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生態問題日益重視,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保證人們能夠健康的生活,同樣生態環境還能夠反映農村的文明程度。而對于農村而言,新農村建設中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能夠為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農業等提供保證。但是,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都嚴重抑制了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本文將以新農村建設為例,分析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合理性的建議,現綜述如下。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近年來提出來建設農村的一種新的模式,這種模式更加符合我國的農村國情,更加有利于農村更好的發展,本文將從農業、農民、外源等方面分析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發展時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農業是農村的立身之本,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產生的污染較大,并且這些污染類型也比較多,常見的有:農膜污染、農藥污染、化肥等污染,給農村生態環境等帶來很大問題。近年來,隨著新型技術在農業中不斷使用,使得化肥、農藥等大量濫用,給農業生態帶來很大的問題。此外,對于存在污染的農業生態,相關部門并不能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威脅。
農村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場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在不斷提高,農民城鎮化生活方式也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生活模式。在傳統的農村建設中,農村所產生的垃圾更多的為農作物在生產過程產生的一些輕微的垃圾。但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產生的垃圾更是是一些新型的垃圾,如電池、薄膜等。再加上農民對于這些垃圾的處理認識不夠,處理方法也不合理,從而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當農村生態遭到破壞了又會反過來抑制濃縮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新農村建設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現象。
從我國新農村建設角度來說,我國農村和城鎮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定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農村外源污染,如:鄉鎮企業、城市工業的轉入垃圾等,使得農村周圍的一些企業、工業等潛移默化的向農村轉移污染物,使得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受到很大的威脅。再加上,農村周圍的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企業將垃圾轉移后并不采取有效的治理等措施,從而破壞了農村生態。最后,城鎮等相關部門對于企業的規劃并不合理,使得企業和農村之間沒有明確界限,造成農村污染得不到控制,甚至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加了環境污染。從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破壞問題來講,外源污染和其他污染相比更加重要,嚴重抑制了我國新農村的持續發展。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既是建設者,同樣更是受益者。針對當前我國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對生態環境缺乏認識等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向農民宣傳農村生態相關知識,從而提高農民對于神態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從而激發農村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積極投入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去,從而幫助農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國屬于發展中大國,從建國到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產業的發展建立在環境損失下,使農村生態遭到破壞。為此保持新農村建設能夠持續有效的發展,相關閉門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讓農民從思想上重視農村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和本農村相適應的態補償機制。如退耕還林等,這些政策從農民角度來說會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國家必須予以補償,這樣才能夠調動農民參與環保,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只有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促進新農村建設合理發展。
新農村建設中為了解決農村生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農村生態管理力度,具體方法如下:(1)加大生態環境管理力度。(2)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治理農村突出污染問題。(3)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此外,為了降低農村生態中的污染,新農村建設中還應該積極探討轉型經濟,這是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和改善農村生態的有效方法。
但是這些轉型都必須結合當地相關政策實施,具體方法如下:(1)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2)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3)轉變農業工業發展方式等,使得不同的經濟都能夠為新農村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農村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場所,農村中生態問題對于農民的身體健康、農民的持續發展等關系密切,良好的農村生態更加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相關不么應該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策略,一個目標,應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相關部門應該目光長遠,充分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等起到的作用,并根據農村生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合理措施,從而能夠有效的改善農村生態中的問題,切實為農民著想,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