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連 伍雅婧(長安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安 710054)
公路建設是非污染類的生態影響建設項目,對公路網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其評價的主要內容,是重中之重。在對公路網進行規劃之前,需要對公路網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調查研究[1,2],從而構建出公路網規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體系,進而分析并預測實施后對對環境的影響。在進行對公路網規劃環評的影響評價之前,需要掌握當地區域的生態環境特征、生態承載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可以為公路網的一系列重大決策提供指導[3,4]。從而將其建設的結構、規模以及布局控制在生態承載能力范圍內,最終目的是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交通發展新模式。
對公路網規劃區域進行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目的是收集規劃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基本信息,深入了解規劃區域內主要的生態環境信息,以期確定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地區,從而達到識別區域內潛在的重要的環境問題。
由于公路網規劃生態環境評價自身的特點,例如涉及的范圍較廣、時間的跨度較大、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因此在對區域進行環境背景調查時要保證全面性,盡可能全方面的搜集與公路網區域生態環境相關的信息。
對區域內的環境背景調查的分析,需要針對規劃區域內的特點及其生態環境的特點,來認定評價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項目,并對其實施相對全面、盡可能量化的分析,同時應該將規劃分析、環境界定等部分內容綜合起來進行分析;而一般的環境內容在區域內的生態評價中可以盡可能的進行簡化,對一些不重要的可以刪除。
在環境背景調查分析中要堅持的原則還有可行性的原則,在進行調查之前,應該根據已有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客觀的條件和相關的要求,指定采集信息的策略與標準。重點收集已有的資料,當現有的資料不能夠滿足環境評價的需要時,需要按照具體需要再對現場進行相關的調查和監測。
在對區域內環境進行調查時,需要保證所獲得的信息盡可能的客觀、準確以及及時。
生態環境調查在整個的公路網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對后續的生態環境預測、生態環境評價的評價基礎。所以,在實際對生態環境展開調查前,需要制定出一個相對詳細的調查清單,用來對調查工作進行指導。一般來講,這個調查清單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自然環境的調查、對區域內社會經濟環境的調研以及對區域內生態環境敏感區的調查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區域的地質、土壤、水文、氣候、動植物以及人類活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由于對公路網區域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調查對象等因素的不同,現狀調查的方法也各有特點,環境調查資料的獲取方法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對歷史資料的收集、在實地進行調查、通過公眾參與進行社會調查以及遙感技術的應用。
在對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時,通過實地調查獲取所需資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在項目調查過程中,通過對實地公路網區域的調查,收集或補充有關氣候、地形、水文、動植物、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基礎設施等信息。除了沒有人類活動的區域外,實地調查的性質往往是作為一種補充,一般彌補歷史資料和遙感資料的不足或者校正。
公眾參與在生態環境調查中意義很重要,通過公眾參與對社會進行調查,從而了解區域內各個階層的人們的關注點,尤其對公路網區域內規劃的要求,這樣才能在規劃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體現公眾愿望。同時還可以對十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當地專家進行咨詢,將專家的實戰經驗和相關知識最大限度的應用于公路網區域規劃的生態環境評價與建設中。
此外,遙感技術的發展也是公路網區域調查的強有力的手段,尤其是遙感技術可以迅速準確地獲取最有利的空間特征資料。同時,也應該看到,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其在生態規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將成為公路網區域生態調查的重要資料來源。
列出對公路網區域生態環境調查的清單,能夠勾勒出環境調查的最主要的內容,但是調查清單的內容也可以隨著規劃區域的具體環境特征進行改變,調查的內容也要隨之進行增減。以貴州公路網規劃為例說明此問題,在對其進行規劃生態調查時,與原定的清單內容相比,最主要的是需要注重對喀斯特特殊生態環境調查的研究。
在實際調查過程中,雖然有針對性很強的清單,但是也會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主要來源于部分資料的缺失、資料信息更新的滯后甚至有時是資料提供人員的不合作等各個不確定的方面。為了解決以上提到的各種情況,在實際調查工作當中應充分收集相關科研人員的研究資料,將這些研究資料作為最有益的補充和備用。
實地調查搜集得到的資料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了公路網區域內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等的各個方面的內容,資料的來源也是十分廣泛,包括了區域內交通、環境、水利、土地等多個不同的部門,資料的統計口徑、項目也會有很大區別,所以得到的資料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甚至儲存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對公路網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資料進行調查結束之后,需要立即對得到的已有資料進行系統的匯總,對其進行徹底的編輯,著重對定性化的評價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與此同時,需要對相同類別和不同類別的指標盡可能的將統計項目、量綱等進行統一。其中,由地理信息系統得到的資料,由于具有相對完善的屬性數據管理以及操作的性質,因此可以為公路網區域規劃的數據存儲以及統計分析等方面提供較為有效、綜合性強的工具。
對公路網區域進行規劃性的環境影響評價,是在規劃層次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對研究公路網的生態環境影響,同時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內容相結合。可以達到從源頭避免并且盡可能的減少公路網在建設過程中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甚至破壞,對科學的規劃公路網,使公路網建設的規模健康的擴大。
[1].朱俊,劉令峰,史曉雪,等.論中國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目標與內容[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09,32(1):1-7.
[2].李慶瑞,錢曉東,孫曉紅,等.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程序和方法體系研究[J].山東交通科技,2009,2:000.
[3].孫貴安.高速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思路[J].綜合運輸,2006 (9):26-28.
[4].白宏濤,朱祉熹,徐鶴,等.我國公路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