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英(新疆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 830013)
傳統中藥顆粒劑制備中選用的主要填充劑有糊精、淀粉和蔗糖,蔗糖具有一定的吸濕性,許多病人不宜攝入糖分比如肥胖病人、高血壓病人和糖尿病病人等,因此,極大地限制了蔗糖的應用,淀粉和糊精的沖溶性不良,因此,許多學者和工作人員都在為了開發性能優良的稀釋劑在積極探索著:
1.乳糖的化學性質較為穩定,不容易與藥物主要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且不具有吸濕性,乳糖易溶于水,有利于藥劑主要成分含量測定,這些優勢使得乳糖得到了廣泛應用,已經發展成為目前最為常見的稀釋劑之一。此外,要控制輔料比例,努力使其達到最佳比例,復方芩柏顆粒劑中浸膏粉和乳糖最佳比例為八比二。
2.甘露醇、木糖醇、甲殼胺、雙岐糖抗病毒顆粒在更改輔料之后,會發生顯著變化:用甘露醇代替糊精后,在熱水冷水中均可以溶解,而且臨床驗證發現療效絲毫不受到影響,這為一些肥胖癥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需要控制糖量的患者帶來了福音。續春沖劑制備中,選用輔料極為講究,甘露醇、木糖醇較易溶于水,但是制劑效果不太理想,甲殼胺作為輔料的話,雖然其可以完全溶于水,但是制劑效果亦不好;雙歧糖就是制備續春沖劑最佳輔料之一,其溶解速度較慢,水吸附能力較強,與其他物質混合制粒藥效較好,浸膏粉、雙歧糖和淀粉的最佳比例為十比三比二。許多輔料都具備矯味功能,如乳糖、蔗糖、木糖醇、甘露醇、雙歧糖等。可溶性淀粉和水溶性糊精也是最常用的稀釋劑,其溶解性較好。
1.潤濕劑和粘合劑的主要作用就是濕潤和粘合藥物細粉,在制粒時要綜合考慮潤濕劑、粘合劑的濃度、種類和混合均勻度等。
2.乙醇為半極性潤濕劑,如果浸膏含量較高,水作為潤濕劑的話會導致結塊,因此一般采用不同濃度的乙醇作為潤濕劑。醇濃度會對顆粒劑外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濃度高于百分之八十五,色淺易干燥;醇濃度低于百分之八十五,色深,不易干燥,干燥時容易出現軟化結塊現象。此外,乙醇具有混發型,其作為潤濕劑時,要迅速攪拌以減少揮發。
3.聚乙烯吡咯烷酮化學性質穩定,可以溶于水或者醇,針對很多藥劑都可以發揮良好的粘合性和崩解性,因此,在中西藥制劑中獲得了較大的應用市場。制備不同藥劑,要注意PVP的濃度,另外,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聚乙二醇(PEG)等也試用作中藥顆粒劑的粘合劑。
崩解劑可以提高無糖型顆粒劑釋放度和崩解度,解決浸膏粘度較大的問題,一般采用淀粉,其他主要的崩解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微晶纖維素廣泛被應用于混懸劑沖劑制備中,可以大幅度降低顆粒的吸濕性,增加藥品穩定性。如:補腎壯骨顆粒的最佳成形輔料為MCC:可溶性淀粉=1:4;抗感顆粒劑的較經濟工藝配方為浸膏粉:糊精:淀粉:MCC=5:1:2:2。
2.泡騰崩解劑一般是由碳酸氫鈉與有機酸組成的混合物,與水混合后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發揮其崩解作用。如,山楂泡騰沖劑的崩解劑一般是碳酸氫鈉和枸櫞酸,二者極易溶于水。一般情況下,需要將碳酸氫鈉用聚乙二醇微囊包裹法進行包裹,防止碳酸氫鈉與酸的接觸。微粉硅膠的流動性較好,及時吸收大量水分還能保持良好的流動狀態,可以有效防止沖劑結塊。噴霧制粒中常采用崩解性良好的羥丙基淀粉,可溶性淀粉和水溶性糊精較易溶于水,有助于實現良好的崩解效果。
傳統的甜味劑主要是合成性質的,正在被天然甜味劑逐漸替代:
1.甜菊糖比蔗糖甜度高近三百倍,由于安全性和穩定性,已經被批準藥用。但是,如果含量超過百分之十五,會有強烈異味感。
2.蛋白糖是典型的蛋白化合物,甜度是蔗糖的180-300倍,但是耐高溫性能較差,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破壞阿斯巴甜的性質,但是總體安全性較高,代謝過程不需要胰島素參與,目前已經被批準入藥。
3.木糖醇甜度與蔗糖相差無幾,相對于甜菊糖和蛋白糖,價格低,安全性好,代謝過程也不需要胰島素參與。
4.高果糖屬于營養型甜味劑,果糖含量不同甜度會有所不同,安全性能較高,代謝過程不需要胰島素參與。
5.甜蜜素的甜度大約是蔗糖的五十倍,味質一般,有金屬后味,成本低廉,用量受限,一般不超過0.1%。
一般來說,甜菊糖和蛋白糖的應用比較多,味質較好。許多藥劑,如質量脂肪肝的無糖型平脂沖劑就選用甜菊糖。
薄膜包衣技術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片劑技術之一,其可以明顯提高藥物顆粒的抗濕性,掩蓋苦味,降低藥物對胃的刺激性,還可以有效境地藥物的副作用。目前中藥顆粒劑的薄膜包衣材料主要有:HPMC、PEG、丙烯酸樹脂等。許多我們熟悉的藥物比如雙黃連顆粒等生產過程都運用了包衣劑,藥劑質量的穩定性有了大幅提高,苦味也發生改善。HPMC性質穩定,無刺激性,溶于極性有機溶媒和冷水,具有良好的吸水溶脹性和成膜性,據所含甲氧基和羥丙基的不同,有1828、2208、29069、2910等型號。
輔料指的是除去藥物本身,一切附加的物料的統稱,是生產藥劑重要的物質基礎,不斷開發新型輔料,可以帶動藥劑改良和創新,提高藥劑質量,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劉增琪,景濤.中藥提取分離技術的應用進展[J].天津藥學.2003(04).
[2]趙瑞玲.中藥顆粒劑制備工藝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