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轉盈 倪軍 高潮(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75)
石家灣—李家岔探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東部子長縣境內。近年來,該區油氣勘探不斷取得重要突破,先后發現了澗峪岔長2油藏和長6油藏。然而,石家灣—李家岔探區又是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中生界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較復雜的一個地區,具有多層系含油、含水率普遍較高、分布比較復雜等特點,勘探難度大。
石家灣-李家岔探區三疊系延長組并不完全是簡單的單斜構造,而是在西傾單斜背景上發育一系列鼻狀隆起構造,其規模和分布位置在各油層組既有繼承性又有差異性。研究區延長組長2、長3油層組均屬辮狀河沉積,其砂體為辮狀河河道砂壩。長4+5、長6油層組主要為三角洲平原亞相,由分流河道、天然瑅、決口扇、沼澤等微相構成,骨架砂體為分流河道中的砂質沉積。
根據巖心觀察及室內巖石薄片鑒定結果,石家灣—李家岔探區三疊系延長組長7-長2儲層主要為淺灰至灰綠色細粒、細-中粒長石砂巖以及(富)含云母、泥質、或鈣質的粉、細粒及細-中粒長石砂巖。上下各油層組具有近似的巖石學特征,稍有不同的是長7和長4+5儲層粒度較長6和長2略細,長2油層組最粗。
根據對142口井的14284塊巖心分析孔隙度、滲透率資料的統計結果表明,其總體呈現正態分布。研究區儲層物性變化較大,孔隙度最小為0.32%,最大可達29.20%,一般為8.97~14%,滲透率從0.01×10-3μm2到303.35×10-3μm2,一般為0.71~37.47×10-3μm2。
為了綜合全面地評價石家灣—李家岔探區三疊系延長組儲層,本文參考趙靖舟等(2004)關于低滲透碎屑巖儲層的劃分標準,將本區延長組砂巖儲集層分為中高滲透層(Ⅰ類)、低滲透層(Ⅱ類)、特低滲透層(Ⅲ類)、超低滲透層(Ⅳ類)、致密層(Ⅴ類)等5類。本區延長組儲層中長1油層組主要為超低滲透層(Ⅳ類),其次為特低滲透層(Ⅲ類)和低滲透層(Ⅱ類)。長2油層組及其長2內的各亞油層組主要為低滲透層(Ⅱ類)和特低滲透層(Ⅲ類),其次為超低滲透層(Ⅳ類)。長3油層組主要為特低滲透層(Ⅲ類),其次為低滲透層(Ⅱ類)特低滲透層(Ⅲ類)。長4+5油層組和長6油層組及長6內的各亞油層組主要屬于特低滲透層(Ⅲ類)特低滲透層(Ⅲ類),其次為低滲透層(Ⅱ類)。由表4-5可見,自下而上,由長64-長61和由長4+5-長2儲層性質依次變好,致密層(Ⅴ類)、超低滲透儲層(Ⅳ類)分布含量逐漸減少,低滲透層(Ⅱ類)含量逐漸增加,特低滲透層(Ⅲ類)在本區的所有層段都很發育。所以本區延長組儲層整體屬于特低滲透層(Ⅲ類),長2其次為低滲透層(Ⅱ類),長6其次為超低滲透儲層(Ⅳ類)。
本區延長組儲層整體屬于特低滲透層(Ⅲ類),長2其次為低滲透層(Ⅱ類),長6其次為超低滲透儲層(Ⅳ類),長2儲層整體比長6儲層好。但長2的非均質性要比長6的非均質性強得多。
竇偉坦.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沉積體系儲層特征及油藏成藏條件研究.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21-62.
何自新等.鄂爾多斯盆地演化與油氣.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羅靜蘭,張曉莉等.成巖作用對河流—三角洲相砂巖儲層物性演化的影響.沉積學報,2001,19(4):541-547.
宋凱,呂劍文,杜金良,王宏科.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三疊統延長組物源方向分析與三角洲沉積體系.古地理學報,2002,4(3):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