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鵬豪 王麗娜
保利民爆濟南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104
催淚彈(tear gas grenade)屬于非致命武器中的一類。現在催淚彈的主要戰術要求就是威力大、反應快、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對人產生暫時性的軀體失能效應。要求致死效應盡可能小,沒有或盡可能少的破片或動能傷害,不造成或誘發不可清除或持久的傷害,燃燒型催淚彈不能被對方撿起反投。
目前,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研究和裝備的催淚彈且種類繁多,按照發射的方式可以大體把催淚彈分為三類:噴射型、榴彈型和槍射彈型催淚彈。
催淚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刺激劑和溶劑。催淚彈引爆后通過刺激劑與溶劑的相互作用,揮發大量刺激性氣體,達到催淚效果。目前,催淚彈常用刺激劑主要是化工毒劑和純天然刺激劑兩類。其中西阿爾(CR)、苯氯乙酮(CN)、鄰氯苯亞甲基丙二腈(CS)為人工合成的化工毒劑;辣椒素(OC)、胡椒素則為純天然刺激劑。從化工毒劑的角度來說,CS比CN的毒副作用小但是刺激性更加強烈,因而CS是目前使用催淚彈種使用最廣泛的刺激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環保觀念的日進人心,OC、胡椒素為純天然、無毒制劑,近年來也逐步成為催淚彈的首選刺激劑。國外一些研究機構最新研究表明,復合型刺激劑綜合了幾種刺激劑的優點,且安全性更好,使用后的毒副作用小,也漸漸成為一些國家的“新寵。”
我國現代催淚彈研制起步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我國軍隊及公安系統主要裝備以各種槍械為主,只有很少量非致命性武器如催淚彈、煙霧彈等。國內自主研發的產品極少,大多依靠進口催淚彈。
WK683 38 mm防暴槍用催淚彈是當時非常有代表性產品。該型催淚彈彈長為125mm,彈徑為38mm,全彈質量不到200g,最大射程120m,噴煙時間20-30s,采用CN催淚劑。但是該彈的耐水性不理想,雨天或者地面積水過深容易造成彈的熄火,使用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加大了武器裝備的建設力度,也促進了催淚彈的發展。在此期間陸續開發出不少性能較好的產品。1997年底,采用CS作為刺激劑的WK833手投、防暴槍兩用催淚彈順利通過技術鑒定并大量裝備部隊。隨后幾年設計定型的RS97-2燃燒型催淚彈、FKB-04式601爆炸性催淚彈、PQ98-38防暴槍用燃燒型催淚彈等型號性能優良,各具特色。
目前,最新式SA20催淚彈發射器的彈倉可裝200顆彈丸,可連續地將上百個催淚彈發射出去,其彈丸采用OC辣椒素作為催淚劑。在據目標幾十米外射擊,1分鐘后即可達到160m2的有效范圍,適用范圍很廣,估計會成為我國催淚彈領域的主力軍。
在國外催淚彈的首次應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首先使用一種含刺激性毒劑的化學武器。該毒劑能使人眼不停流淚、刺痛,這種毒劑后來人們稱之為催淚劑。催淚劑使用后能夠迅速達到戰斗濃度,使戰斗人員迅速喪失活動能力,造成大量減員。不久后各參戰國家都陸續在戰場上使用催淚劑,型號多達20余種。從最初使用的是溴代乙酸乙酯,到后期使用量較大的還有溴芐氰、二苯氯胂和二苯氰胂。1918年,美軍裝備了以CN和亞當氏氣作為催淚劑的化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儲備了1萬多噸CN和亞當氏氣以備戰時使用。1956年英國警察部隊開始裝備代號為T792的CS催淚彈,并在兩年之后的塞浦路斯暴亂中大規模使用。隨后其他各國的武裝部隊也開始裝備CS催淚彈。1959年美軍開始裝備各類型CS型催淚彈,在越南戰爭時期中使用了近7000噸CS刺激劑。進入21世紀OC已經成為最常用的藥劑。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配備了不同級別的非致命藥劑噴射器。其中M36噴射器為單兵手持型,M37噴射器為中型(其體積與普通滅火器相當),而M33A1噴射器是更大型的、用在排一級的后方裝填的發射器。這些武器可將藥劑噴灑到10m以外的地方。使用杰克辣椒球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防暴方法,它是一種填滿OC的易碎辣椒球,用軟管噴氣槍拋射,射程較遠且效果理想。
第一代催淚彈采用的是CN刺激劑,該刺激劑使人感到惡心,有燒灼感,濃度過大可致人死亡。第二代催淚彈一般采用的是CS刺激劑,CS劑會使人的眼睛感到強烈的燒灼感,會大量流淚,并伴有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不自覺地流鼻涕等癥狀,若過量使用則會引起皮炎。近幾年來,第三代催淚彈采用的是從尖辣椒中提取的油脂辣椒素(OC)等非殺傷性刺激劑。目前,OC已經成為執法機構和個人防護最通用的藥劑,受到各國軍警部隊的青睞。
[1]安 心.非致命武器縱談[J].輕兵器,2004.9.
[2]王志軍,尹建平.彈藥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349-350.
[3]郭三學,方宗德,范揚州.爆炸式催淚彈安全性研究[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07.12,27(6):536-541.
[4]Nick Lewer.Non-lethal weapons:operational and policy de?velopments[J].THELANCETExtreme medicine,December 200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