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民生的改善和社會的穩定密切相關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勢必造成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并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調查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的就業問題,結合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所面對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第一,1999年,我國開始大規模擴招,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02年,我國畢業生人數為145萬,到2006年已經超過413萬,今年全國畢業生數量將高達69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各地應屆畢業生就業簽約率普遍明顯下滑,其中北京簽約率為 28.24%,上海簽約率為 44.4%,今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同時,其他類型的待就業人員數量也越來越多,從需求方面看,經濟增長和資本投入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可見,規模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狀況日益凸顯。第二,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有業不就”“無業可就”現象比較明顯,造成廣大農村和基層人才緊缺,大城市,好單位卻擠滿求職畢業生,很多人把這種就業不暢的問題歸之為高校擴招太快。第三,藝術學、文學門類專業的就業難現象是社會公認的,由于目前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并且國家大力發展的基建產業對于此類專業的需求量不足,而擴招更使這些門類下的專業雪上加霜。
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培養目標不明確等一系列的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首先,高校不能根據社會需要人才的層次和種類,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表現在學科結構設置不夠合理,專業設置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特別是一些私立高校,由于經費的原因,設置了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第二,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只限于理論知識上的傳授,實踐與動手操作相對較少,如法學專業學生反映,學校的學習內容過于理論化,與實際操作嚴重脫節,而用人單位又需要這個專業的學生具備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夠在工作時很快上手。第三,高校對學生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傳授較多,而對思想品德修養、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不夠。第四、專業冷門,社會就業面窄。這一類專業或者是較有針對性的就業方向,如治安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就職于相關的事業單位,而這類單位的招收門檻較高、需求卻少;或者是只有極少的就業途徑,如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有少部分選擇執教外,其他學生大都轉行發展。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各個高校在新形勢下深化教學改革、幫助大學生就業和擇業的必然需求。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情況對大學生順利就業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由于我國的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的比較晚,因此就業指導工作在實踐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達不到要求。缺乏專業的指導,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充分、定位不準,使得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與職業要求很難匹配。另外,許多高校對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就業信息沒能及時有效地傳遞到大學生手中,從而使大學生無法有效的進行職業選擇。這些問題在我國就業指導中表現突出,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
大學生傳統就業觀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自身素質存在諸多就業缺陷。許多大學生就業觀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就業時誠信缺失。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有較高的文憑、獲獎證書能為找工作增加不少砝碼,則通過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讓大學生誠信問題缺失。第二、大學生缺少自我認知。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單位或發達城市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現象普遍存在,對自己目前的能力認識不夠。第三、缺少求職途徑。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走后門”的方式,不善于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專業特長,沒有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第四、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于高校擴招,入學門檻或者入學分數普遍降低,使得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
很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設置畢業院校、年齡、性別、民族、戶籍等限制條件,比如有的單位人事招聘講出身、論門第,自設“人才樊籬”,把一些優秀人才拒之門外:如學歷歧視,普通工作非得招研究生以上文憑,對非全日制文憑如自學文憑另眼相待;學校歧視,非985高校、211高校生不予考慮;性別歧視,以不便出差等理由拒招女生,此外還存在諸如年齡、戶籍以及外貌等歧視。將很多高校畢業生拒之門外,從而失去了競爭的機會。
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就業創業政策,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的政策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各地區各高校應該結合實際制定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具體政策,有關部門也應該調查督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落實的實際情況,并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如對手續復雜的要簡化程序,制定簡便易行的操作流程,對因保障措施不到位而影響政策落實的,要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確保政策順利實施。
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要調整就業的心態、清除就業“心理樊籬”,樹立積極就業心態。有的大學生非國家機關、國有單位不去;有的動輒要求每月四五千元的高薪、高福利;有的對工作環境很看重,要求朝九晚五周末雙休不加班;有的不愿接受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去工作,等等,都屬于阻擋自己就業的“心理樊籬”。高校畢業生要放低架子,虛心學習,調整眼高手低的心態,不要期望值太高,即使不太滿意,也可以作為一次學習鍛煉的機會,也可以先就業再擇業。
要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中西部地區就業,同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并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鼓勵在校生積極參加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活動。各地區要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降低注冊門檻,創業地應按規定給予相應的創業基金方面的政策扶持。
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招聘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及時糾正性別歧視和其他各類就業歧視現象。規范國有單位招聘行為,完善公務員招考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國有單位招聘信息統一公開發布制度。
要深入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確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首先,高校要根據社會需要人才的層次和種類,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使專業設置適應市場的需要。第二,要指導高校加強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三,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完善相關政策和激勵措施,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各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要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宣傳力度,將新時期就業方針和就業創業政策措施以及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的先進典型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引導廣大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需要相結合,到城鄉基層、到中小企業、到中西部地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1]李升興. 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09,(9).
[2]楊繼蓮. 大學生失業的社會影響及對策分析[J]. 湖北社會科學,2008,(6).
[3]孟桂云,鄧曉丹. 大學生失業原因透析與市場化就業取向[J].高教研究,2007,(6).
[4]董丁戈,李彥秋,關曉梅. 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分析與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2009,(1).
[5]謝勇,羅曉芳. 對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思考[J]. 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6]史湘蕓. 高等教育大眾化下大學生失業問題探析[J]. 現代企業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