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玖昌,費崇利
(咸陽市渭城區農機管理站,陜西 咸陽 712000)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農業機械的技術狀況、操作使用、維修保養及耕作模式等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渭城區農業機械數量迅速增長,對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也相應增加。為了推進渭城農機節能減排工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渭城區農機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工作思路和模式,統籌安排部署,積極實施農機節能減排措施,為渭城建設生態田園型現代都市農業做出了貢獻。
(1)2013年,渭城區全年推廣節能、高效、環保農機655臺。其中補貼購置的70臺免耕播種機均為精量播種機型,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正在全面替代普通條播和穴播機;補貼購置玉米收獲機31臺,全部為自走式玉米收獲專用機型,其中配置果穗剝皮功能的機具24臺,占到總量的77.4%。新型精量播種機、玉米聯合收獲機的更新換代,進一步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全年淘汰、報廢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作業質量不達標的老舊農業機械120多臺,加快高能耗、高排放的農業機械更新換代。
(2)全年檢驗合格拖拉機、聯合收割機1038臺,其油耗、煙度、噪聲等節能排放指標全部達標。
(3)推廣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改進農機作業模式。夏季采用加裝粉碎裝置的小麥收獲機進行收獲,免耕精量播種玉米,全面完成了小麥秸稈綜合利用任務,實現了全區“不點一把火、不冒一縷煙”的禁燒目標,確保了咸陽機場、隴海鐵路、機場高速等陸空交通安全。秋季采用玉米機械化收獲、免耕帶狀旋播等農機新技術,實現一次作業完成多道工序,減少機械在田間作業次數,全年推廣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70臺,推廣玉米聯合收割機31臺。推行復式連環作業。重點推行了機械深松、免耕播種等技術,實施收耕播一條龍復式作業,減少機械進地次數,降低油耗,減少排放。圍繞果業、設施農業,大力推廣了機械化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施藥、清潔能源動力機械等,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全年補貼新購電動卷簾機353臺,熱風式加溫爐10臺,補貼金額達73.6萬元。補貼新購微耕機、手扶拖拉機、田園管理機共計48臺。補貼新購飼料混合(攪拌)機8臺,鍘草機、揉絲機5臺。
(4)組織農機維修人員和駕駛人員舉辦節能減排、環保科普知識培訓4期,培訓駕駛員、維修技術人員200人次,顯著提高了農機從業人員駕駛維修技術水平和節能減排意識。
(5)2013年,全區農機經營總收入8996萬元,農機耗油5940t,萬元農機收入耗油量為0.660t。與2012年萬元農機收入耗油0.703t相比,萬元農機收入能耗下降6.52%。
(1)農戶、機手節能減排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群眾對節能減排工作認識不足,機手節能減排意識還比較淡漠,節能減排還未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2)農機化增速制約節能任務達標。國家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經濟增長是按照年均7%速度確定節能約束性指標,渭城區經濟的高速增長為節能減排帶來了巨大壓力。目前,渭城區正處于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階段,農業能源、資源消耗強度較大,粗放的增長方式仍未改變,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難度較大。
(3)農機節能減排投入不足。在減排和淘汰落后農業機械方面,區財政安排的節能減排補助和引導資金還是個空白,與所承擔的節能任務還不相適應,難以帶動社會資金投入節能降耗。
(4)節能減排體系不完善。農機節能減排行政管理體制尚未理順,農機部門的環保服務能力還不能適應節能減排需要,農機節能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不完善。
(1)加大農機節能減排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相關部門應制定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在財稅政策上向節能改造、節能設備研制和應用以及節能獎勵等方面傾斜。同時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節能型的引導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鼓勵、支持、引導農民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投資高效節能農業機械,構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與農機科研、高校、推廣、企業部門的合作,開展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研究開發與試驗示范。
(2)強制報廢高耗能落后機械,改善現有農機裝備結構。制定農用機械報廢法律法規,使落后老舊農業機械被強制淘汰。改善現有農機裝備結構,促進升級換代,降低能耗。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財政補貼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高性能、高技術含量的新型機具,逐步淘汰能耗高、技術含量低的老舊機型。大力推廣聯合復式作業機具,改進傳統作業方式,減少作業環節和次數,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能源消耗水平。
(3)提高現有農業機械的使用與管理水平。積極引導農民購買使用高效、低耗農業機械。做好農機管理工作,加強對農機維修保養工作的管理與技術指導,減少機具“三漏”,確保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生產作業。提高農機作業的組織化程度,鼓勵規模化生產,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挖掘現有農機裝備資源的作業潛力,提高拖拉機與配套農具的配套比。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與管理農業機械,提高操作技術水平,減少故障發生,減少田塊行走空行程時間,合理配置作業機具,提高作業效率,降低農業機械單位作業面積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