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上個人口潮中誕生的80后一代已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力,我國人口紅利增速正不斷減少,如何更準確地掌握人口流動趨勢,為制定更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據是當前人口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四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大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地域變化上呈現出多元趨勢,由過去的省外轉移為主到現在的省內轉移為主,而就地轉移的趨勢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例如,2013年8月16日,四川省舉行了“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大會,決定在2013~2015年之間,將加大資金投入建立300個省級試點小城鎮,目的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農村勞動力資源是指農村人口中具有一定體力、知識和經驗的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的總和。關于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統計指標是按照勞動力的家庭所在地口徑,而不管實際在什么地方和什么產業就業,務農、鄉鎮企業就業、非農產業經營和外出務工經商的勞動力,都包括在這個數字之內。通常情況下,絕大部分的中國農村人口名下都有一塊承包地,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農村可以被看作沒有失業率,農村就業人員可以被看作鄉村勞動力以及鄉村經濟活動人口。因此,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數量統計,通常可以用鄉村就業人員總數來代表。而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質量,可以從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因素來表現。
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資源由1978年的2621.5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343.3萬人,增加了27.53%。自1978年以來,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就業增長趨勢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78~1992年為第一階段,農村勞動力資源快速增長。農村勞動力資源由1978年的2621.50萬人增長到1992年的3607萬人,年均增長70.4萬人,在1992年形成了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峰值;1993~1998年為第二階段,農村勞動力資源在波動中緩慢下降。在這6年中,除了1998年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較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都呈下降趨勢,從1993~1998年,四川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累計下降了33.5萬人;1999~2012年為第三階段,四川農村勞動力資源持續下降。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資源從1998年末的3573.5萬人下降到了2012年的3343.30萬人,年均減少16.4萬人。
1.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不斷擴大 1978年,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僅僅為118.79萬人,而在1998年,則突破了1000萬人,隨后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在2007年則突破了2000萬人。2012年末,四川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414.6萬人,比上年增加114.1萬人,比上年增加4.96%。
2.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快速增長,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四川農民增收的重要源泉。2012年四川轉移農村勞動力全年實現勞務收入2389.3億元,比上年增加353.6億元,增長17.4%。2012年,四川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3088.8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11%,首次超過家庭經營純收入,成為農民純收入的第一來源。
3.外出勞動力素質偏低,行業分布較為廣泛 四川省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資源龐大,但資源整體質量偏低。四川轉移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明顯高于全省農村勞動力平均水平。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7.3%,比全省農村勞動力平均文化程度高出33.9%。盡管外出從業者文化程度明顯高于全省農村勞動力平均文化水平,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四川統計信息網相關數據顯示:四川外出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5%,高中文化和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占1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與山東、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類似的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相比,四川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和技術技能培訓力度也是相對偏低,2007~2009年三年期間,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人數僅747.31萬人。
其次,勞動力外出行業分布廣,以第二產業為主。2006年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65.9%,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32.3%;外出勞動力主要從事的行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從事制造業、建筑業、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的勞動力分別占總數的36.3%、26.4%、12.5%。而從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分行業布局可以看出,全省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數不斷下降,所占比例也從1978年的95.69%下降到了2012年的59.08%,下降了36.61%;而從事制造業、建筑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行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和占比都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從事制造行業的農村勞動力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0.69%增長到2012年的8.90%,增長了8.21%;從事建筑行業的農村勞動力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0.30%增長到2009年的9.68%,增長了9.38%。
4.外出勞動力中女性增長較快,整體勞動年齡結構偏輕 四川省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男性居多,但女性勞動力增長更快。2009年,全省外出從業人員中,女勞動力769.6萬人,占35.4%。雖然男性總數仍多于女性,但女性的所占比重增長較快。2000~2009年間,外出女性勞動力的比重增加了近兩成,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男性勞動力;同時,據四川省統計局組織開展的四川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意向快速調查顯示,受訪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調查,30歲以下、初中文化以上的女性勞動力正成為城市優先吸納對象,30~40歲、初中文化的女性骨干勞動力大多亦工亦農,外出女勞動力的比重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男勞動力。
根據《2010年四川農村年鑒》的數據,在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16~35歲的青壯年達到2116萬人,占到總數的55.69%,是外出勞動力的主力軍;36~45歲的中年達到931萬人,占到總數的33.24%;45歲以上的約421萬人,占總數的11.07%;外出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僅為26.8歲,勞動力資源的年齡結構偏輕,是目前四川農村勞動力資源唯一比較明顯的優勢。
5.親緣關系和人際圈仍然是最主要的求職渠道 人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在外出務工就業地域、工種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83位在企業打工的勞動力的調研發現,仍然有高達78.31%的打工者是經過親戚朋友介紹找到工作的,顯示親緣關系、熟人圈仍然是最常見的就業信息渠道和實際求職渠道。同時,外出務工人員也因為務工人員的自發組織和地方政府的勞務輸出管理而不斷增強了有序性。
1.農村勞動力從省外轉移為主逐步過渡到省內轉移為主 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域分布在2012年之前一直以省外轉移為主。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以及“東企西移”、“外資西進”,加上農村獨生子女增多,念家情節較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多選擇離家較近的地區或單位打工掙錢,以便實現改善經濟和照顧家庭雙重兼顧,因而西部地區勞務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出現新格局,首次出現省內轉移就業人數超過省外轉移就業人數。2012年,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其中省內轉移1291.87萬人,占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53.50%;省外輸出1117.27萬人,占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46.27%。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2年,省內轉移農村勞動力數量連續3年增長,其中2012年比2011年增加200萬人,增速為18.34%;而同期省外轉移農村勞動力則持續下降,其中2012~2011年下降87.9萬人,減少了7.29%。同時,四川省境內境外勞務輸出并存,勞務經濟持續對外發展。2006~2012年期間,境外輸出農村勞動力均超過3.5萬人,2012年達到了5.50萬人。
2.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比重越來越大 首先,“創業潮”引起農村勞動力回流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返鄉創業可以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中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將進城務工視為是既可以為家庭最大化創收,又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但是在城市工作會有許多問題,由于我國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進入城市也無法享受到城市人口所享有的一些社會保障和福利,沒能真正地融入城市。這些因素以及受到城市創業觀念的熏陶,再加上已經建立起較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引起大量的農民工返鄉。這樣會推動城鎮,尤其是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推動城鎮醫療、保險、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帶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與特色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隨著四川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農村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吸納了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農村中小企業可以發揮在擴大就業中的“蓄水池”作用,對農村內部勞動力的非農產業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城鎮逐漸興起,并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內外知名商標或品牌。例如成都雙流縣黃龍溪鎮的古鎮旅游文化產業,龍泉的農產品特色水蜜桃、枇杷產業,綿陽安縣沸水鎮的特色藥材產業,郫縣川菜博覽園,邛崍羊安鎮的特色工業園區等等,這些地方特色正是吸納就業的大戶。因此,當地農村勞動力在看到自己家鄉新興的中小企業同樣可以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便會主動舍棄在人生地不熟、生活成本較高、風險較大的大中城市的務工機會。
再次,宏觀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一方面,由于不斷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省份產業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部分工業企業訂單減少導致利潤減少,部分工廠停產、裁員或破產。勞動密集型產業經營已經不再適合東部沿海省份可持續性發展,加上土地成本、人均收入和勞動力成本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些沿海城市開始發展新興產業,需要更多的是技術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物價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尤其是城市房價的一路攀升并由此帶動了城市房租價格的上漲,這是造成農民工城市生活成本急劇上漲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等導致沿海城市、國內中心大城市等的“拉力”下降,促使部分農民工回到家鄉,選擇就地轉移。
最后,家庭因素也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一個原因。農民工為了孩子入學、照顧家里老人等因素而選擇在家鄉就業,既能夠獲取一份相對高于農業生產的收入,又能兼顧對家庭的照顧。
3.四川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趨勢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是促使四川省農村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的主要因素。2005~2012年間,四川農村勞動力省外轉移數量上升了303.27萬人,增長了37.265,年均增長4.63%。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四川省省外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分布于東部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而隨著四川省內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發展環境向好,以及省外轉移成本過大和家庭因素等影響,近年來四川省農村勞動力省內轉移數量不斷增長,在2012年達到了1291.9萬人,超過省外轉移數量。通過對外出務工人員調研訪談和實證研究表明,非農就業時間對于農村勞動力選擇省外轉移還是省內轉移具有顯著影響,非農就業時間越長的農村勞動力,更傾向于省外轉移就業。反之,則更可能選擇省內轉移就業。
就業轉移的顯著增長是近年來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特征。創業潮、縣域經濟與特色鄉鎮的發展、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就地轉移,留在家鄉從事二三產業。對外出務工人員的調研訪談和實證研究發現,性別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域選擇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傾向選擇異地轉移,女性更傾向于就地轉移。同時,未成年子女對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更可能選擇就地轉移。而職業技能培訓對就地轉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更傾向于異地轉移,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更傾向于就地轉移。
(通聯: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成都61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