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媒介即以手機為載體的手機類信息傳播通道。隨著傳媒時代的來臨,作為傳播媒介之一的手機已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可以隨身攜帶,集音樂、游戲、電視、閱讀、網絡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能夠即時傳遞和接收信息,其便捷性、功能性、互動性、即時性顯而易見,成為人們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但從傳播社會學的角度看,它可以具有以下的傳播類別,用于人際傳播,如交際的用途,進行群體傳播,如謠言的播放散,大眾性質的傳播,如普及性手機上網等。
作為媒體大軍中的佼佼者,手機媒介具有一般媒體的共性,也有它獨特的社會傳播學文化內涵和特征。其功能性必然是它在市場站穩腳跟的重要籌碼,而更為突出的,是手機媒介“背后的故事”。
當今社會,手機媒介的發展,關鍵在于先進的技術支撐,因此,可以說,它是一種科技符號。我們熟悉的三星、諾基亞等手機品牌起步早、技術成熟、市場廣闊、認可度高,而國內的步步高、聯想等品牌起步晚、市場不成熟,特別是技術欠缺,這就使得國內手機品牌市場遠遠落后于國外手機品牌市場,科技日新月異,差距越是加大,也因此便出現了“山寨機”,以東施效顰的方式來平衡國內手機的技術短板。這樣的實力差距,正彰顯了手機媒介的科技符號。作為一件隨身的私人物件,手機本身及所儲存的各種信息都具有隱秘性,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機主的社會形象。因此,我們可以說,手機媒介是一種身份符號。
為進一步滿足商務人士的生意需求,視頻通話、手機股票、文件傳輸等商務功能盡可能地為其提供便利,在外觀設計上更注重其奢華效果,配套的藍牙耳機、手機保護套、保護殼等也是質感非凡,強化了機主檔次高、地位重的商務派頭;而對青年用戶來說,手機的娛樂性是其主要需求。電子書、音樂播放器、視頻播放器、上網等功能齊全的時尚手機,往往倍受年輕人推崇。
手機媒介的傳播是社會發展的標識,它為人們提供了方便,而這背后存在的手機市場秩序、社會價值觀、媒介文化建設等也值得思考。
手機有市場,說白了就是有人捧場,反映的是群眾的文化方向。參與規模大,領域廣,這就是手機的大眾文化性,表現主要有三點。
一是參與主體廣泛。手機文化局限性極小,全球除了個別原生態地區和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外,幾乎所有行政地域的人都投入到了手機革命當中。特別近年來手機交友軟件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手機用戶通過QQ、飛信、微信等交友平臺擴大生活圈,全球各地信息共享;手機游戲的不斷面世,擴展了一個又一個手機玩家圈。二是文化內容親民。所謂親民,就是指文化內容淺顯易懂,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因此,手機文化走的就是“你懂我懂大家懂”的親民路線。三是商業化運作。手機文化是通過市場體現價值的。商業化的運作,將手機媒介從老百姓扛不起的磚頭大哥包裝成了絕大多數人用得起的必需品,與手機文化一同形成的,便是其帶來的市場效益和經濟效益。對部分手機用戶而言,今時今日的手機使用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無論是在公交車上、商場里還是大街上,一定有人在玩手機;無論是一日之晨、下午茶時間還是三更半夜,一定有人在玩手機;無論是安靜的雅座、熱鬧的酒吧還是放松的家中,一定有人在玩手機。
提到消費,就不得不說到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背景,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更有甚者過分追趕時間,速度第一,弱化了對生活、工作的質量要求。作為市場商品,手機的消費也脫離不了“快”,在這里,筆者將快餐和手機聊天軟件作個比較。現在人們常用的聊天軟件QQ、微信等,功能上大致相同,除了能發送文字消息以外,還能發送語音,能私聊也能群聊。為了保證對話的互動性,通常消息不宜過長,保證對方能偶迅速吸收消息作出反饋。逢年過節,祝福消息鋪天蓋地,交際圈廣的甚至要發送幾百甚至上千條祝福消息,一一編寫祝福不明智,有難度,于是群發功能誕生了,輕輕松松編寫一條萬能消息,手指一點群發,就完成了成百上千次的問候,與食堂里的大師傅“群炒”異曲同工,一把味精一把鹽,幾經翻炒,一鍋菜分別供幾十人“品嘗”。另外,快餐的營養成分低,這與“快發”消息缺乏用心造成的“營養不良”再次不謀而合。
與“快”消費一同產生的是“碎”消費。信息來源廣,內容豐富,那么人均信息傳遞量就增多,要說的話多了,那么分配到每句話的時間就少了,這就如同任務分解,產生了碎片文化。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這個大家都樂于分享的時代,碎片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通過精簡的文字表達來傳達信息,不僅填補了人們的時間空隙,更促進了信息傳播的互動性。
手機媒介的傳播是社會發展的標識,它為人們盡可能地提供了各種方便,充當了生活伴侶的角色。而這背后存在的手機市場秩序、社會價值觀、媒介文化建設等課題也值得人們思考。它給我們的社會啟示是,要成為手機的主導者而不是受控者,傳遞積極信息而不是消極引誘,因此聚焦綠色手機文化的發展,期待它是下一個全民參與的主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