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瑩瑩 李小彩 劉 翔
為滿足環境管理和環評工作的需要,環保部出臺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HJ/T130-2003)和《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131-2003)兩項環境保護行業標準,并于今年公布了修訂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30-2014),這意味著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又取得了新的階段性成果。下面筆者就帶大家認識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規劃環評”)和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開發區環評”)。
規劃環評與開發區環評均是戰略環評在我國的具體應用和發展,既相互聯系又具有各自的特征。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更加重視對地方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國務院進行編制的區域的開發進行環境評價,開發區環評則適用于層次較低、范圍較小的類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等次區域開發規劃的環評,如表1所示。
規劃環評的評價重點在于規劃目標與其它相關規劃的協調性、相容性以及環保目標可達性等。開發區環評則更加關注區域環境容量,且其環保措施仍以末端治理為主,如表2所示。
環評文件的編制要求如表3所示。
(1)具有科學性。構建一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用科學來規范,這有利于檢測戰略實施對環境的影響,促進動態研究發展。(2)注重層次性。根據適用對象層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目前,我國在規劃環評中的分層方式為:部門、地方層、區域層、決策層和國家層。(3)構建相對獨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注重評價指標體系的獨立性,對不同部門或層次需要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4)全面系統。指標體系應全面且系統,既要保證各體系的獨立性,又要建立不同體系之間的關聯。(5)實用性。指標體系應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對于獲取信息、測量數據、調控環保措施等都能發揮作用。(6)協調動態性與穩定性之間的關系。指標體系應隨著國家政策的改變、信息采集方式的更新、新環境標準的推出而動態修正,并能在動態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保持體系的相對穩定。

表1 適用范圍對比分析

表2 評價重點對比分析

表3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要求
(1)建立指標體系的方法。首先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咨詢等方法確定規劃環評指標,再通過主觀分析、層次分析、灰色關聯等方式探討指標的權重。(2)建立過程。首先對區域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評價,分析受到影響的環境因素;其次,確定環境因素的受影響程度;最后對戰略環境效應進行分析評估。(3)確定指標的權重。綜合考慮指標的重要程度和指標對綜合測評的影響程度,對每個指標進行對應的加權操作。常用的指標權重確定方法包括定性法、半定量法、層次分析法等。(4)選取單向指標標準值。在確定單向指標標準值時,一般參考國內已經取得較好發展地區的值。(5)合成評價指數。首先,計算單向評價指數。根據指標的作用特點,包括正向指標、負向指標、適度指標。其次,計算中層評價指數。以各單項指標權值為依據,運用線性加權法進行計算。再次,計算高層評價指數。收斂中層指數,得到高層指數。最后,計算綜合評價指數。對高層指數進行再聚合計算,得到綜合指數。(6)對綜合評價指數進行分級。經過多方分析驗算得到以下分級方法(單位為分):發展不協調:0-19;不能可持續發展:20-39;可持續發展程度弱:40-59;可持續發展程度中:60-70;可持續發展程度強:80-100。
筆者使用規劃環評指標體系對一個開發區做了具體的環評工作,下面就是具體的操作。
(1)了解開發區的環境狀況。了解規劃面積、產業定位,分析建設規模、發展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規劃。(2)采用合理的評價體系。第一,運用調查分析法研究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第二,通過篩選法確定規劃方案。第三,通過層次分析、專家判斷等方式分析環境影響。第四,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情景分析等方式對環境影響進行推測。第五,通過評估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費用與效益等方式對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做出規劃。(3)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預估生產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分析影響較大的因素,尋求解決方法。
重視規劃環評與開發區環評工作,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今后應注重完善評價體系,全面考慮不同層析對評價指標體系的需求,協調評價體系的獨立性和系統性。在實踐中促進評價指標體系的成熟,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