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底市農機局 申忠凡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四化”同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2014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這是黨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審視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新情況和新趨勢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務必加快農機化高效安全發展,補上農業現代化“短板”。
農機化仍是“四化”同步“短板”
十六大以來,在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了“十連快”。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嚴峻地擺在面前。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然存在著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要解決這一問題,實現“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目標,就需要研究如何加快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真正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
早在1959年,毛澤東主席在《黨內通訊》中就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近年來,一些領導和學者又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產業化”。筆者認為,這是不同角度的兩個論斷,并不矛盾。前者是指農業發展手段,必須依靠先進的生產工具,用現代裝備發展農業;后者是指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創新農業經營模式,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離不開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
綜觀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史,推進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我們知道,大多數經濟發達國家,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就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到70年代后才先后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日本和韓國,水稻生產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在90年代就已超過了90%。也就是說,發達國家一般是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比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要早20年至30年。我國近10年是農機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2012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由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的歷史性跨越。盡管如此,我國農機化總體水平仍然很低,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差甚遠,更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湖南婁底市,2012年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46.5%,但仍比全國低約10個百分點。離2020年我國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提高到70%,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差距甚遠。
找準了差距,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差距大,發展潛力也就大。要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無疑先要補上農業機械化這條短腿。現在,中央政府對農機化工作越來越重視,特別是近幾年財政投入迅速增加,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決策。我們應當順應時勢,抓住契機,進一步推動農業機械化高效發展,安全發展。
補“短板”還須全面推進高效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研發推廣一批新型高效農業機械”。筆者認為,這為當前農機化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為農機行業管理者、研發者和推廣者,需要深刻理解、準確運用這句話。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中,先要補上農機化這條短腿,在推進農機化發展中,也要補上薄弱環節和滯后地區。
一是發展高效農業機械,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以“大小”論英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相比小型農業機械,大型農業機械確實技術含量高、能耗低、性能好。但是,隨著農機化步入信息化發展時期,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正被融入新型農業機械裝備中,并開始運用于農業機械化過程,農業機械以大稱雄的時代正在改變。2013年,農用低空遙控飛行植保機在湖南試用后,不僅引起了湖南省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也贏得了農民的歡迎。雖然其技術有待繼續改進完善,但科技含量并不低。回顧湖南農機化發展史,小型耕整機、“變型拖拉機”曾經高速發展,至今仍有較大市場。尤其是近年來被叫停的“變型拖拉機”,一些企業仍然在違規生產。為什么會禁而不止?因為它有市場,因為它迎合了丘陵山區農民的需求。作為行業管理者,單靠行政手段來叫停,在短期內可能難以杜絕。是否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規范管理,促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改進產品結構,這可能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二是研發推廣農業機械,需因地制宜,推進各地區農機化全面發展。站在全局的角度,長江以北以平原為主,更適合農機化作業,毋庸置疑,應率先實現農業全面機械化。但作為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丘陵山區,廣大農民群眾同樣期盼研發推廣一批適合當地農業生產需要的新型農業機械,同樣期盼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加快中西部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央的一再要求。研發推廣農業機械,同樣要體現這一精神。在2014年湖南省農機工作會議上,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提出要“用心推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組織力量對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進行研究,這無疑是給丘陵山區農民帶來了福音。期盼開山造田機械、植樹挖穴機械、果園運輸機械、茶園作業機械、山貨殺青烘干設施、小型輕便插秧機械和新型植保機械等新型高效農業機械,能在丘陵山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補“短板”更應全面實施安全發展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隨著農機化快速發展和作業領域拓寬,同時也使農機事故隱患增長。從婁底市的情況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牌證管理機具發展很快,違法作業行為屢禁不止。至2013年末,全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保有量9370臺,這些機具遍布全市鄉村田間地頭,帶“病”作業、人貨混裝、無牌無證行駛、不買交強險等違法行為仍然存在。二是非牌證管理機具的安全防患措施跟不上。7大類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非牌證管理機具發展迅猛,全市保有量約17萬臺,目前尚未啟動免費登記管理,相關的安全防患措施未跟上,潛在的事故隱患沒有消除。三是“變型拖拉機”安全隱患大?!白冃屯侠瓩C”是指外型類似于低速載貨汽車的運輸型拖拉機。由于其“身份”不合法,監管成死角,安全隱患嚴重。無牌行駛、非法駕駛現象突出,且有繼續發展之勢。經初步摸底,婁底市這類變型拖拉機由3年前約600臺發展到現在的2000余臺。
因此,無論是從切實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個落腳點考慮,還是從落實“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來看,都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早做防范,確保農機化安全發展。
一要加強監管網絡建設,完善農機安全發展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機安全網絡,著力打造高素質的縣級農機安全監理隊伍,科學定位鄉鎮農機站的職能,充分發揮其公益性職能作用,逐步設立村級農機安全員,及時傳遞本村農機安全信息,宣傳普及安全法規政策和知識。
二要依法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安全監管手段。積極落實農機安全檢驗、牌證發放、裝備建設等屬于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鼓勵開展農機安全保險保費補貼,著力解決農機安全監理長期投入不足、裝備落后、手段乏力等問題。
三要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筑牢安全生產防線。加強安全宣傳教育、駕駛培訓考試、實地安全檢驗等源頭管理;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領導責任,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認真落實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一崗雙責”規定,確保監管責任到人、措施到位。
四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不留安全監管盲區。作為安全生產監管機構,無疑必須依法行政。但是,在本部門安全監管領域內的法律監管盲區,應當更多地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調研、提出意見、推進法治。如農業工程機械近年來發展迅速,且有加速之勢,其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但我國法律沒有授權任何部門監管。湖南省農機主管部門自2010年啟動試點監管,由于沒有法律授權,基層監理機構不敢理直氣壯履職,成效不很突出。為此,希望引起農業部等有關部門關注,推進農業工程機械安全監管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