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王玲玲,侯 銘,賁艷麗
移動護士工作站是護理工作在病人床邊的擴展和延伸,以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HIS)為支撐平臺,以移動手持計算機設備(PDA)為硬件,以無線局域網為網絡平臺,利用 HIS數(shù)據資源,實現(xiàn)了HIS向病房的擴展和延伸,使護理信息應用模式、護理工作流程發(fā)生了較明顯的改變[1]。而隨著PDA在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2]。Davenport[3]指出,護士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與感知影響著管理者對其使用情況的判斷,同時影響著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臨床使用效果。但是目前關于移動護士工作站的文獻大多圍繞系統(tǒng)功能的設計、優(yōu)勢、應用、效果及對護理工作的影響等方面[4-13]。新疆某三級甲等醫(yī)院于2012年5月完成了移動護士工作站在68個護理單元的普及使用。為客觀評估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情況,給醫(yī)院信息化建設提供建議,以提高移動護士工作站的應用效果,對使用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護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現(xiàn)將結果及分析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以新疆某三級甲等醫(yī)院使用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從事臨床科室護理工作;具備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并對本項目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調查當日因各種原因不在崗的護理人員;資料收集不全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在文獻回顧及質性研究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情況調查問卷。第1部分為個人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科室、民族、學歷、任職方式、職務、職稱、能級、工作年限、分管病人數(shù)、班次等;第2部分為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情況,包括PDA現(xiàn)有功能、維護保養(yǎng)等方面的認知,共12題[10道單選,2道多選(5個選項/題,每一個選項看成1題)],答對得1分,答錯得0分,滿分為2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臨床護理人員的認知越好。對30名護理人員進行預實驗,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92,請5名專家對問卷進行內容效度測評,得出CVI為0.90。
1.2.2 調查方法 由研究者培訓10名調查員,統(tǒng)一標準,于2013年8月對符合入選標準的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于調查當日,由研究者本人及調查員于早交班或科室會議期間,到科室發(fā)放問卷,要求每名護理人員獨立完成問卷,填畢進行問卷質量檢查后收回。共發(fā)放問卷1 130份,回收1 071份,其中有效問卷1 068份。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建立數(shù)據庫,對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進行統(tǒng)計推斷;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構成比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檢驗水準α=0.05。
2.1 護理人員的一般資料及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 1 068人年齡18歲~55歲(28.32歲±5.74歲);過去1個月內每天分管病人0例~40例(7.91例±4.22例)。詳見表1。
2.2 移動護士工作站的使用及培訓情況(見表2)
2.3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情況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總得分為3分~20分(16.12分±2.64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正確率排前5位和后5位的項目見表3(按正確率從高到低排序)。
2.4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將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總得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以護理人員的一般資料為自變量做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計量資料以原始數(shù)據帶入回歸方程,其他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變量進入水平α=0.05,剔除水平α=0.10。由表4可見,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為:年齡、科室、性別、崗位、民族和PDA培訓頻次。

表1 不同特征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的單因素分析(n=1 068)
3.1 應注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系統(tǒng)知識與其實用性相結合 從總體情況來看,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總得分為3分~20分(16.12分±2.64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正確率排前5位內容可見,護理人員在使用移動護士工作站的過程中,都注重了移動護士工作站的正確使用、管理、功能、流程、維護等的實用性。但是排后5位的項目說明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配套條碼腕帶、充電、構造及掃碼等系統(tǒng)知識認知不高。比如,護理人員只注重如何能掃上條碼,而不注重具體掃碼時的距離及角度。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出現(xiàn)重實用、輕理論的現(xiàn)象。有研究報道,為成功實施移動護士工作站,建議組織者必須提供教育與培訓項目,而且在給予護士培訓時,不僅要教授其如何操作,也要讓護士學習到移動護士工作站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14-16]。還有研究者指出,優(yōu)秀的管理支持是影響新技術使用的關鍵因素[17],因此,護理部及醫(yī)院領導的支持及有針對性的培訓是推行移動護士工作站的保障。一旦護理人員意識到將移動護士工作站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與其實用性相結合的意義和必要性,她們會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使用。

表2 移動護士工作站的使用及培訓情況(n=1 068)

表3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正確率

表4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2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規(guī)律
3.2.1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的時間性 表1顯示,不同年齡段、不同職稱與不同工作年限的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顯示,年齡在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中,差異同樣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雖然不同學歷護理人員的認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從表1的認知得分可以看出隨著年齡、學歷、職稱和工作年限的增長,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得分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體現(xiàn)出一定的時間性。原因可能為,隨著年齡、職稱、工作年限的增加,臨床經驗日趨豐富,對于移動護士工作站的引進,再輔以自己的臨床經驗,更易于掌握與理解,而年輕護士僅能掌握其一般理論知識,對于其深層次的認知不能較好把握。
3.2.2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的崗位性 表1顯示,不同職務、不同崗位的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表4顯示,崗位在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中,差異同樣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能級護理人員的認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具體認知得分可以看出,護士長及副護士長的認知得分高于助理及無職務護士,護理管理崗位的認知得分高于臨床一線護理技術崗位。主要原因為,護理管理崗位,包括護士長、副護士長等多為最先得知與掌握移動護士工作站的相關知識,并層層下達。雖然不同能級護理人員的認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單從認知得分來看,隨著能級的增加,認知得分也在增長。
3.2.3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的特色性 不同性別、科室、民族等的護理人員因自身的差異性,均可導致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得分呈現(xiàn)不同的特色。此次調查表1和表4顯示,不同性別、不同科室與不同民族的護理人員無論在單因素分析上,還是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上,女護士的認知得分高于男護士,原因可能為,男性多為實踐高于理論的群體,對于認知的把握遠不如女性。民族上,認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漢族、回族、其他、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為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各民族文化差異較大,且多有自己民族的語言,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尤為明顯,她們在學習漢語言上多有一定困難,故而認知得分低于漢族。科室上,認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內科、產兒科、外科、急危重癥科,主要原因為內科及產兒科工作性質較外科及急危重癥科輕緩,且輸液次數(shù)等較多,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也較好,而外科及急危重癥科室的風險及工作負荷都較重。
3.2.4 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的使用性 移動護士工作站在臨床工作的具體實施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差異,表1顯示,不同平均每天分管病人數(shù)(過去1個月內)及不同個人使用PDA時間,認知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科室使用PDA時間,認知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分管病人數(shù)為0的人群多為護士長(包括副護士長)及護士長助理,這部分人群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較好,而分管病人數(shù)9例~12例的護理人員認知得分較高,其他由高到低依次為分管病人6例~8例的護理人員、分管12例以上的護理人員、分管1例~5例的護理人員,可見分管病人數(shù)太多與太少都不利于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主要原因為當分管病人數(shù)太多時,多為機械性地操作而無過多思考,分管病人數(shù)1例~5例多為急危重癥科,認知較低。不同所在科室使用PDA時間,認知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主要原因為普及使用移動護士工作站僅1年多,各科室均為摸索前進階段,差異不大,但是單從認知得分上來看,基本呈現(xiàn)出科室使用PDA時間與認知得分成正比關系;可是不同個人使用PDA時間,認知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少于12個月的護理人員認知最低,主要原因為使用PDA<12個月的護理人員多為新入院護士,對PDA了解少,使用不熟練。
移動護士工作站借助于無線網絡和個人手持設備,實現(xiàn)了病人信息的床邊實時采集、錄入與查詢,最終解決了護士站到病人床邊最后“50m”信息手工處理的行業(yè)難題[18],而對移動護士工作站進行評價是開展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對其認知評價就是第一環(huán)節(jié)。此次研究已闡述了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認知情況的影響分析,但是仍需我們持續(xù)改進以提高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更好地指導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臨床應用,特提出以下幾條建議:①護理管理者應組織對護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尤其應注重系統(tǒng)理論知識與其實用性相結合;②培訓時應根據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的認知規(guī)律“因材施教”;③但要注意培訓頻次應適中,此次研究結果表1雖顯示不同培訓頻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表4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1個月接受1次或2次為宜,過多可能反而會影響效果。
[1] 周玉潔,張會芝,宋偉,等.某醫(yī)院移動護士工作站臨床應用情況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63-65.
[2] 董梅,楊文君.移動護士車與終端掌控電腦在床邊護理中的聯(lián)合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71-472.
[3] Davenport C.Analysis of PDAs in Nursing:Benefits and Barriers[EB/OL].[2012-06-01].http://www.pdacortex.com/Analysis_PDAs_Nursing.htm.
[4] 王虹,吳飛.基于PFID的無線護士信息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醫(yī)療衛(wèi)生設備,2009,30(2):56-57.
[5] 徐樊.基于PDA的移動護士工作站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醫(yī)療設備,2012(5):91-92.
[6] 張姝華,李銳臻,康鳳英.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下移動護理工作站的設計構想[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10):91-92.
[7] 王晶杰.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在住院軍人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4A):73-74.
[8] 李燕,楊煌云.醫(yī)院數(shù)字化建設對臨床護理工作模式的影響及意義[J].護理研究,2011,25(11A):2599-2600.
[9] 陸宏,付春華,郭慧.無線網絡PDA在處理醫(yī)囑流程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3):526-527.
[10] 李森,王泠,戰(zhàn)穎,等.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現(xiàn)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1):60-62.
[11] 張瑩,賈曉君,池艷宇,等.護士使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的影響因素[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66-68.
[12] 楊禾,許慶華.移動信息技術在改進門診輸液管理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67-70.
[13] 李雪靜,魏彥姝,張明霞,等.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在手術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1):63-66.
[14] Diemeann J,Van de Castle B.The impact of healthcare informatics on organization[J].J Nurs Adm,2003,33(11):557-562.
[15] Alpay L,Russell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primary care:the nurses,voice[J].Comput Inform Nurs,2002,20(4):136-142.
[16] Getty M,Ryan AA,Ekins M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ttitudes of users and non-users towards computerized care planning[J].J Clin Nurs,1999,8(4):431-439.
[17] Lee TT,Lin K,Chang P.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aiwan[J].J Adv Nurs,2005,50(2):170-178.
[18] 謝紅珍,何丹丹.醫(yī)院移動護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效益評估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