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王金剛,張志萍
(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
我國黃土地區地質環境惡劣,頻繁發生各種地質災害中黃土滑坡災害尤為嚴重。它們阻斷了交通、摧毀了用于基本生活的水電設施,又因災害的發生多是突發的、多變的、不可預測的、損失嚴重等,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制約黃土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正確認識黃土滑坡災害,因為滑坡現象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一是要對滑坡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認識,有的人不清楚滑坡災害的基本特征,也不知道滑坡后果的嚴重性。二是在認識滑坡的基礎上,要提高對其災害的重視度。
(1)預防自然滑坡,即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黃土滑坡。(2)預防人為因素的滑坡,即因為人類的動作如興建工程等,斜坡失去穩定性而出現的滑坡。對于一些有規律可循的、分布有特點的黃土斜坡,可以做到提早發現,及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對于那些無法避免的滑坡事故,應對其進行實時勘測,時刻注意其動態,爭取將災害的損失程度降到最低。(3)講求經濟效益、事半功倍的原則。對于既避免不了又不得不根治的滑坡,應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發生時間早的、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的、后果較嚴重的滑坡進行及早的治理,這樣在防止更糟情況發生的同時,還有效地降低了治理的費用,事半功倍。(4)一次性治理原則。(5)分期的原則。(6)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的原則。(7)靈活施工的原則。(8)科學施工的原則。(9)后期維護的原則。
(1)預防原來的滑坡復活。這個措施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在項目的規劃、方案的設計、實施過程、使用過程都要一直采取措施,預防其發生。
(2)預防易滑地段滑坡。這個階段說起來簡單,很多工作人員也是迫切希望做好的一個步驟,但在實際中操作起來,卻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前期資料不足,勘察不精確等情況,對工程動工后,是否會引起斜坡的滑落的看法不一樣,再加上我國黃土資源區基本在大西北,經濟建設比較落后,相應的治理經費缺乏,很難籌集,導致很多時候不愿花費金錢和精力去做預防工作。所以,在前期要做好勘測工作,確定滑坡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做好各方面的宣傳和召集工作,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
(3)預防正在發生的滑坡更加嚴重。不管是原來滑坡的再次發生,還是正在發生的滑坡,都要防止其嚴重性增加: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滑坡的動態;發現滑坡有裂縫出現時,及時修補裂縫,防止地層表面的水滲入里面,造成滑坡惡化;在滑坡區附近適當的開挖一些排水的溝渠,將地表水引到溝渠排出去;通過加強地質勘探的工作,得知本地段滑坡的性質、出現的原因等,進而設計出防止加重的方案;在弄清楚滑坡的原因及性質前,不要隨便進行任何工程等行為;在這些都弄清楚之后,對那些形勢比較嚴峻的斜坡,要減輕斜坡上層易滑段的承載重量,同時還可對斜坡底部通過壓力措施進行加固,當然這些行動要提前做好規劃,否則容易出現其他問題。
(1)生態學角度去治理。清除障礙,疏通河道,科學化的種植農作物;保持水土,多多栽種綠化植物,起到防護作用,進而減少黃土斜坡移動、滑坡等出現。
(2)采取工程手段進行治理。一是也要根據黃土滑坡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工程計劃;在展開工程措施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周邊地質環境的保護,不能在治理的同時又破壞了其他的環境,如某些地下水渠比較多的地方,就不要再進行地下動工,要在地表上搭建橋梁等。二是對于地下水較多、匯集比較集中的地方,要開挖排水的溝渠,對大體積的地下水進行攔截,或是在地表淺層,鋪設一些排水管,打鑿一些平行地面或垂直地面的的排水管道或豎井,然后將水從井里抽走,排到其它不會對黃土區造成滑坡影響的地方。三是降低因一些連鎖反應引起的滑坡的出現,即減少間接引起滑坡的原因,可以多栽植花草樹木、防護林,還可以對黃土斜坡的底部進行加固,如堆砌石頭,建立排水的大壩等。四是建立支撐阻攔的防護墻。如一些加固的土壩、石堆、混凝土防擋墻等。
(3)類似于工程治理中的防護墻——土釘技術。在黃土斜坡的不穩定層次段,加入這些土釘,以群分布,牢固整個層次的斜坡平面,加大平面壓力,保持黃土斜坡的土層穩定,不易滑落。
(4)對黃土滑坡附近的農作物,采用微型灌溉系統。不用地表水渠澆水灌溉的方法,改用小型輪轉噴灑器,避免了因地表水流的沖流作用引起斜坡黃土下滑。
(5)在黃土滑坡中加入黏土物質。加入一些有筋度,黏性較高的土質,增加整個黃土滑坡的凝聚性,靠攏性,提高土層之間的粘合力,也就相繼穩定了土層間質。這種土質加入的工序操作比較簡單,不必花費較大的人力和物力,同時具有抗震、耐壓力的性質,更大程度上的保護了黃土斜坡。而且加入物同屬土性質,其加入的形式花樣可以有多種,也改善了其他治理措施的美觀度差強人意的缺點,使人們一看上去,就覺得提高了環境的自然魅力。
[1] 徐坤.淺議西部大開發中的黃土滑坡災害[J].建筑技術開發,2011,(13).
[2] 王念琴.黃土滑坡勘察設計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2,(7).
[3] 孫廣忠.西北黃土的工程地質力學特性及地質工作問題研究[M].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