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梅,祝雪花,周蘭姝
近年來,隨著我國疾病譜的變化及人口老齡化因素,慢性病、老年病及殘障人員數量大大增加,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據此推算全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 420萬人[1]。面對巨大的社會康復需求,發展社區康復是一種有效的經濟的康復服務途徑,是實現衛生部提出的2015年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主要途徑”[2]。
社區康復護理是社區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區康復活動的主要管理者,社區護理人員應用整體護理概念,根據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圍繞全面康復目標,對病、傷、殘者進行生理、心理、社會等諸方面康復指導,使他們自覺堅持康復鍛煉,減少殘疾的影響,預防繼發性殘疾,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從而達到殘疾人全面康復和回歸社會的目的[3]。社區康復護理服務對象包括殘疾人和有各種功能障礙,以致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慢性病病人和(或)老年人。然而研究表明,社區護理人員對社區康復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與要求相差甚遠,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康復的需求[4,5]。比較國外完善的社區康復網絡及高端的社區康復護理人員[6,7],我國目前社區康復護理知識主要以繼續教育、在職培訓的方式進行補充[5,8],這對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巨大的社會康復需求,發展社區康復事業是遠遠不夠的。本文旨在對國內社區康復護理課程設置現狀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提出構建高等教育體系下社區康復護理課程的設想,為彌補我國高等護理教育體系下社區康復護理層面的不足、培養高端社區康復護理人才奠定基礎。
1.1 繼續教育是社區康復護理教育的主要模式 我國社區康復護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社區護理人員為臨床護理專業畢業生,未受過專門的社區護理培訓,社區護理僅僅停留在基礎護理及健康教育層面[9]。社區護理人員康復專業知識及技能匱乏,無法滿足社區康復服務的要求[4]。加強繼續教育對提高在職社區護士的康復護理理論及實踐能力意義重大,是迅速補充社區康復護理資源的最佳途徑[9]。目前,國內學者提出通過加強對社區康復人員的定期培訓及發展社區康復網絡使社區康復護理教育成為經常化的方案,或通過脫產或非脫產等多形式、多渠道對社區護士進行康復護理知識及技能的培訓[10,11]。然而事實表明,社區康復護理的繼續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開展[4],提高社區康復護理水平任重而道遠。
1.2 初等社區康復護理課程設置是社區康復護理教育的補充近年來“康復護理”課程被逐漸關注,國內護理學者提出并嘗試在現有系統護理教育體制下開設“康復護理”課程。有關學者認為,學習期間掌握康復護理基本概念和技能對增加學生在今后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康復意識至關重要[12-14],對教學方法改革也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及積累[15-19]。然而,區別于單純關注掌握康復護理知識技能的“康復護理”課程,“社區康復護理”更強調協同殘障人士在社區環境中與環境互動從而提高其社會參與能力的理念[20]。由此理念引導下的“社區康復護理”在理論課程設置及實踐環節將有別于以疾病為導向的“康復護理”課程[20,21]。
文獻資料表明,目前國內僅有少數職業技術性質的醫學院校設立“社區康復護理課程”[22-24],其培養目標著重于學生畢業后到社區各級醫療機構從事病人陪護,到療養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從事康復護理及社區保健工作[24]。課程設置上強調掌握康復護理評定方法、康復護理操作技能及常見疾病康復護理,實習單位僅限于醫院及養老機構[23]。而現代社區康復強調以殘障人士自身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整合社區內衛生、政策、教育等資源,為殘障人士健康、教育、謀生、社會及賦權提供發展機會和創造條件[20]。顯然,目前現有的以疾病為導向的社區康復護理課程設置并未體現出現代社區康復護理的真實內涵。雖然對暫時彌補社區康復人員的不足起到一定的緩沖和積累作用,但對系統培養高端社區康復護理人才,全面提高社區康復護理水平并非最佳方案。
在個別高等護理本科教育體系中設置的“社區康復護理”內容往往被囊括在“社區護理”課程或與其他疾病知識學習混在一起[25],并沒有體現出“社區康復護理”的專業性和獨特性[26]。
1.3 社區康復專業設置的融入 社區康復需求的增大,使專業人士意識到加強社區康復專業人員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7]。而我國現有高等院校社區康復專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各有不同,缺乏統一標準化。開設社區康復專業的高等院校大多為高職高專性質[27-29],其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職業崗位發展需要安排實踐的教學導向無法滿足社區環境中對護理人員的創新思維、獨當一面、適應社區康復護理工作能力的要求[30]。而且,在課程設置方面拘泥于傳統,如“社區康復管理能力”培養環節涉及的內容包括社區營養指導、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社區流行病及傳染病管理等傳統社區護理內容,并沒有滲透現代社區康復所強調的健康、教育、謀生、社會及賦權五大核心內容及多團隊合作的理念[20],這與國家培養發展現代新型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初衷相差甚遠。其次,實踐環節以見習形式完成對社區康復理論知識及干預措施的理解及應用[31],無法真正使學生深入社區及家庭環境進行康復干預,以達到與殘障人士及家庭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如見習中對社區無障礙環境的理解,僅限于觀察見習基地的無障礙建設情況,了解無障礙建設相關法規條例的貫徹實施情況。這些見習內容遠沒有直接評估殘障人士家庭環境,實地改造其家庭環境而使其無障礙化更實用更能達到教學效果。再者,有些社區康復課程設置僅強調康復知識,如對殘疾或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預防、康復評估、康復訓練服務等[29],將社區康復服務獨立于其他社區健康服務,如兒童保健、慢性疾病管理、孕產婦管理等,如此培養出的社區康復人員僅局限于康復領域,而無法關注其他與康復密切相關的社區家庭因素,這與我國發展經濟有效的社區康復服務理念是不符合的。
2.1 注冊康復護士教育 美國康復護理發展起步較早,美國康復護 理 學 會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s,ARN)于1974年成立。1986年ARN出臺康復護士資格標準,一般護士畢業后進行兩年康復知識學習及進修后,通過資格考試方能成為注 冊 康 復 護 士 (the certified rehabilitation registered nurse,CRRN)[32]。美國康復護理學會及美國各大護理院校提供培訓資料及相關課程以方便護士學習并通過注冊考試[33]。目前,美國注冊康復護士人數約10 000人[34]。除了醫院康復科室及康復中心外,注冊康復護士的工作范圍更多涉及社區范疇:養老院、社區康復門診、家庭照護機構、日間康復機構、社區政府機構、保險公司康復相關部門、中小學及高校等[35]。
2.2 系統完善的社區康復服務為學生掌握社區康復護理知識技能提供有利資源 雖然文獻資料沒有對北美等發達國家護理本科教育中“社區康復護理”課程設置的介紹,但其系統完善的社區康復服務環境卻為學生在“社區護理”課程實習期間掌握社區康復護理知識及技能提供了有利資源。北美等發達國家的社區康復護理發展較成熟,社區護士具有獨立性強、專業素質高的特點。社區護士學歷層次較高,具有碩士學歷的社區護士比例超過同期醫院護士的比例,并趨于專科化發展,包括心臟康復、老年康復、疼痛管理等[9,33]。另外,社區康復護理內容廣泛,不僅涉及社區康復護理、健康教育,還包括病人保護、協助實施轉介服務、管理合作等[36]。再者,國外社區康復服務形成多學科、多機構合作的多元化網絡康復模式,為社區康復護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便利[37]。如比利時社區的“老年醫學心理中心”收治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患及肢體障礙的老年人,不僅是醫生、護士、心理醫生參與到治療及康復護理工作中,精神科醫生、物理治療師、社工、牧師也會加入其中[7]。這些豐富的社區康復資源為學生理解學習社區康復護理內容提供了有利條件。
國外系統專業的社區康復護理團隊及培養模式值得我國借鑒,但就我國國情而言,短期內達到培養社區康復護理專業人才、建立優秀社區康復團隊及完善社區康復網絡的建設尚不成熟。
在對社區護理服務項目需求的調查中,居民對社區康復服務的需求較高,包括指導和實施各項康復治療活動,如指導簡易矯形器及日常生活活動輔助器的應用,指導和參與社區與家庭環境改造和設備代償等。但由于康復知識缺乏,社區護士在提供社區護理服務時往往不能滿足居民的康復需求[37]。社區康復與社區護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為殘障人士提供醫療康復的同時,社區護士還可對其進行公共衛生及基礎護理服務,在開展綜合康復工作方面起著關鍵作用[8]。而且《中國康復醫學治療規范》中明確指出:康復治療小組中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康復工程師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護士代替[4]。外在需求、自身優勢及政策支持無疑為促成社區康復護理課程納入常規教學體系成為可能。而我國為數不多的專科社區康復護理專業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尚不能完成培養高等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任務。因此,在高等醫學院校護理本科教育體系下開設社區康復護理課程是需要及可行的。
培養社區新型康復護理人才是教學改革的需求,以達到康復與社區醫療、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的有機結合。對社區新型康復護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開設社區康復護理課程提供了契機。基于對國內社區康復護理教育現狀的分析及對國外先進社區康復護理模式的學習,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高等社區康復護理教育課程指日可待。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3-08-23].http://www.stats.gov.cn.
[2]吳弦光,陳迪,張靜.社區康復與“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實現[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7(7):613-616.
[3]李忠泰.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30.
[4]李小平.廣州市荔灣區社區護士康復護理服務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D].廣州:中山大學,2010:46-52.
[5]劉祚燕,胡秀英,陳娟,等.汶川地震災區康復護理繼續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A):28-30.
[6]林卡,仲鑫.北歐國家發展社區服務的經驗和啟示[J].浙江學刊,2008(1):199-206.
[7]孫慧敏.比利時社區醫療護理服務機構見聞[J].護理學雜志,2003,18(10):798-799.
[8]張金生,李和興,董麗萍,等.社區康復護理3年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1):1093-1096.
[9]陳良英.社區護理崗位任務及社區護士任職資格的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5:12-15.
[10]施肖峰.中國社區康復的現狀及發展思路:國外社區康復的啟示[J].醫院管理論壇,2004,93(7):56-59.
[11]董云英,方玉美.康復護理教育現狀及設想[J].現代康復,2001,5(3):149.
[12]袁海華.《康復護理技術》項目課程的開發[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6):112-113.
[13]王建芬,王鳳玲.護理院校設置康復護理課程可行性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6C):1610-1611.
[14]梁淑敏.高等護理專科課程中康復護理的設置與教學計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61-62.
[15]劉永賓,李輝.《康復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3):271-272.
[16]馬金,盧健.高級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的教學方法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05,7(4):93-94.
[17]尹憲明.康復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J].中國康復,2008,23(6):434.
[18]趙文婷.康復護理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討[J].九江學院學報,2010,2:121-123.
[19]劉芳,陳錦秀,李壯苗,等.康復護理學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A):62-64.
[20]WHO.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 guidelines[M].Geneva:WHO,2010:1.
[21]劉純艷.社區康復護理[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
[22]劉鵬飛,莊洪波,李文龍,等.《社區康復護理》模塊化教學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7):69-71.
[23]蘇金林.開設社區服務(康復護理)專業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0(2):19-20.
[24]蘇金林,盧兵.社區服務(康復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1(2):20-23.
[25]煙臺南山學院食品與營養保健學院.《社區康復護理》課程教學大綱[EB/OL].[2013-08-25].http://www.nanshan.edu.cn/spbj/showart.asp?id=710.
[26]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ARN).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urse[EB/OL].[2013-08-25].http://www.rehabnurse.org/education/courses/PRN-Course.html.
[27]余靈燕,賈維周.高職社區康復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3(2):45-47.
[28]丁興.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在高職院校社區康復課程中的體會[J].科教文匯,2012,11:177-178.
[29]羅治安,王丹,李福勝,等.基于世界大學城網絡平臺的空間資源課程建設與應用——以《社區康復》課程為例[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2):196-198.
[30]王柳行,張艷,許娜.培養社區新型康復護理人才的實踐探討[J].職業時空,2007,3(9):17-18.
[31]張金明,李洪霞.社區康復學見習教學的探討[J].中國康復,2013,28(2):156-158.
[32]鄭彩娥,李秀云.實用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20.
[33]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AR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2013-09-02].[EB/OL].http://www.rehabnurse.org/clinical-practice-guidlines/Content/index.html.
[34]The American Nurse.The future is now[EB/OL].[2013-09-2].http://www.theamericannurse.org/index.php/2013/03/01/thefuture-is-now/.
[35]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ARN).Rehabilitation nurses practice in all settings[EB/OL].[2013-08-25].http://www.rehabnurse.org/about/content/History.html.
[36]王學蔚.社區康復護理開展現狀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0):447-448.
[37]梁群英.廣州市社區護理服務項目設置需求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