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輝
江西天然氣撫州清潔能源有限公司 江西 撫州 34400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天然氣進行運輸的成本價格也要由市場進行決定,市場帶來的變動性往往會給企業經濟效益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企業可以通過集約化、精細化的成本控制管理手段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可以將成本核算體系在構建的整個過程之中進行體現,使天然氣運輸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采取扁平化的結構形式進行組織。第一,要對相應的生產運行部門、經營的計劃部門以及財務部門等進行設置,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為天然氣運輸企業服務;第二,針對在運輸過程中線路沿線的輸氣密集點進行管理,并在每個進行管理的地點進行增壓、搶修以及分輸的設計;第三,在運輸的管道線路上,還要設計相應的搶修中心,對各段管線的搶修工作進行負責。
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對業務進行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業務,要因其具有的性質和需求上的不同,進而采取不同形式的設計方式,若是對設計的過程進行概括,也就是將業務管理、專業化技術以及市場具有的需求進行結合的設計模式。在此過程中,計劃管理、專業技術性的管理以及資產管理都要由企業的有關人員進行負責;針對現場運行設計和操作的有關人員要由勞務人員來進行承擔;同時,依靠管道沿線來進行經營的公司以及設備供應企業要采取協議或是合同的有關形式來進行管理。
結合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具有的企業成本核算特點,在進行核算成本時,要按照以下原則來進行設計:第一,進行輸運的成本核算要以具體的輸運量作為核算對象,并要依據成本管理的項目對成本進行分配。第二,要對輸氣的成本進行按月核算,在同一計算的過程中,要對核算的消耗以及收入情況進行保持;第三,對企業的成本賬戶進行合理設置;第四,對企業的成本進行審核,將應計入輸氣成本的項目依據中心進行劃分,并將費用的項目進行編制處理;第五,對成本進行分配和歸集,從而將對成本的控制歸結在月末進行計算,再將其計入到輸氣的生產成本之中。
成本核算組織又被叫做責任中心劃分,是在對中心的任務進行明確之后,建立起來的成本核算體系。在結合了天然氣運輸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之后,要對成本的核算單元進行細化,并將進行核算的中心下移,將隊作為進行核算的基本單位,從而對搶修中心、管理處以及有關職能部門實現三級式的核算方式,進而設計出相應的成本核算中心,同時,要將各級職能部門作為成本核算的一級中心,管理部門作為核算的二級中心,下設的各級維修隊遺跡站場作為三級中心。
在結合了有關成本法中的驅動因素理論之后,為了對產品中的設計成本的消耗情況進行及時地反應,要將項目進行進一步地劃分。從項目成本具有的性質來看,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對成本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燃料、水電、材料等費用。從具有的功能上來看,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成本可以劃分為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以及輸氣成本費用等。輸氣成本費指的是在對天然氣進行輸運的過程中,管理處以及相關的職能部門管理時發生的成本情況。
依據有關的核算原理,不同類型的成本項目和企業成本控制中心具有不同的聯系,才得以使責任中心進行有效成本科目對應。若是將其具體細化到天然氣運輸企業中,成本的責任中心就是管理處、戰場。在對企業中的各項成本進行核算時,都將其計入“輸油輸氣成本”;將職能部門進行控制的責任中心計入為“制造費用”的有關項目中。另一方面,為了對企業的成本控制情況進行有效考核,對于具有兩個成本項目以上的企業將其相關的責任中心設置為二級明細,并依據對天然氣管道運輸成本進行細化的標準,將其設置為三級目標。
成本報表是用來反映一個企業中支出和成本變動間具有的聯系情況,對各項支出和成本計劃生成的會計報表,同時也是會計報表中組成的重要部分。企業依據考核和管理的有關需要,并對天然氣的管道運輸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核之后,對會計報表情況進行編制處理,因而采取了如下對報表進行編制的方法:每個月要提供給企業有關部門上個月的成本報表情況,相應的二級處理中心要依據責任中心提供的具體要求對成本報表情況進行編制。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需提供的成本報表類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輸油輸氣成本的明細列表、制造費用的明細表以及員工薪酬的明細表。
綜上所述,隨著天然氣開采技術的不斷發展,天然氣在給人們的生活水平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天然氣運輸企業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通過對天然氣運輸企業的特點進行詳細分析后,探析了構建及設計天然氣運輸企業對成本核算的有關體系結構,對石油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1]李宏勛,謝芹.國外主要石油公司質量管理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石油企業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0(12).
[2]鄔巧梅.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事故管理規定[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2010(03).
[3]韋新鋒,李小弋.論加強施工項目的成本核算[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8).
[4]孫瑞華,劉珂.天然氣管道運輸企業成本分析與控制研究[J].商業會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