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199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可持續發展農業提出定義:“可持續發展農業是一種旨在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調整技術和機制變化的方向,以確保獲得可持續滿足當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們的需要,能保護和維護土地、水、植物和動物遺傳資源,不造成環境退化,同時在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而且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1]?!?/p>
陜西是全國的農業大省,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處于我國中西部的結合部。陜西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陜西經濟騰飛的基礎,而且也是實現西部糧食區域平衡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盡管全省農業逐年穩步發展,然而越來越受到資源緊缺、生態惡化、經濟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低等種種問題的制約。筆者試圖通過分析陜西省農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推進陜西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初步形成了以果品、小麥、肉牛為重點的渭北農業產業,以乳品、蔬菜、瓜果為重點的關中農業產業,以生豬、三葉(茶、桑、煙)、中藥材為重點的陜南農業產業,以草業、肉羊、雜糧和林果為重點的陜北農業產業格局。
2011年糧食單產創歷史新高,平均667m2產量達到254 kg,較2007年增產24 kg;總產達到119.5萬t,較2007年增長11.9%,糧食生產連續8年實現豐收。
水果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2011年水果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112.1萬hm2和1 333萬t,較2007年增長26.5%和41.9%。其中蘋果面積較2007年增長28.6%,產量占到全國蘋果總產的1/3。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分別較2007年增長128.6%和145.0%,實現面積、產量全國第一,總產量已占世界總產的1/3左右。
肉蛋奶產量穩定增長。全省建成旬邑、洛川和澄城3個百萬頭生豬大縣和160個萬頭生豬示范村、46個千頭奶牛場、101個部省級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實現了養殖方式由傳統的農戶散養向規?;B殖、產業化經營轉變。
設施蔬菜面積位居西北地區第一。通過“百萬畝蔬菜”項目的實施,大力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高效無公害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陜西省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水平和效率明顯提升。2011年,全省蔬菜面積45.8萬hm2,產量達1 433萬t,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菜籃子”。
全省農民整體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連續5年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保持2年高于全省城鎮居民同期平均收入水平。2011年達到5 028元,較2007年增長90.1%,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自給。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意識加強,農業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全省農村道路硬化工程基本全面覆蓋到村,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建設取得良好成效。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和新技術的應用,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省有大中型拖拉機89000臺,聯合收割機29 000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通過科技下鄉活動使農業實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大學生村官計劃”、“振興計劃”等政策源源不斷地為農村輸送人才?;A設施的改善,資金、技術、人才的輸入,使全省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陜西各地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農業示范基地以及地方農產品品牌,延伸農業產業鏈,基本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1.3.1 楊凌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卓有成效 國務院于1997年7月批準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楊凌已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151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引進、推廣國內外優良品種1 700種以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 000項以上,推廣農林作物良種6.7×106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2×106hm2,受益農民達5 000萬人以上,每年科技示范的經濟效益超過60億元,基本確立了楊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示范輻射的核心地位,并初步培育出了與現代農業密切相關的科教工業、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
1.3.2 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初具雛形 韓城“大紅袍”花椒、陜北紅棗、關中水果、陜南核桃板栗等特色農產品暢銷全國,是陜西省地域性農產品品牌的典范。特色農業的效率明顯超過傳統種植業的效率,也正在成為陜西省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以“大紅袍”花椒為例,1985年,韓城市委、市政府,抓住花椒這一林特產品優勢,充分利用山區和梯田地塊,建設“百里雙千萬株花椒基地”,近20年來將韓城營造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外。大面積栽植花椒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由于花椒大多在田埂栽植,實現了椒、糧雙層生產,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40%。另外,花椒樹也有效改善了生態條件和農田小氣候以及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國家和省、地、市林業科技人員協作聯合,近幾年攻克了花椒研究課題9項,其中,花椒窄吉丁蟲的生物學和綜合治理研究成果,經專家鑒定,居國內領先地位?;ń肪C合利用開發研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人員研制開發出“花椒精”產品,現已被國內醫藥、化工、食品等行業廣泛應用,填補了國內外花椒產品開發的一項空白,為地方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1.3.3 特色休閑農業功能不斷拓展 以特色農業為依托,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田園觀光休閑為主的服務業和旅游業,通過實施村域經濟提升示范工程,加快了休閑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功能延伸拓展、農村經濟結構轉化調整、農民收入增加和城鄉統籌建設發展。通過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支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的增長潛力,拓寬增收渠道,顯著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陜西全省有省級休閑農家明星村20個,休閑農業產業示范園311個,休閑農莊306個,休閑農家專業村247個,休閑農家經營戶1.2萬戶。全省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5 432萬人次,年營業收入38億元,其中農產品銷售收入11億元,實現利潤12億元,直接從業人員31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28萬人。
據統計,2008年陜西總人口3 762萬人,比1978年凈增長982萬人,凈增長率為35%。根據人口理論,一定地域范圍內耕地面積、草場資源、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具有區間極限值,相應地,這四種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也具有極限,因此,隨著人口的增長,陜西省的生態資源將出現緊缺。對陜西個體生活所需求的耕地、草場、木材和水計算出基本需求量,并以此作為陜西人口與生態資源承載關系的一般計算方式,分析陜西人口總數與生態資源總量的關系:耕地資源與人口數量35年后基本飽和,草場嚴重超載畜牧,人均草場資源遠低于實際需求,森林資源已經供不應求,水資源數量嚴重緊缺[2]。
在黃河上中游地區、長江上中游地區和“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等3個類型區中,陜西省屬于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峻的區域,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治理區。據普查資料,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4×107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3。其中,陜北丘陵溝壑區、渭北高原溝壑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其次為陜南低山丘陵區[3]。陜西省每年輸入黃河、長江的泥沙量高達9.12×108t,占全國江河輸沙總量的1/5,且水土流失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4]。
陜西省大多數縣域地處山區或偏遠地帶,遠離中心城市,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落后,農業基礎脆弱,生存條件差,貧困人口數量大?!?007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底,全國貧困發生率為2.3%,而陜西貧困發生率為21.2%,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成為制約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陜西省糧食單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科技、資金、人才投入不足,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較低,并且缺乏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
近年來,農業科技進步對陜西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仍然滯后于實際需求。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偏低。2008年,陜西農業的科技貢獻率為45%,低于全國5個百分點,與同處西北的寧夏也有2個百分點的差距。第二,產學研脫節,許多農業科研成果還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三,農技推廣隊伍整體學歷水平偏低。從農技推廣人員學歷、職稱情況來看,2008年陜西省縣以下農技推廣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高級職稱、中級職稱所占比例均低于全國,分別相差14.2%、2.2%和5.2%[5]。
陜西省農產品種類多,但上規模的產品少,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的限制,農產品深加工一直發展緩慢,這也是陜西省農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農業系統的構成需要立足于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主要包括人口、勞動力及政策調控等社會要素),相應的可持續農業要著眼于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來構建。
3.1.1 穩定耕地面積 水土流失加劇、沙塵暴頻發、干旱面積不斷擴大,這些都造成了實際上的耕地面積縮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保障糧食生產能力,首先是要保證耕地面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通過增減掛鉤、占補平衡等手段,逐步實現土地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在通過占補平衡保障耕地數量的基礎上,探索保證耕地質量的機制。同時,在陜北實施治溝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3.1.2 探索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環境補償是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的一種權利、義務、責任的重新平衡過程,實施補償首先要明確各利益主體之間的身份和角色,并明確其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內容;建立健全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補償的公共財政制度,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者與受益者建立直接或由第三方擔保的間接聯系;適時設立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補償基金,逐步構建以政府財政為主導,社會捐助、市場運作為輔助的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補償基金來源。確保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為保護行為而付出的機會成本得到合理的補償和獎勵。
3.1.3 發展生態農業 通過發展勞動密集、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生態農業,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政府可通過提供生態農業相關技術、配套服務,或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適當補貼來補償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
3.1.4 提高節水效益,發展節水農業 水資源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在陜西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下,尤其要強化節約用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陜西省自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噴灌技術的試驗,目前已經有了較好的推廣基礎,是陜西省應該繼續大力發展的一種節水灌溉模式。另外,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和旱地覆蓋節水耕作等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方式,如能擴大推廣范圍,陜西省旱區農業發展將展示出更廣闊的前景。
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是節水和增加水資源總量的一個有效措施??梢M以色列先進污水處理技術,不斷加大污水凈化和海水淡化力度,用于農業生產。
3.2.1 完善農田水利與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陜西省糧食穩定生產的關鍵。以關中平原和渭北旱原為重點區域,加強現有水庫和水渠的修復,完善農田灌溉系統特別是堰塘溝渠等小農水系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水分利用率,增強農業的防災減災能力。同時加大中、低產田的改造力度,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及其穩定性[6]。
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完善通訊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與當地生產、消費能力相適應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完善農產品交易服務機構,加速農產品流通速度。
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圍繞陜西特色水果、糧油、畜產品三個重點領域,在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和儲藏保鮮方面下功夫。搭建科研單位與企業“產學研”技術合作創新平臺,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支持休閑農業發展。陜西省自然景觀優美,歷史文化悠久,交通四通八達,非常適合發展休閑農業??晒膭钚蓍e農業示范園、休閑農莊、民俗村、市民假日農園等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發展,并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推出鳳翔泥塑、耀州陶瓷、華縣皮影、榆林剪紙等地方特色手工藝品。
3.2.2 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不斷優化市場服務,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首先,成立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為企業建立一個信息交流、互助合作和行業自律的平臺,并制定相關機制,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農業企業逐步成長為龍頭企業,培育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進入全國乃至國際市場;其次,對從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品牌運作等涉農經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建立有利于其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制度;第三,大力發展農業中介服務組織,實現農戶與市場的對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第四,進一步推進品牌建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陜西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建立健全全省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范圍,規范無公害、有機和綠色食品的認證進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并利用農博會、推介會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等各種渠道打造地域性品牌與企業品牌,提高陜西省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3.2.3 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加大對農業實用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同時更加注重推廣形式的多樣性與實效性。利用電子商務、農業信息網絡等新技術,推進農業技術信息遠程服務。利用科技下鄉、科技流動服務車以及現場觀摩會等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加快發展和完善科技特派員、農技110等服務機制,切實增強農村基層的科技力量。
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分為數量、素質、結構三個基本要素。在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年齡結構逐步老齡化以后,雖然控制人口數量增長依然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從目前形勢來看,人口素質和結構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而且要越來越關注農村人口素質和結構的變動[7]。
首先是要提高身體素質。第一,應加強人口健康科學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強影響出生人口素質的生物、遺傳、環境、不良生活方式等研究,通過科學宣傳和建立健全必要的社會機制,達到優生目的。第二,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建立覆蓋城鄉的衛生保障體系,提高農村醫療保障財政支持力度。
其次要提高文化素質。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力量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和全局性決策能力,在宏觀層面擁有并有權調用大量公共資源的主體只有政府,因此必須由政府作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首要主體。首先要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改革教學內容。陜西省農村人口眾多,現有的義務教育存在許多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與農村現實嚴重脫節,一些未能升學的學生離開學校之后無法與陜西當地現實情況相適應,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增加有關職業教育的內容是必要的。要加大力度培養新型農民,通過建設以各級農廣校為主體,各類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推廣機構為輔助的培育體系,培養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新生代型職業農民,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1]王道龍,羊文超.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定義與內涵[J].農業經濟問題,1997,(10):14-17.
[2]朱瑩瑩.陜西人口增長與生態資源關系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1):41-44.
[3]史清華,陳愛蘭.陜西省退耕還林(草)現狀問題及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2,(4):34-36.
[4]姜 英,孫景梅,湯國安.陜兩省生態環境現狀及防治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2.22(1):76-78.
[5]智 敏.陜西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3(6):81-85.
[6]李 竹,王龍昌.陜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主成分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25(2):180-185.
[7]田雪原.人口素質左右可持續發展的進程[E B/O L].http://the or y.pe op l e.com.cn/G B/49154/49156/6014353.ht m l,200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