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波 □郭曉慶 □方俊偉(林州市水務局)
白壁水庫位于林州市橫水鎮鎮北15km處,水庫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容水64萬m3,大壩結構為土壩,是以農業灌溉為主的小型二類水庫,擔負著下游3個村,5.33hm2耕地的農業灌溉任務。
白壁水庫經過三十多年運行,為橫水鎮工農業發展、人畜飲水起到巨大作用。在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等多種共同作用下,小水庫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水庫存在蓄水量不足,在汛期又由于有水不敢蓄,造成嚴重缺水,影響著周邊地區生產和生活;同時,由于蓄水量的不足,會給小水庫的漁業生產也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影響小水庫綜合效益的發揮。目前,白壁水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根據滲透流量觀測資料和大壩滲流分析計算可知,實測滲流量遠大于設計大壩允許滲流量,大壩局部還存在滲流通道。從滲流量觀測結果分析,低水位運行時會出現滲漏,因為大壩與基礎接觸面可能存在漏水通道造成滲漏;滲透的流量隨水庫水位上升而增加,也會造成水庫泥沙淤積。
白壁水庫擋水壩一般是均質粘土壩,標準較低。大壩上游護坡塊石的厚度不均勻,塊頭小,重量輕,而且由于風化,造成碎裂;壩體與兩岸的山坡交接處,沒有排水溝,造成山坡集水沖刷壩體。反濾層已成為土石混合物,已不能有效地保護壩殼土料免遭庫水的沖刷,更無法起到透水反濾的效果。受水庫風浪沖刷,造成下游壩坡較少有草皮護坡。因此,導致水庫上下游大壩沖刷嚴重。
白壁水庫的溢洪道是開敞式寬頂堰溢洪道,在原山坡開挖而成,用于宣泄規劃庫容所不能容納的洪水。另外,溢洪道泄渠道斷面小,設計泄洪流量小,泄流能力較低,且不能充分利用防洪庫容實現對中小洪水的控制和調節。溢洪道堰頂高程與壩頂高程的高差偏小,達不到規范要求,再加上周邊巖體風化坍落,遇到特大暴雨時,往往造成泄流能力不足,不能保證安全泄洪。
2012年,橫水鎮黨委、鎮政府積極響應全市“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水利建設三年大會戰號召,結合本鎮實際,因地制宜,科學決策,對該水庫進行清淤治漏、除險加固等工程。大壩可采取的防滲技術措施主要有:
在白壁水庫大壩的基礎防滲加固處理中,始終要堅持的基本原則是“上堵下排”。上堵的技術措施主要有:垂直防滲與水平防滲,混凝土防滲墻、砂漿板樁、截水槽回填粘土等;下排的技術措施主要是:壩后蓋重壓滲、減壓井降壓導滲等。相比較而言,垂直防滲技術措施的實際效果更好一些。
在白壁水庫大壩基礎的防滲處理中,灌漿方法要注意結合基礎覆蓋層的地質情況,因此制宜,采取適用的灌漿方法。在采用截水槽回填粘土方法時,既要嚴制現場施工質量,還要盡量控制覆蓋層厚度在15m以內,僅適用于均質壩與粘土斜墻壩。
具體采用何種技術措施應堅持“技術可靠與經濟合理”的基本原則,根據周邊的情況和壩基的具體防滲要求,制定詳細的技術方案,通過比較,再經相關單位、部門及專業技術人員的認真研究來確定。
對白壁水庫大壩壩體進行防滲處理可采用的技術措施有:灌漿、大開挖回填防滲體、振沖加固、混凝土防滲墻、劈裂灌漿等,其中混凝土防滲墻由于技術經驗較為成熟,適用范圍相對較廣,因此其應用最為廣泛。
大開挖回填防滲體由于此技術工程量大,在一個非汛期內難以全部完成,因此,不太適合白壁水庫大壩壩體防滲處理。灌漿方法是指在大壩壩體的裂縫部位打孔,然后向孔內灌入混凝土漿液,待晾干成型后起到防滲與加固的作用,此技術在水庫除險加固中較常用。而劈裂灌漿方法具有機理明確,施工速度快與成本較低等特點;主要是利用壩軸線小于主應力處,將混凝土漿液灌入劈裂壩體,形成泥漿墻,然后利用漿體與壩體之間的互壓作用,以此達到預期的防滲效果。
在水庫大壩施工中,堤壩內埋管對于壩體安全造成的不可小視,埋管也有可能會出現斷裂與嚴重滲水的問題,是白壁水庫大壩防滲處理中應當重視的項目之一。
輸水洞(管)防滲處理可采用的技術措施有:混凝土襯砌、鋼板襯砌、開挖壩體,利用頂管法重建新管或在岸坡山體另打新洞等。為便于施工,混凝土襯砌施工要注意的是:原洞徑要較大,以保證襯砌后不影響輸水能力;頂管法重建新管特點是:設備簡單,工程量較少,施工期短,以及節約材料、資金與勞力等,無需破壩施工,利用千斤頂將預制混凝土管直接頂入壩體內,適用性也很廣。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白壁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為保證工程項目的整體施工進度與質量,要特別注意大壩防滲技術措施的合理選用,以滿足水庫的實際運行要求,提高水庫發揮灌溉、供水和防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