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冰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網絡反腐的發展史和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可以說是息息相關,1994年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雙方國際互聯網協議,互聯網開始被正式引入中國,經過18年的發展,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數已達5.64億,手機網民達到4.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網絡反腐在互聯網引進初期,由于互聯網技術限制和普及率低等方面的影響,還沒有萌芽,但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到現在我國已成功步入網絡社會,網絡反腐也開始萌芽并且蓬勃發展。
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就開始建立網絡舉報平臺,2005年12月28日,中紀委、監察部也首次公布了中紀委信訪室、監察部舉報中心的網址。這標志著網上舉報正式納入了官方權威反腐渠道。官方開通網上舉報和民間舉報網站的建立幾乎同時起步。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建立網絡舉報平臺的同年10月1日,被稱為“民間輿論監督第一人”的李新德創立了“中國輿論監督網”,并在2004年6月,在其創立的“中國輿論監督網”上發帖《下跪的副市長——山東省濟寧市副市長李信丑行錄》,打響了我國民間網絡反腐的第一炮。之后,網絡反腐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最近幾年呈蓬勃發展態勢:“天價煙局長”周久耕、“最牛團長夫人”于富琴、“日記門”局長韓峰、“表哥”楊達才等都在網絡反腐這面“照妖鏡”下現形。
鑒于網絡反腐所突顯出來的積極作用,這種輿論監督的新形式也逐漸得到官方認可。2009年,中央黨校出版發行的《黨的建設辭典》正式收錄“網絡反腐”詞條;2010年12月29日,我國發布《中國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首次肯定網絡監督的作用:中國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加強監督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反腐倡廉輿情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同時,評價“網絡監督”是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型輿論監督方式。
深究網絡反腐最近幾年的發展態勢,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普及、民眾民主意識覺醒、參政議政意識加強和公平正義觀念驅動、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反腐機制不健全、民意表達不暢通” 等原因分不開的,通過對近些年網絡反腐的發展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網絡反腐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從偶發到頻發。縱觀網絡反腐的發展歷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也經過了“星星之火”最終得以“燎原”的過程。2008年是網絡反腐的一個分水嶺,之前網絡反腐處于偶發狀態。2008年,因為南京“天價煙局長”被免職、“公款出國旅游”被曝光、深圳海事局副局長涉嫌猥褻女童被停職等事件而被稱為中國的“網絡監督年”,網絡反腐日趨常態化。“房叔”、“表哥”、“艷照門”、“空餉門”等事件頻頻現于網絡便是有力的證據。隨著網絡普及率的突飛猛進和公民參與社會監督意識的逐漸提高,通過網絡途徑成功反腐的案件數量呈現持續增長,日趨常態化的趨勢。
(2)從個體行為到群體行為。網絡反腐之初,系個別人士所為,在局部有影響,但范圍不甚廣泛,還未形成巨大的震懾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民數量的激增、博客和微薄等新形式的產生,給民眾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網絡輿論迅速發展成為反腐倡廉的一支重要力量,網絡反腐已不再局限于單兵作戰,其群體性特征愈發突出。
(3)從萌芽到壯大。網絡反腐借助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1.5%的人表示自己“會參與反腐”,而“網絡曝光”成為公眾最愿意選擇的參與渠道。民間網絡反腐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體制內的監督方式不能滿足民眾實現權利監督的需要,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民間網絡反腐因為社會現實的需要而彰顯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4)從匿名到實名。網絡反腐之初大部分為匿名舉報,舉報人出于人身安全考慮,避免遭到打擊報復,大多以匿名形式論壇發帖、上傳照片或視頻來揭發腐敗分子的罪行。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多次就反腐發聲,彰顯了中央反腐的決心,也深刻影響公眾心理,為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注入了強心劑。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均出臺政策保護并鼓勵實名舉報,如中紀委在今年1月再次強調“實名舉報優先辦理”。在此背景下,民眾實名舉報腐敗現象的意愿有所提升,而網絡也因其獨特的傳播優勢,成為實名舉報的重要平臺。在輿論的聚光燈下,任何打擊報復舉報人的行為難免投鼠忌器。反腐專家李永忠在接受《瀟湘晨報》采訪時也以羅昌平舉報劉鐵男案為例指出,舉報人越是敢于實名和公開,就越安全。
網絡反腐一方面為傳統的反腐手段提供了重要補充,另一方面網絡反腐行為一旦失控便可能侵害公民個人或集體的合法權益,甚至關系國家安全。這是因為“網絡反腐”主體素質良莠不齊。網絡反腐的參與人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廉政專家學者和紀檢監一線人員。他們是反腐倡廉的主力軍,積極分析腐敗狀況,宣傳解讀中央廉政建設舉措和反腐理論,是“網絡反腐”最積極的力量。
第二類是受腐敗危害的普通民眾。他們在舉報或申訴無門之時通過網絡曝光腐敗的人和事,這類人員很勇敢、堅韌,也是“網絡反腐”的積極力量。但這類人一旦喪失理智,行為就有可能觸犯法律。
第三類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以及民間反腐人士。這些人敢于伸張正義,維護社會公平,替受害者說話,只為腐敗現象能得以懲處。但這類人中也不乏有魚目混珠之人,以所謂維權斗士、反腐英雄自居,比如央視《焦點訪談》在 2013年8月25日播出的“網絡‘維權斗士’的真面目”節目曝光的周祿寶。他在網絡上對受害對象進行詆毀、圍攻,將帖文置頂,吸引網友關注,同時向眾多部門發出舉報信。而實際上在這種所謂的舉報后,周祿寶并不關心有關部門是否查證,也不關心查證的結果如何,他基本是在舉報的第二天甚至當天,就與受害對象聯系,進行威脅敲詐,并用正面宣傳來利誘。
第四類是具有正義感的“網絡散民”,他們對網絡有很大的熱情,痛恨腐敗,一旦看到對“貪官”的揭發,便會參與進來,積極跟進。這類人常常成為“網絡反腐”的重要主體,只要保持理性,就能充分展現“網絡反腐”的民間力量。
第五類是網絡憤青,他們對社會不公帶有仇恨情緒,“仇官仇富仇政府”,這是最可怕、最具有殺傷力的網民群體。
由于互聯網對信息的真偽無法篩別,就難免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其造謠陷害的工具,因此就要求網民必須有一定的信息篩選和辨別能力,不能喪失理性,盲目隨眾。數據顯示,學生網民占到中國網民數量的三分之一,是規模最大的網絡群體。學生的特點就是熱情、易受挑撥、缺乏理性思維,在看到一些熱點事件之后,不明就里,亂“拍磚”,難免會傷及無辜,甚至演化為“網絡暴力”。 因此,要時刻保持網絡反腐的理性。
網絡曝光是網絡反腐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被曝光對象大部分為國家公職人員,事件多涉及權色交易、受賄等內容,一旦曝光材料不實,當事人的名譽權往往受到侵犯,對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中石化“牛郎門”事件中,被污蔑的女處長身心遭遇嚴重傷害。即便舉報材料基本屬實,但一些無關人員被“誤傷”的現象時有發生。“日記門”事件中所涉及的女性的姓名和住址,給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認真梳理近幾年的網絡反腐事件,大多帶有泛娛樂化的特點。揪出了一個“房叔”,下面緊接著就有“房嬸”;“表哥”剛曝光,下面就緊接著“表叔”;“日記門”事件出現后也引領了一段“門”風。另外,從網民賦予其名字上就極具娛樂色彩,“天價煙局長”、“最牛團長夫人”、“雷公雷冠希”等,并且伴隨著曬艷照、亮房產、曝光小三等花邊新聞,以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網絡反腐娛樂化、低俗化現象日趨嚴重。“反腐”本來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在以往官方反腐一枝獨秀的時代里,“反腐”總是透著一種沉重感和神秘色彩。而當反腐被搬上了網絡,反腐活動變得平常、高調,甚至充滿戲謔和歡樂。
在互聯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式的傳播,再加上人們對“腐敗”話題的敏感性,如果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不能及時跟進并發聲,便會滋生網絡謠言,使一些不明真相的民眾受到誤導,如若失去控制,有可能引發“網絡暴力”,使網絡反腐偏離初始的軌道。借助網絡推進信息公開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對于創建一個更加公正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加強政府自身機構改革、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謂“透明”,就是指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即時地獲取可信賴的經濟、社會和政治信息。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將塑造一個“透明性”政府,加強官方和民眾的反腐交流,從根源上逐步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而且這種信息透明度越高,社會腐敗行為的嚴重程度將會越低。近年來,各級政府也在不斷探尋著政務公開的方式和途徑,很多官方機構開通了官網和微博平臺來加強自身的話語權,在第一時間和網民互動,體察民間輿情。
全國政協委員施耀忠說:“網絡反腐熱的背后,暴露出目前舉報機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等體制機制問題。”正常的舉報程序過于復雜,人們利用網絡舉報速度快、影響大、低成本,容易形成輿論熱點等特點,希望以此引起紀檢監察機關的注意。網絡監督是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制度的力量更加系統、穩定。網絡反腐盡管具有其自身優勢,但不應成為反腐常態。網絡反腐與制度反腐協同發力,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制度反腐仍然需要發揮主力作用。網絡反腐應盡快與制度性反腐有機融合。另外,網絡反腐是一把“雙刃劍”,如不加以規范,負面效應將影響反腐效果,比如一些低俗化、娛樂化的網絡反腐傾向容易形成集體性的非理性力量,導致“誤傷”甚至侵權違法行為的發生。
網絡監督與造謠誹謗、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等,沒有明確的法規界定,相關法制建設如跟不上網絡的發展,網絡監督、舉報等就不能在法制化軌道上運行。依靠人肉搜索,曝光個人隱私進行反腐,這不是反腐的有效形式,對他人隱私的尊重不夠,甚至觸犯了法律。將網絡反腐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是規范網絡反腐的關鍵問題。網絡反腐必須法治化,包括制定法律保障對舉報線索限時回應以及舉報人安全,調查進展等問題做出具體的法律界定。對一些不良網絡反腐舉報信息和涉嫌侵權、打擊報復性質的虛假網絡反腐信息,進行綜合治理,從而建立秩序保障、有法可依的網絡環境。
加強網民網德教育就要積極培育網絡社會的自律精神。我們國家還未完全推行網絡實名制,因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自由”的代名詞,但當你享受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發表言論的自由時,你也同時承擔著一份社會責任,也應該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網絡秩序的維系離不開自治,自治規則的落實關鍵靠自律。因此,加強網民的自律意識,自覺踐行誠信守法,自覺抵制和反對網絡暴力是每一個網民應踐行的網絡道德。如果每一個網民都恪守網絡道德,網絡就一定會成為健康的、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
另外,還要推動對網絡監督認識的提高和深化,引導網絡監督健康發展。
網絡為人們開辟了一條參政議政的捷徑,與體制內監督以及傳統的輿論監督不同,網絡監督具有更強大的凝聚力和震懾力,但人們也應更清晰的認識到網絡監督的局限性,比如信息真偽難辨、易成為不法分子打擊報復的工具等,因此,深化和提高對民眾對網絡監督的認識非常重要。對于網絡的管理者而言,更要發揮好“把關人”的作用,依法正確引導網上輿論,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只有充分認識和了解網絡輿情,才能準確分析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進而科學地疏導網絡輿情。
[1]鄒慶國. 網絡反腐:興起緣由、價值解讀與風險防范[J]. 理論導刊,2012,(4).
[2]孔杰. 關于我國網絡反腐的理性思考[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9).
[3]永洪. 新時期增強我國網絡反腐實效的對策分析[J]. 蘭州學刊,2010,(1).
[4]徐建飛. 新時期網絡反腐研究綜述[J]. 克拉瑪依學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