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光洪,陳 羽
(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
惠水至羅甸高速公路某隧道為分離式隧道,其中隧道進口段為小凈距隧道,出口段為分離式隧道,隧道進口端測設線間距約10.24 m,出口端測設線間距約22.20 m。右幅隧道起訖樁號YK69 +127~YK69 +945,長818 m,最大埋深約93.97 m,右幅隧道平面線形進口段位于R=1 300 m 的圓曲線上,出口段位于R=4 200 m 的圓曲線上,右幅隧道均為下坡,縱坡坡度為-2.3%。
隧道區巖層較平緩,呈單斜產出,綜合巖層產狀為326°∠14°,總體向隧道進口方向傾斜。隧道區地層上覆第四系殘坡積(Qel + dl)粉質粘土、(Qme)人工填筑土、沖洪積(Qal+pl)卵石土,堆積層(Qc)塊石,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中統邊陽組(T2b)薄層狀泥質粉砂巖夾灰巖,涼水井組(T2l)中厚層狀灰巖。隧道穿越區為涼水井組(T2l)中厚層狀灰巖底層。
某隧道右幅YK69 +700~YK69 +750 段原設計采用S-Ⅲa 支護。當隧道開挖至掌子面YK69 +747 時,爆破后基底巖石下墜,揭露一大型溶洞,該溶洞洞口沿軸線方向不可見(只在可視范圍內長約23 m,寬約20 m,可見深約21 m),洞口底部被堆積塊石掩蓋,洞口壁可見垮塌痕跡,經進一步探明發現該溶洞發育情況如下。
(1)溶洞延伸:溶洞不規則,成長條形,位于右幅右側拱底,向右側S101 省道延伸。
(2)溶洞頂板形態:以右隧道右邊緣為界,呈上凸狀,右側大部呈下凸狀局部有上凹。
(3)溶洞大小及分布范圍:YK69 + 705.5~YK69 +752.5段隧道從溶洞上方通過。溶洞形態不規則,縱向最大長度為55.26 m,溶洞頂距設計高程最小距離約1m,最大凈空21.22 m。
(4)溶洞頂板穩定性:右幅隧道洞口附近存在大量爆破施工坍塌的巖體,頂板穩定,局部頂板存在掉塊。
(5)溶洞底部穩定性:洞底部為2.6~6 m 軟塑狀粉質粘土充填,表層有1~2 cm 的鈣華體,粉質粘土中間夾1~1.5 m的鈣華體,根據地質雷達物探結果,下部未見溶洞,底板穩定。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提到溶洞的設計原則:通過巖溶地區的隧道,可采用跨越、加固洞穴、引排截流巖溶水、清除或加固充填物、回填夯實、封閉地表塌陷、疏排地表水等綜合治理設計方案。當溶洞在隧道底部時,對跨徑較小的溶洞可挖出充填物進行回填封閉,對規模較大的溶洞可根據溶洞跨度大小采用跨越通過等措施;當溶洞在隧道側墻時,可局部挖除溶洞充填物后在襯砌外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片石砌筑。結合某隧道右幅YK69 +700~YK69 +750段溶洞實際情況,根據工程設計經驗及《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確定了該溶洞的兩種處理方案,方案一為回填方案,方案二為擋墻方案。
分段清除隧道溶洞周邊的危巖及隧道范圍內溶洞頂部巖體;隧道溶洞底部分段采用洞渣進行傾填,傾填至仰拱底以下8 m 位置;再進行分層碾壓填筑,分層碾壓填筑至仰拱底以下3 m 位置,待整個溶洞完成填筑后最后回填2 m 厚M7.5漿砌片石,在漿砌片石與仰拱間澆筑1 m 厚的C20混凝土。YK69 +700~YK69 +750 段二次襯砌采用50 cm 厚C20鋼筋混凝土,初期支護采用15 cm 厚的噴射混凝土,φ8 鋼筋網25 ×25 cm,20 藥卷錨桿,L =2.5 m,120 ×120 cm(縱×環)。
清除隧道范圍內溶洞底部軟塑狀粉質粘土及塊石堆積體;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對右幅隧道底部溶洞進行回填,并用1∶0.5 的擋墻收坡;YK69 +700~YK69 +750 段二次襯砌采用50 cm 厚C20鋼筋混凝土,初期支護采用15 cm 厚的噴射混凝土,φ8 鋼筋網25 ×25 cm,20 藥卷錨桿,L=2.5 m,120 ×120 cm(縱×環)。
方案一采用大塊石拋填,可以采取隧道施工洞渣直接施工,施工方便快捷且能保證施工安全,費用經濟,經估算費用約為254.28 萬元;方案二擋墻方案,要先清除溶洞底部的粘土及堆積體,施工不安全,且用C20片石混凝土回填,立模施工不方便,費用不經濟,經估算費用約為617.16 萬元。綜合比較,采用方案一較為合理。
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采用大塊石拋填方案對該隧道溶洞進行處理,實施效果良好,安全順利完成了該溶洞的開挖與襯砌,質量及經濟效果較好。溶洞是在貴州地區隧道施工中常見的一種工程地質現象,在設計階段不可能完全準確掌握溶洞的分布和發育情況,只有在施工過程中進行隧道地質預報,隨時掌握地質情況,才能確保隧道施工安全可靠。
[1]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 D70-2004)[S].人民交通出版社.
[2]雷華,李志厚,周應新,等.灣田3 號隧道巖溶處治方案設計[J].公路,2009,(4).
[3]劉清文.鐵路隧道溶洞處理技術[J].西部探礦工程,2005,(7).
[4]陶延安.鐵路隧道溶洞處理技術[J].科技信息.
[5]張耀軍,孟兆偉,商南南.特大隧道溶洞處理施工技術[J].采礦技術,2004,4(1).
[6]楊秀清,柳墩利.內尾隧道施工中的溶洞處理技術[J].鐵道建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