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凌艷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滅亡都是有原因的,事物發展的原因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關于聯系和發展原理的重要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內因的作用,學術界基本沒有什么爭議,但對于外因的作用,卻是百家爭鳴。
1.外因作用決定論。就是認為外因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始終起決定作用,內因只是起次要的、第二位的作用。機械唯物主義者認為事物發展變化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客觀唯心主義者則認為存在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還有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外因作用決定論的典型,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拉采爾等。地理環境決定論往往主張氣候、土壤、地形、水源、礦藏等地理環境直接決定了人口的分布、種族的優劣、文化的高低、經濟的盛衰、國家的強弱,也決定了人類的體質、心理和道德,并由此決定各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和變化。
2.外因作用非決定論。也就是主張內因決定論。此觀點在學術界的認同度是最高的。列寧和毛澤東都十分強調內因的作用,列寧說:“要認識世界上一切過程的‘自己運動’,自生的發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這些過程當作對立面的統一來認識。”[1]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更是做了經典論述,他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2]這句話幾乎被國內所有的哲學教科書所引用,作為論證“內因決定論”觀點的重要論據之一。哲學教科書通常將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和作用理解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說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任何條件下都起決定作用。外因在任何條件下都只能是第二位的原因,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不能起決定作用。
3.外因作用與內因作用共同決定論。此觀點認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因同時起決定作用,都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不存在誰決定誰,誰是第一位,誰是第二位的關系,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外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4.內外因力量比較決定論或決定作用相互轉化論。其觀點認為: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外因和內因同時起作用,內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雙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定有一方起主導的、支配的、決定性的作用,決定著該事物變化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另一方則處于從屬的、被支配、被決定的地位,對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不起主導作用、支配作用和決定性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但這決定作用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而經常互換其位置,當外因的力量大于內因時,外因就起決定作用,反之亦然。
第1種和第2種觀點雖然都肯定內因和外因都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但把外因的作用絕對化和固定化,第3種觀點把內因與外因的決定作用等量齊觀,是均衡主義的不分彼此、主次不清的一種表現。而這三種觀點的有一個共同之處都在于對外因對事物發展變化所起的作用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筆者比較贊同的是第4種觀點,此觀點首先承認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包括內因與外因,并指出了內因與外因必有一方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但這種決定作用并不是絕對化的,不是總是內因起決定作用,或是外因總是起決定作用,也不是同時起決定作用,關鍵在與內外因雙方力量的對比。這就又別與前三種觀點,特別是在對外因的作用的具體分析上,其論述更具合理性。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作用實際上是具有兩重性的 ,既通常條件下的非決定性作用和一定條件下的決定性作用。
1.內因和外因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這是外因兩重性作用的理論前提。背離了這個前提,就背離了唯物辯證法,談論外因的作用也就失去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通常條件下,外因起非決定性作用,即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作用。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作為事物變化根據的內因(內在矛盾)存在著兩個對立的方面(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這兩個方面又同一又斗爭從而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外因通過作用于內因,使原有內部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從而決定或改變事物變化的方向。
通常情況下,外因僅僅使事物的內在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量的變化,沒有改變矛盾雙方的主次地位,它起的是非決定性作用,但不是說不起作用,它可以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縱觀古今,留意生活,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以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例,改革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究其原因,國內封建統治力量的相對薄弱、改革派的力量強大是決定性的因素,也就是內因,而當時日本進行改革時的國際環境也是有利的,19世紀60、70年代的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或是忙于侵略中國,或是忙于自身國內事務,客觀上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這里的良好的國際環境就是外因,加速了日本改革的成功。反過來,僅有良好的國際環境,改革派的力量過于弱小,改革很難成功。又如,20世紀九十年代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起了決定作用,西方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則加速了這一進程;再如,學生能否成為有用之才,學生自身的天賦和努力是內因,起了決定作用,老師和家長的培養、學校的環境是外因,起加速和延緩的作用,如果學生先天有缺陷或是不努力,再優秀的老師和家長可能難將其培養成才。
3.一定條件下外因的決定作用。《矛盾論》中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這里不能單純地把“條件”理解成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起決定作用,筆者認為,條件也有必要條件和次要條件、決定性條件和非決定性條件之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起決定作用的。對外因起決定作用情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定條件”指的是外因的決定作用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必須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即內因的現狀和變化為它提供前提。大致有三種情況:其一,如果外因的作用給予事物足夠大的力量,足以改變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主次地位(力量對比),使事物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這種外因就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決定性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籃球沒有外力的推動不會自己投入籃筐,顯然,運動員的手法作為外因決定了籃球運動的方向和速度。我們還可以在自然界的很多現象找到例證。氧氣和水對于人類的生存就具有決定性作用。偉大詩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詩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所在地,地勢較高、氣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開放,四月凋謝,這里卻到四月才盛開,說明氣候作為外因起了決定性作用,決定了桃花開放的季節。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作為一種不可抗拒力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也說明了外因的決定作用。現代自然科學發展也給我們新的例證,如克隆技術,一個與母體一模一樣的新物體得以誕生,并不是動物內部細胞自身的機能這個內因所決定的,而是人工克隆手段這個外因起了決定作用。其二,當事物發展的內因已具備,卻僅僅因為缺少或添加了某種外部條件而不能發展的情況下外因便成了決定性的因素。如俗話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這里的“東風”指外因,“一招”也包含外因的情況;一病人生命垂危,家屬有足夠的資金,醫院有高明的大夫,就差合適的腎源,腎源作為外因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病人的生死。又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關系。一般說來,生產力作為內因決定生產關系,但毛澤東也做過這樣的精辟論述,“當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毛澤東,1991)”這也從一個側面論證了外因在一定條件的決定作用。再如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沖刺階段,巴西馬拉松選手德利馬領先,眼看奧運會上最為難得的金牌就要到手,此時,前愛爾蘭牧師霍蘭將德利馬強行拉入一群人中間,德利馬失去了奪取金牌的機會。這一起突發事件作為外因在這種情況下決定了比賽的結果。其三,當事物矛盾雙方處于勢均力敵的對峙局面時,由于外力的加入才得以于打破平衡的狀態,強化了次要矛盾方面,改變了均衡局面,由此導致事物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如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對峙近十年,但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華,民族危亡之時,卻促使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揭開了全民族抗日的浪潮。
1.正確認識外因作用的兩重性,有利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傳統觀點將外因作用固定化絕對化,容易陷入形而上學,正確認識外因作用的兩重性,將使人們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做更深入的分析,防止片面夸大或輕視外因的作用,真正堅持唯物辯證法。如處理好中國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通常條件下,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起非決定性作用,即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作用。自力更生是內因,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關鍵還在于發揮我國自身的優勢,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改革,但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我們只有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才能在信息化、全球化、多級并存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外因在一定條件下也起決定作用,外部機遇有時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發展經濟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在各方面內部條件具備的同時,能否抓住機遇,就是成功的關鍵。
2.正確認識外因作用的兩重性,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趨利避害。傳統觀點大多重視內因的決定作用,忽視外因在一定條件下的決定作用。外因的決定作用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外因在一定條件下成了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即根本決定因素。找準促進或阻礙事物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才能避免對事物發展不利的決定因素,促進事物向好的方面發展。如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有時作為一種不可抗外力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改變事物發展的性質,上文中提到的巴西馬拉松選手德利馬痛失金牌事件,就提醒人們比賽場館的安全措施不容忽視,社會各部門要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各項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應急預案。再如近年來國寶大熊貓物種的減少固然有自身的生理因素,但人為對其棲息地的破壞和竹子開花的自然現象作為外因顯然在一定條件下已經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了主要威脅,因此,要保護大熊貓,當務之急是要從環保做起。同樣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有人很優秀,卻一生懷才不遇,殊不知成功等于勤奮加上機遇,因此在不懈努力的同時,要善于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重視外因在一定條件下的決定作用對于指導當前我國的改革也意義重大。當前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活力,也帶來了不少的矛盾和問題,如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住房、醫療、教育、社會治安等民生問題突出、腐敗現象比較嚴重,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危機國家安全等,國際上還面臨西方國家霸權主義、軍事威脅等諸多挑戰,這些不穩定的因素的存在影響了改革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反復強調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因此中國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堅定不移地維護穩定,不斷為改革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1] 列寧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