我們提出“跳出心理看心理”、“跳出咨詢看咨詢”的觀念,從提高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優化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增強心理教育效果,從而提出建設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
(四)適應高職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的需要
大部分高職生相比較本科生而言,理想、信念的過早缺失,對自我的期待和理想要低很多。他們將自己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大多停留在“學一門手藝,掌握一技之長,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的階段和水平。具有“污名效應”的高職生標簽和與本科相比較的“軟文平”,給高職生造成強烈的心理壓力,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勢,認為自己將來在職場和社會身份地位上都處于社會的低層。再加上一貫以來,大部分學生從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差,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較弱,一旦進入寬松的學習環境,很容易自我放棄。高職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對自己較低的心理期待,對自我的自控能力欠缺,他們對于教育者任何帶有說教意圖的教育行為都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所以為了適應學生的這一特點,促使我們把“活動”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要求,體現參與、突出體驗,淡化教育意圖,讓他們在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中體味心理輔導的意義和價值。
(一)一個中心: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中心
在國家示范性建設中,由省財政廳投資100萬的學生素質拓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在兩年內完成了建設任務。通過職業素養訓練系統、戶外素質拓展訓練系統、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和學生文化活動系統四個系統的建設,進一步整合、深化專業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活動與工作項目,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養成與發展。
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平臺。2009年11月中心建設完成了面積近300平方米、9個功能室的設計、改造、裝修、內外部的裝飾工作,購置和配備相應辦公用品、音樂放松系統、情緒宣泄系統、沙盤治療系統等。目前,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中心,包括辦公室、預約接待室、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團體訓練室、閱覽室、心理測量室、情緒宣泄室、音樂放松室、心協活動室,引入情緒宣泄、音樂放松、沙盤訓練設施,將理論與實踐、認知與體驗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二)一個網站:《心情驛站》
根據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和發展,針對中心的實際,自主研發了一個集新聞發布、在線咨詢、留言跟帖、事務管理于一體的交互系統。該系統功能強大,全校學生都可以登陸網站,進行心理自測、在線咨詢、網上預約、學習心理知識等,不僅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己、進行心理求助,拓展學習視野,加強自我教育能力;也是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基地。特別在辦公管理這一塊具有獨創性,實現了事務方面的計算機管理和統計,打破了靜態心理檔案無法反映其歷史和發展的局限性,可實現學生心理檔案的動態記錄。比如,傳統的工作方式是用心理測量軟件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但某個學生的后續咨詢情況是無法自動加入檔案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在那個特定的點反映的心理狀況,不能反映其連續性。一個學生若在幾個咨詢師那里咨詢,后續的咨詢師要了解學生的前續狀況,只能依靠咨詢師間的口口相傳,這樣很容易有信息的遺漏。在我們研發的網站中,只要一個學生做了咨詢,他的檔案便自動生成,后續的咨詢師可以很清楚簡單地了解他的歷史情況,實現了學生心理檔案的連續性和聯系性,更重要的是,這有利于危機排查和干預。
(三)一個團隊:專兼職結合的工作隊伍
我校組成一支由專兼結合的教師、心理輔導員和班級學生心理委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團隊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本碩結合;年齡結構合理,老、中、青相結合,以老帶新,傳幫接代。工作隊伍重在選拔和培訓,建設校、系、班三級工作網絡。分層設計了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隊伍建設的2年方案。針對心理教師的職責分工,不同的專業技能和研究方向,推薦到專業心理培訓機構學習培訓;對12名院系心理輔導員進行了八期24學時的校內培訓,24人參加省教育廳主辦的高校政工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2人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證書;對480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六期18個學時的工作常識和技能培訓。
(四)一套課程: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課程
我校建設了從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到心理素質教育提升的一整套心理素質訓練課程體系,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航》、《心理與健康》、《心理學與生活》、《人際交往藝術》、《管理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情緒調節團體訓練》、《愛需要學習》等。
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課程分為兩大類: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共20學時。教育學生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關注心理健康、優化心理品質、學會心理調適、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能力。一類是生活生存教育活動課程,共30學時。教育學生培養與人為善及開朗活潑的性格、鍛煉強健體魄、懂得自主自信自律及自發、獲得自信與榮譽、不斷磨煉與挑戰自我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生命、生活、生存質量的意識和能力。
(五)一個基地:戶外素質拓展訓練基地
我校戶外素質拓展基地位于學校東校區凌家山上,基地占地50畝,硬件投資120萬,項目設施包含場地項目、器械項目、高空項目在內的共約25個訓練項目,可一次同時容納200人參與訓練。通過這些訓練,讓學生經歷心理挑戰的鍛煉,磨煉戰勝困難的冷靜、果斷、堅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質;調適身心狀態、提高情緒調節和自我調控能力,不斷挑戰自己、戰勝自己;認識群體的作用,學會與人合作,增進對集體的參與意識,增進對他人的信任、理解、關愛,改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養成學生自信、敢為的優秀心理品質和克服心理恐懼的能力,促進心理素質的改善和發展。
(一)人人接受系統的訓練
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活動除了必要的心理知識傳授之外,大量的是需要通過實際活動進行行為方式的訓練。核心概念是“人人接受系統的訓練”,包含三個含義即每一項、每個人、每個指標,一是每個人;二是系統;三是訓練,目的在于改變對于自我的不正確認識,改變固定的思維,改變自我培養的途徑。
學生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活動訓練要分析學生的需要、活動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訓練項目中分類合并,一箭雙雕或一箭多雕,讓學生啟發感觸,體驗。
(二)團體輔導與工作坊相結合
按照社會職業群對高技能人才的素質需求,開發設計適應高職學生實際和成長方向需要的心理素質訓練課程,面向全院學生開展心理素質訓練和團體輔導活動。
我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與校內其他職能部門和院系合作,常年開放心理素質訓練基地,將主題心理素質訓練常態化。如:與助學服務中心合作,建立陽光心理訓練營;與戶外素質拓展基地合作,建立壓力挫折訓練營;與院系合作,按專業建立訓練營;與招就處合作,建立職業生涯規劃訓練營等。
工作坊是我校心理素質教育活動的新探索。在工作坊中,參與者之間可以平等的立場下共同討論、交換意見,進而凝聚意識。同時碰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要互相交流意見、激蕩腦力、共同創造。透過凝聚意識的過程,拉近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價值觀與立場的不同,以成員作為參照對象,利用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事情,希望借此溝通協調的機會,共同思考出一個最適合的方向,一起去發掘和采取行動,尋求自我的認識、接納,挖掘心理潛能,激發創造力,開放性的解決問題。
(三)教師指導與學生自助相結合
我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專門建立心理閱覽室,共購置專門圖書500余本,供學生免費借閱,同時定期開展讀書會,分享讀書心得,普及心理健康常識;每學期開展主題班會,以同學們共同關注的問題作為核心主題,如: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對待愛情、如何解除網癮等;成立心理劇團,進行校園心理劇表演,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育;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本著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挖掘學生心理潛能的理念,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協會,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活躍在武職校園,受到廣大同學的認可和稱贊,是我校心理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觀念創新,以積極主動的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等措施替代單純的被動咨詢,使心理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一起成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兩翼”,有力推動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建成功能整合,集創新性、科學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和輔導基地,高質量地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專業化要求,保障了心理教育工作陣地,為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構建了決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實有人抓的有效機制和工作網絡。
(三)實現了全員覆蓋。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作為素質教育活動設計的一部分,納入我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分管理和學時管理,100個學時,5個學分,保證了每一名學生都要、都能參加訓練與輔導(素質教育活動設計共400學時20個素質教育學分)。
(四)進一步發揮了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2009-2014年度共開設了將近15門50個班級的心理素質類選修課,共計10000多名學生選修,大力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五)實踐證明:心理素質訓練與輔導系統能有效解決學生在自我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和困擾,幫助學生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素質,培養優良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