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徳志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該隧道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境內地勢總體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處于烏蒙山脈至苗嶺山脈中段,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峽谷幽深,地形地貌受地層巖性及構造控制明顯,屬于剝蝕~侵蝕中低山地貌。隧道區高程約為1460~1570m,相對高差約110m左右,沿線地形特點為中間高,兩側低,隧道進出口處均位于緩坡處,地形坡角約為15~30°,隧道穿越營腳山,橫坡地形也為中間高,兩側低,地表植被覆蓋率低。測區的地表水系屬珠江水系及其支流打邦河水系。主要支流有鄭家溝、吊蘭河等。它們的一般特點是:豐水期為4~9月,平水期為9~12月,枯水期12月-4月,水位變幅大,徑流量豐沛。隧道區沿線切割強烈,溝谷縱橫,地表水系較發育,水文網切割密度大,且多垂直地層走向,各溝溪地表水以營腳山為分水嶺,作南北分流,分別流入隧道進洞口前緣的鄭家溝和出洞口前緣的吊蘭河。工程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1.8℃,極端最高31.5℃,極端最低-9.3 ℃,年均總日照 照13.5h,無霜期257.1d。年均降水1150.4mm,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80%,平均相對濕度84%,霧日159.9天,雨淞日數30天。災害性天氣有凝凍、冰雹、倒春寒、伏旱等。根據地表工程地質調繪及鉆探揭露:測區大面積基巖裸露,地層較復雜,主要由侏羅系下統自流井組第四段(J1z4)、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x)、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組成。巖性為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炭質頁巖、灰巖組成,第四系覆蓋層僅零星分布于斜坡地帶及槽谷內。
隧道進洞口段為一緩坡地帶,自然邊坡地形坡度16°~20°。左線隧道開挖時,將在洞頂形成人工巖質仰坡,在洞前一帶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人工路塹邊坡。邊坡體主要由粉質粘土和全~強風化粉砂質泥巖組成,粉質粘土覆蓋厚度約1.60m。巖層傾向與隧道仰坡坡向一致,為順層邊坡,開挖后隧道仰坡穩定性較差。右線隧道開挖時,將在洞頂形成人工巖質仰坡,在洞前一帶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人工路塹邊坡。邊坡體主要全~強風化粉砂質泥巖組成。巖層傾向與隧道仰坡坡向一致,為順層邊坡,開挖后隧道仰坡穩定性較差。洞口段無斷層,巖體完整,構造簡單,無不良地質現象,邊坡天然條件下穩定,無變形跡象。洞口段粉砂巖、灰巖為中厚層狀構造,巖石中硬,強度較大,抗風化能力強,巖體較完整。在施工爆破破壞下,局部地段會產生小規模坍塌和掉塊。左線隧道開挖時,將在洞頂形成人工巖土質仰坡,在洞前一帶左右兩側分別形成高人工路塹邊坡。邊坡體主要由粉質粘土和灰巖組成,粉質粘土覆蓋厚度約5.90m。右線隧道開挖時,將在洞頂形成人工巖土質仰坡,在洞前一帶左右兩側分別形成人工路塹邊坡。邊坡體主要由粉質粘土和灰巖組成,粉質粘土覆蓋厚度約3.60m。
隧道位置根據隧址區地形、地質條件、環境、造價、功能等因素綜合確定,在綜合考慮線形指標及工程造價的前提下,通過實地勘察,充分研究了隧道所處地域的地形地質情況,主要考慮隧道進出口地形條件、隧址區工程地質條件、營運管理設施場地等因素擬定隧道方案。隧道襯砌內輪廓不僅要符合《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規定的建筑限界的要求,還要考慮照明、通訊、裝飾等其他設施需要的空間,各種設備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隧道襯砌內輪廓的形狀和尺寸應考慮圍巖級別、結構受力的特點及便于施工,經過比選,分離式隧道襯砌內輪廓擬定為拱高709.6cm,拱部半徑為543cm的三心圓曲邊墻結構,其凈空面積(含仰拱)76.87m2,周長(含仰拱)31.95m。洞門設計以“早進洞,晚出洞’’為原則,最大限度地降低洞口邊仰坡的開挖高度,以保證山體的穩定,同時減小對洞口自然景觀的破壞。洞門型式主要考慮使用功能和地形的協調美觀;并盡可能節省投資,充分考慮該隧道洞口地形、地貌等因素。隧道明洞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在確保洞口邊坡穩定的條件下,就地全斷面整體模筑鋼筋混凝土。暗洞均采用新奧法施工,主要工序采用機械化作業,隧道出渣采用無軌運輸方式,二次襯砌澆筑采用模板臺車。一般情況下V級圍巖地段可采用環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對洞口軟弱圍巖偏壓地段,可采用CD法施工。隧道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采用濕噴工藝,二次襯砌采用整體模筑混凝土。環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上部留核心土支擋工作面,有利于及時施作拱部初期支護以加強開挖工作面的穩定性,核心土以及下部開挖在初期支護的保護下進行,環形開挖進尺不宜太長,一般環形開挖進尺0.5~1.0m左右,上臺階長度為洞徑的1.5倍。
隧道防排水設計一般應遵循“防、排、截、堵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使隧道建成后達到洞內基本干燥的要求,保證結構和設備的正常使用及行車安全;對于地下暗河、管道巖溶水應采取宜疏不宜堵的原則,不改變地下水總的流動趨勢;當隧道建設對地表村莊生活、生產帶來較大影響,甚至引發地質災害,應對隧道防排水采取“以堵為主,限量排放”的對策。
嚴格組織機構管理能夠防止因施工方法不當,支護不強,質量不過關而出現問題;同時在施工中要對地質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地質變化后,要及時調整支護參數,做到按地質施工,這一點尤其重要。要通過制定相應的隧洞施工安全防護規范,從而進一步細化管理流程,使得各項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要進一步加強對隧洞施工安全防護工作的監督監察工作,把安全防護工作落實到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人明確安全防護的重要性,并且要使安全防護工作常態化,要定期不定期的對隧洞施工現場進行監督監察,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把危險消除在源頭上,落實責任制度,以確保整個隧洞施工中的安全性。
[1] 常娟,陳誠,吳著明.礦山引水隧洞安全管理預警系統淺析[J].現代礦業,2010,(1):33-35.
[2] 趙良坤.淺談如何在水工隧洞施工中開展安全生產工作[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0,(4):76-78.
[3] 梁福明,黃德益.淺談隧洞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8,(1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