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萍,王正才,左賈逸,史玉華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突然發生、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局限性腦功能障礙持續時間超過24h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綜合征,是目前引起人類三大死亡原因的疾病之一[1]。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重癥監護技術和綜合搶救技術的提高,腦卒中病人死亡率顯著下降,但致殘率反呈增加趨勢,達80%以上,重度致殘者占40%以上,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腦卒中病人病情控制后要促使致殘功能盡快得到恢復,以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回歸社會需及早轉到康復科或康復中心接受康復治療。但由于受床位、資源等因素影響,社會或醫院設立的康復科或康復中心遠遠不能滿足腦卒中病人康復的需求。因而,注重社區康復建設能彌補醫院康復費用高、病人受益面不足的現狀。
社區康復是指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是為社區所有殘疾人能有機會得到康復服務的一種社區整體發展策略。社區康復通過殘疾人和家屬、殘疾人組織、殘疾人所在社區、相關政府和民間的社會機構共同努力使病人得到康復服務。由于社區康復費用低,且可以進行就近治療,減少家屬照顧病人的精力,已成為腦卒中病人康復期的最佳選擇。通過積極的社區康復治療,約90%病人生活可以逐步自理,約30%病人可重新恢復簡單輕便工作[3]。有研究表明,病人早期出院后在社區康復與在醫院住院康復相比,取得相同的康復效果費用要低于在醫院的康復,病人滿意度更高[4],并可減輕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
2.1 我國社區康復近年來取得的成效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康復事業,相繼制定了許多政策,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了社區康復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并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世界衛生組織康復合作中心主任、我國現代康復醫學的開拓者之一卓大宏教授1986年在廣州市金華街進行社區康復試點,率先提出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功能訓練方式,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區康復模式[5]。至1991年,全國已建立了61個社區康復示范區,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社區康復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北京西城區在開展多項社區衛生服務中以腦卒中后遺癥康復為突破口開展工作,加強基層康復訓練建設,籌集資金配發康復器材、開辦多種形式的康復培訓班,并請社區康復專家技術指導組安排專家入戶評定家庭康復效果[6]。2000年,民政部、衛生部等14個國家部委制定文件,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將殘疾人社區康復作為重要工作內容;200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殘聯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其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7]。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開展了腦卒中社區康復需求調查和積極采取實施社區康復訓練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8-10]。
2.2 我國社區康復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雖然已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康復系統,近20年來為許多腦卒中等殘疾人提供了康復訓練服務,但距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腦卒中等殘疾人的康復現狀與國家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并不相稱。
2.2.1 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據國內有關學者報道,腦卒中偏癱病人出院回家后,73.5%~78.6%有進一步接受康復治療的愿望[10,11]。因此,社區康復服務的需求量較大。目前,康復醫學在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除少數三級醫院建有比較正規的康復科外,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無法適應我國腦卒中病人數量多、分布廣、經濟條件有限的現狀,不能有效完成系統的康復治療。
2.2.2 社區康復投入經費不足 政府對社區康復的投入不足,有些地區在搞試點時,由國家撥給經費,試點結束經費用完后,社區康復也隨之陷入窘境[12];有些社區因經費困難,社區康復工作難以起步。高燕玲等[13]對廈門市2社區腦卒中康復投入及普及力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政府財政撥款有限,社區康復經費長期處于“無源之水”窘境,嚴重影響了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
2.2.3 從事社區康復治療專業人才的缺乏 戴紅[14]研究資料表明,2010年我國需要康復治療師樂觀估計是6.9萬左右,保守估計是3.5萬人,而目前我國各類康復技術人員不到2萬人,其中康復治療師只有5 000多人,人才缺口非常大。目前世界各國康復技術人才(以物理治療師為例)數量與人口的比值大約平均為70人/10萬人口,我國僅是0.4人/10萬人口,按照國際標準,估計到2015年,中國至少需要35萬康復技術人才。而且,我國從事社區康復的成員構成也比較復雜,接近50%由護理或其他人員轉行而來,學歷層次偏低,專業性不強,影響了社區康復治療的開展。
2.2.4 腦卒中病人及家屬對社區康復的認知不夠 部分腦卒中病人及家屬對社區康復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很多家屬把挽回生命視為萬幸,出院后大都在家中被動靜養,致使病人肢體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部分腦卒中病人認為在家中進行康復鍛煉對功能恢復作用不大,部分病人雖有一定康復意愿,卻未能掌握相關的康復知識和技能,不知如何進行康復訓練。據國內有關學者報導,約75%的病人和60%的家屬對腦卒中康復相關知識不知道或不太了解[10]。葉財德等[15]在廈門市進行了腦卒中病人社區康復的需求調查,310例病人中僅有25.14%康復欲望強烈或家屬積極支持,僅有9.25%病人接受過機構康復治療,18.79%接受過一定的社區康復訓練。
腦卒中病人社區康復的實施要根據病人的需求與發展配套相關資源,以恢復功能為導向,盡可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促使回歸社會。
3.1 政府應加強對社區康復的管理 政府要給予特殊政策,制定《殘疾人康復保障條例》,為社區康復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以全國城市社區建設和基層衛生服務體制改革為契機,將社區康復納入社區建設和城鄉基層衛生服務規劃,健全、完善社區康復服務網絡,重點扶持貧困地區基層康復機構建設和人員培訓工作;民政、衛生等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建立考核問責制度,確保社區康復落到實處;并將腦卒中病人病后的基本康復納入城鎮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病后能享有基本的康復服務。
3.2 將社區康復建設納入區域發展規劃 政府要將社區康復建設納入區域發展規劃,加大社區康復建設的投入,改善環境設施,提高技能,帶動社區康復服務水平的提高,使廣大腦卒中病人等殘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復服務;同時采取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對社區康復的投入,以滿足廣大殘疾人對社區康復服務的需求。
3.3 充分利用衛生和社區資源為社區康復服務 將社區康復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和城市社區建設充分融合,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外掛牌,提供康復服務。充分利用三級醫院、醫學院校等機構的康復醫療專家舉辦業務講座、專業培訓班,培養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廣先進技術和實用的康復訓練方法,提高社區康復機構的專業技術水平。
3.4 加強社區康復宣傳及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網絡、報刊等公共媒體進行社區康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教育,組織專業人員編寫、發放康復普及讀物、宣傳資料等,促使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社區康復事業,提高公眾對社區康復重要性的認識;采取多種形式對腦卒中病人及親友進行康復知識宣傳教育,掌握基本康復知識和家庭訓練方法,增強在社區康復的信心,堅持在社區進行康復訓練,并要促進腦卒中病人努力參與社區生活,提升活動能力,在參與社區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極為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社區康復是殘疾人康復的基礎,實現2015年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必由之路。發展社區康復要符合國際發展趨勢,也要順應我國整個社會發展特別是醫改的大方向。“十二五”期間要在“十一五”社區康復示范區、縣(市)創建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推進社區康復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規范社區康復相關技術要求和標準等工作,注意與國際先進理念、殘疾人康復需求相結合,積極推進社區康復示范站建設,積極推進“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計劃,讓殘疾人切實受益。民政部、衛生部和中國殘聯要分別對“十二五”時期的社區服務工作和社區康復服務工作做出相應規劃,促使我國社區康復工作在未來有更大的提升和發展,開創我國殘疾人事業新篇章[16]。
二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腦卒中的社區康復是滿足廣大病人基本康復需求的主要途徑,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康復事業發展模式,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社區康復作為實現腦卒中病人等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戰略目標的總策略,必將全面深入貫徹實施,有力推動康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實現千百萬殘疾人奔小康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1] 史長青.神經康復學學習指導和習題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3-77.
[2] 謝財忠,徐格林,劉新峰.腦卒中后早期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0):908-912.
[3] 江曉峰,趙慶潔,胡雪艷.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初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2):1149-1151.
[4] Anderson C,Rubenach S,Mhurchu CN,etal.Home or hospital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Result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ealth outcomes at 6months[J].Stroke,2000,31:1024-1031.
[5] 劉景鋒.卓大宏:一代名醫和他的詩意人生[N].醫藥經濟報,2009-01-22(1).
[6] 陳春鐵.北京市西城區社區康復的實踐與發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4):252-253.
[7] 沈永梅,王彤,劉起展,等.社區康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廠礦醫學,2007,20(4):443-444.
[8] 王光榮,龔幼龍.小康社會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0-44;422-427.
[9] 王蕓.清澗小區腦卒中康復現狀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3,7(5):797.
[10] 孟祥紅,王文志,戴紅,等.北京市崇文區腦卒中康復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3):255-258.
[11] 陳君,顏驊,李澤兵,等.社區腦卒中病人功能狀況調查[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3):162-166.
[12] 白金平.關于開展社區康復的思考[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6(9):13-15.
[13] 高燕玲,陳立典,陶靜,等.廈門市兩社區腦卒中康復投入及普及力度調查[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5):472-474.
[14] 戴紅.我國康復治療技術崗位需求預測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12):739-742.
[15] 葉財德,陳立典,陳少枚,等.廈門市腦卒中病人社區康復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9):836-837.
[16] 尤紅,韓紀斌,邱卓英,等.中國社區康復發展的理念、現狀與未來趨[C].第7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信息研究所,2012:10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