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我國農業一直以來都有著沉重的歷史承載。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今天,這種承載越顯得沉重——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幾千萬人口脫貧、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等等。山西作為一個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國家能源基地省份,農業的地位和任務尤其特殊,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
山西不是農業大省,水少、地少,生態脆弱[1]。國家定位山西是能源基地,有給國家貢獻能源的責任(責無旁貸),但可以不承擔或少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義務,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把糧食安全放在適度規模上,騰出有限的資源空間發展效益農業應該在情理之中。
山西農業之短在于水,之長在于特,揚長避短是定位山西農業、選擇發展路徑的出發點。山西糧食面積326.7萬hm2,只有河北的1/2、河南的1/3。山西沒有大力發展糧食作物、以規模取勝的立地條件,所以,應該打破“數量農業”、“糧食自求平衡”的傳統觀念,樹立“質量農業”、“市場農業”的新思想[2],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態體系。山西約有2/3的丘陵,海拔落差千余米,南北橫跨7個緯度,可以說優質糧果帶天然造就,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3]。盡管目前特色農業尚未深度開發,比如小雜糧年加工能力僅7萬余噸,加工轉化率不足20%,卻也帶動了320萬戶農民,人均收入超過500元;夏秋蔬菜進京、南運勢頭十分強勁,對農民收入貢獻率已達14%;優質干鮮果、健康草食畜的比較優勢日趨明顯。山西應該充分利用這種特有的資源稟賦,以及山高溝深的天然屏障優勢,把“什么還能吃?還敢吃什么?”[4-5]的危機當作商機,走一條綠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國放心、高端食品基地。尤其要瞄準京津地區,傍住北京來發展。不要只做護城河、后花園,還要成為首都的放心菜園、放心食品園、放心養殖園,要將安全、營養、健康的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滿足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與能源一樣也是一種貢獻)。同時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發掘和利用特色農產品的功能、藥用成分,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療、保健需求,創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馳名品牌,提升農業效益,以新晉商精神,做強特色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近年來,與中央精神相一致,山西省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但產業成長慢、農民收入低的現狀尚未有效改變,農民收入仍排中部六省的末位,全國23位。一些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例如:(1)產業發育環境亟待改善。山西的農產品加工落后,企業少,基地少,地理標志注冊登記少,規模小(中部倒數或末位),結構、層次、產權單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具體來說,一是對這塊的扶持,缺乏清晰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二是支持的重點不夠突出,力度不夠大,連續性不夠強,政策不夠寬松。山西省4 000多家企業的產值大體相當于一個雙匯,最大的只有14億。當然,企業不在數量多少,一個雙匯400多億,一個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山西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曾經位居全國第一,現在位居前3位,但也都規模偏小,經營層次偏低,而山東農民深度參與產業化的比例高達70%,山西望塵莫及。(2)部門之間橫向隔裂、職能劃分不科學,導致項目設置和管理不科學,使原本不足的資金或交叉重復或分散使用,難以發揮集成效應,在亟待強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條件改善、重點項目投入和農民增收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產生應有效果。(3)同為一體的“三農”,政策之間也缺少協調性。現代化需要規模化,但土地又不敢過快流轉,城鎮化要加速推進,社會保障又欠賬不少。這樣相互掣肘,難以形成整體框架,協調發展。
在現行體制下,要想在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可能困難較大。但現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開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推出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統籌規劃的改革方案[6],充分體現了“改革”應有的整體、協調、系統和科學性,為山西的改革造就了大的“天時”。尤其山西還有作為全省域、全方位的綜改試驗區的特殊契機,綜改區就是“特區”,是特區就需要拿出特有的、特殊的氣概和辦法,鼓勵先行先試,寬容挫折失誤,科學考核問責。這樣才能促進思想的真正解放,觀念的徹底轉變,以特區人的膽識,在體制、機制、政策上率先創新:如突出頂層設計,嘗試“三農”問題的一攬子政策;建立大部門協調機制,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可嘗試在“特區”里搞“特區”,在“試點”里搞“試點”,大膽探索、集中力量,重點支持一批縣區、一批企業,真正把他們扶大扶強,扶出成效,樹立典型,引領全省,示范全國。
一般來講,對“三農”起主要作用的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但最終是科技。如美國玉米品種先玉335,幾年功夫就把鄭單958從東北市場擠了出來,靠的就是高水平的品種優勢,以及種子質量好、贈送播種機、處理秸稈、穗軸換種等全程服務的產業運作優勢。山西以一個品種對陣人家的高科技產業,很難不輸!國內的高端蔬菜、花卉市場,國外品種已占到95%以上,日本黑番茄種子賣到1.8元/粒,每克種子五六百,比黃金還貴。在壽光等不少地方,售蔬菜苗現象已很普遍,外企連育苗環節的利潤都要掙了去。國內8 000家種子企業中,前20家的銷售總額不抵一個孟山都公司。而一旦讓跨國公司壟斷,山西的產業就會像大豆產業那樣垮下來。他們致勝靠什么?一靠科技,二靠產業。所以,科技不僅是品種和技術問題,更是產業問題,是食品安全問題,是生存問題!我們必須依靠科技來引領農業產業!來發展農業產業!支撐農業產業!比如全省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水網、42個一縣一業重點縣的建設,都應該有農業科技的強力跟進,而山西還沒有這個機制。
2008年,為實現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中心系列旱作節水農藝技術模式的機械配套,我們率先提出并大力推進“藝機一體化”[7],使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有效推動了生產的科學化、機械化和規模化。我們還在太原市陽曲縣河村基地建了農產品交易市場、搞了保鮮庫,大幅提高了附加值,使農產品不僅產得多而且賣得好,大幅度提高了農民收入,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 718元猛增到2012年的1萬元,是原來的5.8倍,讓人深切感受到了科技推動和支撐產業的力量。
2011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中心開展了多種作物的機械化育苗移栽技術研究,通過規模化育苗來減少地膜的使用,這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近幾年,隨著玉米種植的北移和面積的擴大,大片白茫茫的地膜迅速向北延伸,令人擔憂焦慮,我們要糧食,要效益,也得要環境!沒有健康的土地,哪來健康的食品?
其實,不論“藝機一體化”、農產品營銷、加工,還是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就是憑借科技的引領拉長產業鏈,培育做強農業產業,讓農民在多個環節中就業,就地變身產業工人,從根本上增收致富。農業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些率先發展的村(鎮),有可能就是將來的城鎮,現在的農民就是將來的市民,這正是中央城鎮化會議公報中描繪的“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8],而不是都要把農民趕到縣城甚至省城,那樣的過度城鎮化、城市化是脫離實際的,不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會留下一系列問題和隱患。走這樣產業帶動、產業支撐,靠發掘內生力來發展農業,使農民致富的路子,可以有效消除城鄉二元對立,破解“三農”難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所以,重視科技,支持創新[9],是中央對三農工作的要求,也應該是山西省農業工作的重點。
[1]王娟玲.山西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9):88-90.
[2]江亞強,張黔泉,龍金鳳.農業結構調整用現金收入進行量化[N].經濟信息時報,2011-08-12.
[3]閻世江,張繼寧,劉潔.科技創新助推山西特色農業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4):4-5,7.
[4]錢新.食品安全事件大盤點[J].商品與質量,2005(30):7.
[5]文雨.信任的“霧霾”[J].甘肅教育,2013(5):1.
[6]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01-07].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7]王娟玲.農藝農機結合是推進山西旱作節水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突破口[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26-30.
[8]張國圣.構建科學合理格局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N].光明日報,2013-12-27.
[9]胡明壽.以科技創新推動跨越發展[N].揚州日報,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