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農業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科研與農民、政府與農民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
目前,中國已形成以政府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據統計,我國共有各類專業農技推廣人員130萬人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業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另有少部分是農村中有一定技術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民技術員。對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聘用,也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考試、培訓和職稱評審制度。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劃撥的農業技術推廣事業費和農技推廣部門的創收收入,縣級以上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主要依靠財政撥款,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主要依靠其實體的創收收入。可以說,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適應中國農業經營體制的推廣方式和有中國特色的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并且組織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及耕作制度改革、病蟲害控制、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等系列先進適用技術。
(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機制不靈活。從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運行機制看,仍然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主要對上級負責,自上而下運行。考核推廣機構工作的主要指標是完成上級任務的情況。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論資排輩、終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在評價體制上形成了服務效果與服務對象的脫離,不能從制度上保障推廣機構和人員充分履行職責,不利于調動其內在積極性、創造性。因此,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飛速發展的現代農業經濟不完全適應。
(2)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少。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而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而且真正用于農技推廣項目的投資還不到農技推廣經費總數的20%,特別是基層推廣組織的事業經費更少。由于缺乏資金,很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設施是20世紀60~70年代購置或興建的,即使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建設的縣級推廣中心,也因資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夠、設施老化、設備過時而使服務功能下降。資金缺乏也迫使技術推廣機構選擇那些容易物化、容易進行有償服務的技術,不選擇那些雖然先進且對農民有利,但難以進行有償服務的技術,從而削弱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因此,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縣、鄉(鎮)農技推廣費用,對農業技術的順利推廣與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3)推廣隊伍不穩定,人員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待遇低,工作條件差,有時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保證。目前在錄用、晉升方面沒有優惠政策,用人機制不靈活,缺少培訓、進修、提高的機會等,造成推廣隊伍人心不穩,許多地方的一線農技推廣人員紛紛轉行跳槽,吸引高知識學歷人才也只能是一句空話。加上一些非農人員進入,使得推廣隊伍整體實力下降。據有關部門調查,推廣隊伍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只占60%,鄉級推廣站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3.7%。
(4)農民的文化素質低。農民是農業科技的直接應用者,也是農業科技成果最終的受益者,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能否推廣應用的程度。農民文化程度過低,加上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缺少明確的認識。一方面,農民文化素質過低,接受農業科技的能力差,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另一方面,中國的農民長期受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影響,固守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方式,在他們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入上對于農業科技的使用的高投入、高風險性更為謹慎。
(1)完善管理機制,加大科技宣傳力度,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因此,做好農技推廣工作,完善農業科技管理機制,必須納入各級領導議事日程上來。做到年初有計劃、有方案、有指標、有措施、各階段有檢查、有督促、有評價、有驗收、年終有總結。要采取經濟合同的管理方式,履行簽字手續,獎懲明確,年終一次兌現??萍寂嘤柺峭茝V新技術最有效的方法,要告訴農民國內外農業新科技、新動態、都有什么農業新技術,哪項技術適于當地推廣、經濟效益最佳。在辦班講課的同時,要編印各種適用技術手冊,達到農戶人手一冊,讓科技帶給農民更實惠的經濟效益。
(2)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投入。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基金,制度化地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份額;利用綠箱政策,調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按照WTO的原則,減少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直接資金投入,按綠箱政策增加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領域的資金投入,使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3)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建設。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直接負責重大農業技術的實驗、示范、推廣和農民技術的培訓,對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有著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農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素質提高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更是搞好對農民進行農業推廣教育的關鍵?;鶎愚r業技術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一線,直接為三農服務,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知識水平、傳授能力,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成為切實的傳授者、協助者、能充分發揮其教育與交流的功能。
(4)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學校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農民專業化組織成為聯接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他可以有效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果。同時,積極通過各種途徑發布農業技術成果、專利等技術轉讓信息,密切技術供需雙方的關系;通過各種媒體宣傳、信息網絡、新聞發布會及科技大集等促進農業技術貿易。
[1]杜青林.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N].學習時報,2003-12.
[2]王元,胥和平,劉冬梅.農業新特點與農村科技戰略選擇[J].求是,2003,(17):46-48.
[3]翟雪凌,范秀容.我國當前農業推廣體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國農技推廣,2004,(3):41.
[4]高啟杰.現代農業推廣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韓紅.基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的思考[J].河南農業,2008,(2).
[6]侯富強.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J].現代農業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