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7)
第一,學生素質整體不高。農村學校計算機教學設備不完善,學生對計算機了解不多,或者很少接觸計算機,計算機知識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認為計算機就是上網、玩游戲、看視頻,對系統的計算機課程學習態度消極。同時,部分學生父母對計算機的使用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引導不良,缺乏監督,給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帶來一定的障礙。
第二,學生的計算機課程知識陌生。職業學校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接觸了很多課程,有了一定基礎。而計算機課程中的概念和名詞,如 CPU、二進制等,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計算機教學還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能舉一反三。這些都影響了他們的學習。
第三,學校計算機硬件設備的限制。計算機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要求學生必須經常操作和練習。而有的學校缺少微機室,學生無法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
第四,課程和教學方法不合理。學校計算機課程設置沒有緊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教學方法也落后于時代,教師在授課中未能將新知識和新技術及時應用到專業教學中。
1.改革培養模式
在以前,職業學校脫離社會和企業,閉門造車,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就業,即使就不受企業歡迎和接納。因此,學校必須走出去,進入企業,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和對計算機專業的需求。采取“校企合作”或“訂單式培養”等形式,培養企業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2.開設實用專業
職業學校主要是培養具備一定基礎的專業知識和能適應生產第一線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學校開設專業時一定要進行全面市場調研,了解地方經濟結構,了解企業所需,然后確定專業,并選調教師進行培訓,開設“動漫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軟件”等新專業。
3.優化課程設置,選擇合適教材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然而學校計算機專業教材的更新比較遲緩,而且教材繁多,系統性不強,嚴謹性不夠。因此,在設置課程時,學校一定要進行調研,根據企業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際情況開設課程,可以根據一些適用的模式進行設置。按照學校計算機專業設置相應的課程。例如,可以開設計算機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OFFICE軟件、網頁設計、數據庫技術、網絡布線、網站建設等。
同時,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極為重要。要把收集最新的教材,進行甄別,選擇一些內容新、淺顯易懂、適用性強的教材。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開發校本教材。
4.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必須根據現有條件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第一,大力推行多媒體教學。學校要建立多媒體教室,利用各種新的計算機軟件和大屏幕投影,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直觀教學,變抽象教學為直觀教學,教師邊演示,邊操作、邊講解,這樣,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就會變得形象生動,學生就不再產生畏難情緒,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教學效果自然就明顯得到提高。例如在講授Word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先在多媒體上進行演示,然后可讓學生進行練習,制作“學校簡介 ”、“個人學習計劃 ”等。在講授Excel內容時教師也可先演示,然后讓學生練習,制作“本班學生狀況”、“校歷”等。在講授 photoshop,教師在演示后,讓學生為自己或同學的照片修飾等。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可使學生很快掌握教學內容,提高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進行小班式教學。在基礎設施完備、硬件條件好的學校,教師可以進行小班式教學改革。班型一般在20~30人間,教室中配足電腦,以使每個學生都能有電腦操作。這樣,教師和學生的所有教學內容都在電腦上進行,同時,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應用能力都會得到提高。但小班式教學方法對于學校的設備投入要求很高,要求學校有一定的財力。 第三,采取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把企業生產用到的一些技術項目拿到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法的思路是先使用后學習,目的是引起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后,主動要求學習,發現問題,主動查找資料,努力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有很多計算機課程都可以嘗試項目教學法。比如“OFFICE辦公軟件”、“網站建設”、“網頁設計”等課程都可以采用項目教學。
5.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知識更新快,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教師要多啟發、鼓勵學生學習新知識。教師要先講清教學目的和掌握學習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找出一些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獨立學習的教學內容,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計算機課注重實踐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努力思考,把學生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鼓勵學生參加諸如打字,表格數據處理、編輯排版,圖表和幻燈片制作等技能競賽,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靈活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而且提高學生編程、操作和程序調試等基本技能。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習題和作業,強化知識和基礎。習題和作業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提高實際技能。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習題和作業,檢查學生對學習的概念、技能、操作等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及時發現作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重點講解,單獨輔導。還可以建立網上輔助教學環境,促進和強化學生自學、練習、交流等。最后,強化課程設計。教師可以根據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分別列出實踐教學大綱,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課程設計能力。隨著社會和企業對職業學生要求的提高,并越來越突出實用性和應用性,因此,必須對原有的計算機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應把一些純理論的課程,如《數據結構》等棄而不用,開設一些實踐操作為基礎的實用型課程,如《PhotoShop》、《網頁設計》、《Flash動畫設計》、《多媒體制作》、《電子商務》等面向市場,適應市場,提升學生綜合解題能力和應用能力。
6.與企業合作辦學
根據企業需求和市場變化,設置計算機課程。定期或不定期向企業派駐教師,了解企業和社會對計算機專業的人才所需,及時反饋到學校和教學中去。同時,邀請企業主管部門和技術骨干到向學校,向教師和學生介紹企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要求和技術要求,實現企業和學校,人才和技術的對接。
總之,在職業院校,必須進行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改革,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及具有一定專門技能的人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只要這樣,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1] 顧翔. 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教學探討[J]. 信息技術,2005.
[2] 霍曉麗. 職業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探討[J]. 焦作大學學報(綜合版),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