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飛
(衡水公路工程監理咨詢公司)
公路路線設計需對景觀協調性進行考慮,實際設計時要結合公路沿線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景觀特點,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景觀不同,公路路線的布設方式也不同。有的公路路線會順勢而為,線形會隨著周圍景觀線形而變化,比如近河流的公路,其路線布設走勢會盡可能的與河流走勢相切合,給人一種融入自然、親近自然的和諧之感。而對于公路近旁的再造景觀,設計人員在設計、布設公路路線時,大多會采取連續和漸進手法,將公路形態、質地和色彩等做相應改變,體現出連續漸進特點,創作出一幅“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效果圖,使人親近景觀。
考慮到該項公路工程所面臨的施工地形相對復雜,路線設計時可能會遇到投資施工、營運安全等問題,所以必須要求路線設計方案要合理、可行,并且還要和公路投資規模和投資施工、后期營運安全等問題結合起來,從可持續發展觀念出發,綜合考慮地形、地質、環保、安全協調等因素,對入選的多套方案進行比較,優選出最科學、可行的公路路線設計方案。需要強調的是,在路線設計期間,為了保全公路設計質量,設計時要盡量避開地質條件不好的路段,要加大對重點、難點工程的研究力度,以設計、選擇出最佳公路路線方案。在綜合考慮了上述問題之后,本次項目路線的布設將充分考慮地形、地質、環保因素,盡量將路線布設在荒山、荒地上,一方面增加了荒地利用率,另一方面還減少了對國家耕地的浪費,實現了雙贏。
該項目工程路線設計時要充分結合地形、地貌,運用相關技術標準和技術指標來對路線設計行為進行指導,達到保證公路線形均衡、連續的目的。公路路線設計指標的有效性要運用車速理念加以檢驗,確保檢驗結果合理。公路銜接路段是設計重點,設計時要嚴格控制好銜接處的級差,實現銜接路段的順適連接。一般情況下,公路銜接處相臨兩個路段的速度差大致為20 km/h,這是公路運行車速的規定檢驗結果。
在本次公路路線設計中,設計要求結合公路地形、地貌實際,準確掌握好公路線形指標。實際做法為:設計期間結合地形、地貌、地物等自然條件,在保證公路行車安全以及公路環保、節省農田耕地的前提下,對設計要求下線形指標進行掌握與應用,充分體現出公路路線的連續性和順暢性。公路線形設計指標不可片面追求高指標,只要保持線形順暢,與周圍景觀相協調即可。
(1)確定出平、縱面設計線的位置
本項公路工程的平面設計線位置處于路面分隔帶中心,即道路中線上。結合具體情況分析,本項目路面現有分隔帶稍稍偏向左側,路段中的立交橋橋墩正好處于分隔帶正中心。因道路改造利用舊橋,舊橋修建年代差別較大,橋面高度不統一,故道路縱斷面設計線位于2m分隔帶兩側邊緣,分為左幅、右幅兩道縱斷設計線。
(2)路線平縱面設計
公路路線平縱面設計要堅持安全與舒適原則,要盡量保證路面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平縱面的設計要以人為本,要站在群眾以及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高設計水平。具體措施有:將舊路兩側加寬,盡量不要改變原舊路的線形;要秉承環保節能原則,少占或盡量不占耕地面積;要注意與周遭景觀、環境之間的協調性,保持生態形態。
(1)互通式樣立體交叉設計
由于本公路某路段要和高速道路相通,相通處設置相應的立交橋,因此為了保證公路與高速道路互通立交處的路線設計質量,實際設計時,設計人員將立交橋梁跨徑設置為16 m+2×20 m+16,方便道路和立交橋的順應連接。公路與高速道路間的連接運用立交橋,而立交橋下方仍然設計相應的公路高程,并保證橋下公路線形的順暢。
(2)分離式樣立體交叉設計
本公路在某段路程會與鐵路發生立體交叉,交叉時鐵路從公路主線下穿過,所以同樣需要設置立交橋。該次立交橋橋梁凈跨徑控制為2 m×14.5 m,橋梁與公路路線形成的角度為14°。由于該棟橋梁位于公路末段,臨近終點,所以在設計時仍然會結合周圍景觀考慮路線設計方案,公路改建時選擇維持原有的道路中線,采用設置分隔帶漸變段的方式來解決公路左側建筑物過多,容易影響公路質量的難題。
(3)平面交叉設計
本次項目的平面交叉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單純的公路交叉,二是公路和一般道路交叉,三是公路和鐵路交叉。交叉情況不同,所采取的交叉設計手法也各不相同。公路路線平面交叉的設置與形式根據相交道路的等級、功能,各相交口道路的交通量、設計速度,交通組成、交通管理方式等,結合地形、用地條件和投資因素等確定;平面交叉優先保證主要公路或交通量大的方向暢通。
總而言之,公路路線是公路的骨架,描繪著公路的整體性和具象性,路線設計水平的優劣會影響公路整體美觀度,同時還會降低公路環保性能,增大后期公路施工的工作量。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嚴格的前期路線設計,合理確定路線走向,并配合周圍景觀,綜合考慮環保、安全、地質、地形等多個因素,設計選擇出最為經濟合理、實用美觀的公路路線設計方案。
[1] 孫進.新疆山區公路路線設計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0,(22).
[2] 郭瑩春.公路線形設計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7).
[3] 趙勝林,許剛,袁曉寅.山區高速公路路線設計基本思路及選線方法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