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康,金春寒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
人格一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確切定義,不同的社會科學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從心理學的角度則可以概括為:人格是指人具有穩(wěn)定性質的整體面貌和心理品質,既包括內在的精神性狀,也包括外在的行為方式,是二者的綜合體現。它是一個人不斷社會化的結果,也是個體心理、生理、情感、理想,認知、審美和道德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的內隱心理機制和外顯行為表現的有機統一體,具有穩(wěn)定性,可塑性和獨特性,是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特有機理模式。健全的人格則是指構成人格的各要素之間處于相互促進,和諧共榮的良好狀態(tài),“是與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現個人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先天的生物因素和后天的社會文化因素共同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生物因素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和心理遺傳性,社會文化因素則具有非穩(wěn)定的習得性、可塑性和流動性,“生物因素是人格發(fā)展的基礎,社會文化因素是人格發(fā)展的方向與核心。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特別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了社會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與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1]這說明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生物因素的影響雖然重要,但很大一部分已是既定而很難改變的,要想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后天的社會文化因素占主導地位,因此我們更多的努力應該放在社會文化因素上面,對90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也是如此。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實現。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教育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內部又有許多子系統,無論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最終都要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來實現,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也只有通過受教育者才能發(fā)揮作用,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也不例外。而構建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四位一體的合力模式正是實現90后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它使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各要素之間有機融合,相互作用,發(fā)揮協同效果,使學生的人格不斷向著全面,健康,穩(wěn)定,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其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過渡時期,因而其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很強的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容易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90后大學生是和市場經濟同生同長的一代,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物質生活空前豐富,但伴隨而來的是物質文化的泛濫,拜金主義的盛行,人們盲目追求物質的滿足,瘋狂迷信金錢的力量,整個社會總體上人心浮躁,信仰迷失,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反而陷入空虛之中。與革命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相比,90后大學生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普遍缺乏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社會主義的政治信仰,傳統文化缺失,優(yōu)秀的倫理道德標準遭到質疑而普遍下降,西方的各種思潮涌入我國,良莠不齊難以辨別,思想觀念的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識受到沖擊。各種報刊,雜志,網絡,電視上宣揚的不良文化和精神污染也使社會風氣日漸敗壞,這些不良的社會事物必然會在深層次上潛移默化地扭曲90后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因此,必須要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文明新風,樹立好風尚,傳遞正能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準則,在全社會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以“中國夢”為核心的理想精神教育,把握正確的思想導向,發(fā)揮輿論的規(guī)范作用,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為90后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提供社會輔助力量,引導90后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向著全面、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家庭是影響個體人格形成的基礎性環(huán)境,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結構,父母自身的修養(yǎng)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父母的影響尤其重要。父母是個體人格形成第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語言、行為、活動都將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的價值觀,思想傾向,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權威型父母勢必造成孩子的叛逆型人格,溺愛型父母又會造成孩子的懦弱型人格,放縱式父母會養(yǎng)成孩子任意妄為的性格,民主型父母則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寬容性格,總之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個人人格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這容易造成他們的依賴性格,也容易使他們形成自我中心主義。隨著經濟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的改善,很多90后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封閉的單獨住宅里面,和同齡的孩子交流和玩耍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他們往往是“自娛自樂”,這容易導致他們的孤僻性格,致使得他們進入大學之后也喜歡獨來獨往,難以融入集體,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他們健康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而交流方式的網絡化,進一步使人與人之間見面的機會變少,90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QQ,微信,飛信,短信,手機等通信方式聯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樂群性。加之90后大學生的父母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更加重視對事業(yè)的追求,從而更多是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要,而與孩子的精神溝通相對貧乏。這導致90后大學生在精神訴求上既跟同輩人缺乏交往,又跟父輩缺乏溝通,從而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和人格問題。另外,家庭結構的變化,諸如離婚之后重新組合的家庭,也容易導致90后大學生的冷漠與自私。所以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家庭的協同力。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既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漠不關心任其自生自滅,應以民主的方式,多聽取孩子的意見,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并給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溫暖和關愛,不斷提升家庭的親密度,促進孩子開朗人格的形成。有研究顯示,“家庭親密度與人格因素中的樂群性、穩(wěn)定性、興奮性、有恒性和敢為性呈正相關,與懷疑性、憂慮性、獨立性、緊張性呈負相關”[2],所以 90后大學生的父母更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的家庭關系,同時還應與學校的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感情的相關情況,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疑惑和情感阻礙,協同學校一起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校作為專門的教育場所,在90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學校應發(fā)揮專業(yè)性的教育功能,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學校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物質文化環(huán)境。學校應建立起舒心怡人的校園環(huán)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二是精神文化環(huán)境。學校應營造催人奮進,蓬勃向上的學習氛圍,致力于建立民主,自由,開放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向上,寬容樂觀的健康人格。為此,學校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是要加強主旋律教育,實現環(huán)境的育人導向功能。應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主,引導90后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自覺地提高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自身意識,將自身的命運同祖國的發(fā)展緊密聯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使其以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投入到大學生活之中。
(2)是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的高尚情操。人文素質對一個人長遠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學習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社科知識可以豐富90后大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提高90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使他們能按照社會的要求和規(guī)范正確處理好自己與社會,與家庭,與他人的關系,同時也使自己的內心更趨于和諧,促進其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因此學校應通過多種渠道,舉辦大量的文化講座和文化活動,同時凈化校園內的熒屏音響、報刊書籍等育人載體,營造文明高雅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圍,豐富90后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以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理想,塑造其健全人格。
其次,學校要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其人際關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二是和同學之間的關系,90后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一方面,學校應不斷加強老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高校的專業(yè)課老師和輔導員老師,他們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最長,接觸的機會最多,是在校大學生真正的靈魂工程師,其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所效仿。所以應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的人格魅力,使老師寓教于樂,和學生和諧相處,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并能以老師的美好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學生班級文化建設,以班風促學風。在大學,同學之間都是以班級的形式相處,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加深學生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增加班級的和諧性,使學生身心愉悅,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學校應引導相關教育者著力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同時,學校應積極倡導學生打造昂揚向上,清潔衛(wèi)生的寢室文化。和諧的寢室關系,健康的寢室文化,可以使同一個寢室的學生振奮精神,積極向上,互助友愛,共同進步,有利于彼此之間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學校應積極倡導并切實組織如文明寢室評比,主題征文,寢室聯誼等活動來加強對學生寢室文化的建設。
再次,學校應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90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中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除了專業(yè)的理論課程教育和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該包括多種形式的心理輔導和咨詢。一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面談交流,手機通訊,微信聊天,QQ聯系,網絡互動等,以提高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二是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得到教育,如參加朋輩心理輔導,體育活動,游戲等,使自己得到鍛煉。三是定時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及時發(fā)現有問題的學生,采取手段予以監(jiān)測和控制。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則應該著重于常識教育,“三觀教育”和責任意識的教育上,應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雙管齊下,從思想觀念到心理,全方位關注大學生成長”。
任何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無論是來自社會的,家庭的還是來自學校的因素,都只有通過學生自身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在90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中,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內因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培養(yǎng)意識和自主能力。
(1)是要不斷提高自制力。90后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同時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很多學生沉迷到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不可自拔,沒日沒夜的上網,打游戲,以至荒廢學業(yè),疏離同學,出現了孤僻,難于交往等心理障礙。因而要通過多種方式,鍛煉90后大學生的頑強毅力和堅強意志,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他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上來,促使他們更和諧地融入集體,感受集體的溫暖。
(2)是要引導90后大學生立足社會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自身的健全人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衡量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標尺。90后大學生唯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才能通過具體而復雜的社會關系檢驗出自身行為的美與丑,善與惡,并使自身人格在不斷的反省和砥礪中升華和完善。同時社會實踐也是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動手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這個途徑,90后大學生能獲得更加成熟的心智,更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能進一步檢驗自己是否知行合一,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3)是要引導90后大學生形成對自身健全人格的自覺意識和反思精神。健全的人格不是自發(fā)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外在因素,個體的內在修煉也很重要。這就需要大學生的自我反省精神,時常觀照他人和社會,反思自身存在問題,提高對健全人格重要性的認識,“及時并積極地進行自我調適,以完善自我人格”這也是實現大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革新的關鍵。
[1]楊金銘,劉鳳林,等.大學生人格發(fā)展水平與家庭教育關系研究綜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3).
[2]李兵寬,劉啟輝.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