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波,王玉慶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部,北京 100728)
特約述評
煤氣化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趙錦波,王玉慶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部,北京 100728)
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煤氣化技術開發及應用的進展情況,論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氣流床及煤催化氣化等煤氣化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比較了國內外主要的煤氣化技術,對當前煤化工技術及產業發展中令人關注的熱點,如能量高效轉化與合理回收方式、煤種適應性、大型化、裝置可靠性、污水處理、技術集成以及產業政策等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煤氣化;氣流床;煤催化氣化
煤氣化技術是現代煤化工的基礎[1],是通過煤直接液化制取油品或在高溫下氣化制得合成氣,再以合成氣為原料制取甲醇、合成油、天然氣等一級產品及以甲醇為原料制得乙烯、丙烯等二級化工產品的核心技術。作為煤化工產業鏈中的“龍頭”裝置,煤氣化裝置具有投入大、可靠性要求高、對整個產業鏈經濟效益影響大等特點。目前國內外氣化技術眾多,各種技術都有其特點和特定的適用場合,它們的工業化應用程度及可靠性不同,選擇與煤種及下游產品相適宜的煤氣化工藝技術是煤化工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決策。
工業上以煤為原料生產合成氣的歷史已有百余年。根據發展進程分析,煤氣化技術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氣化技術為固定床、移動床氣化技術,多以塊煤和小顆粒煤為原料制取合成氣,裝置規模、原料、能耗及環保的局限性較大;第二代氣化技術是現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進型流化床和氣流床技術,其特征是連續進料及高溫液態排渣;第三代氣化技術尚處于小試或中試階段,如煤的催化氣化、煤的加氫氣化、煤的地下氣化、煤的等離子體氣化、煤的太陽能氣化和煤的核能余熱氣化等。
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煤氣化技術開發及應用的進展情況,論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氣流床及煤催化氣化等煤氣化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世界能源儲量中,煤炭約占79%,石油與天然氣約占12%。煤炭利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是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世界煤化工的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停滯階段和復興階段。20世紀初,煤炭煉焦工業的興起標志著世界煤化工發展的起步。此后世界煤化工迅速發展,直到20世紀中葉,煤一直是世界有機化學工業的主要原料。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興起與發展,煤在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并逐漸被石油和天然氣替代,世界煤化工技術及產業的發展一度停滯。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石油價格大幅攀升,影響了世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同時煤化工在煤氣化、煤液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石油價格長期在高位運行,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這就更加促進了煤化工技術的發展,煤化工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中國的煤氣化工藝由老式的UGI爐塊煤間歇氣化迅速向世界最先進的粉煤加壓氣化工藝過渡,同時國內自主創新的新型煤氣化技術也得到快速發展。據初步統計,采用國內外先進大型潔凈煤氣化技術已投產和正在建設的裝置有80多套,50%以上的煤氣化裝置已投產運行,其中采用水煤漿氣化技術的裝置包括GE煤氣化27套(已投產16套),四噴嘴33套(已投產13套),分級氣化、多元料漿氣化等多套;采用干煤粉氣化技術的裝置包括Shell煤氣化18套(已投產11套)、GSP 2套,還有正在工業化示范的Lurgi BGL技術、航天粉煤加壓氣化(HT-L)技術、單噴嘴干粉氣化技術和兩段式干煤粉加壓氣化(TPRI)技術等。
1.1 固定床氣化技術
固定床氣化技術也稱移動床氣化技術,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應用的氣化技術。固定床一般以塊煤或焦煤為原料,煤(焦)由氣化爐頂部加入,自上而下經過干燥層、干餾層、還原層和氧化層,最后形成灰渣排出爐外,氣化劑自下而上經灰渣層預熱后進入氧化層和還原層。固定床氣化的局限性是對床層均勻性和透氣性要求較高,入爐煤要有一定的粒(塊)度(6~50 mm)和均勻性。煤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黏結性和結渣性等指標都與透氣性有關,因此,固定床氣化爐對入爐原料有很多限制。
大型固定床氣化技術包括Lurgi氣化技術、BGL氣化技術和YM氣化技術等。加壓固定床氣化技術是在常壓固定床氣化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解決常壓固定床氣化技術中氣化強度低、單爐處理負荷小等缺點,最有代表性的是Lurgi加壓氣化爐。
BGL氣化技術[2]是在Lurgi氣化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技術最大的改進是降低了蒸汽與氧氣的體積比,提高了氣化反應區的溫度,實現熔融態排渣,從而提高了生產能力,可更適合于灰熔點低的煤和對蒸汽反應活性較低的煤。
1.2 流化床氣化技術
氣化劑由爐底部吹入,使細粒煤(粒度小于6 mm)在爐內呈并逆流反應,該技術通常稱為流化床氣化技術。煤粒(粉煤)和氣化劑在爐底錐形部分呈并流運動,在爐上筒體部分呈并流和逆流運動,固體排渣。并逆流氣化對入爐煤的活性要求高,同時,爐溫低、停留時間短會帶來碳轉化率低、飛灰含量高、殘碳高、灰渣分離困難、操作彈性小等問題。具有代表性的爐型為常壓Winkler爐和加壓HTW爐、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灰熔聚技術爐型等。
灰熔聚流化床氣化技術[3]是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開發成功的一種流化床煤氣化技術。在φ300 mm小型氣化試驗裝置(投煤量1 t/d)、φ1 000 mm大型冷態試驗裝置和φ1 000 mm大型中間試驗裝置(操作壓力0.1~0.5 MPa,投煤量24 t/d)的研究基礎上,2001年該技術常壓操作的工業裝置在陜西城固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裝置上運行成功。2008年7月在石家莊金石化肥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一套加壓灰熔聚流化床氣化示范裝置,投煤量300 t/d,在操作壓力0.6 MPa下實現了77 h連續運行。
1.3 氣流床氣化技術
氣流床氣化技術采用粉煤或煤漿的進料方式,在氣化劑的攜帶作用下,兩者并流接觸,煤料在高于其灰熔點的溫度下與氣化劑發生燃燒反應和氣化反應。為彌補停留時間短的缺陷,必須嚴格控制入爐煤的粒度(小于0.1 mm),以保證有足夠大的反應面積,灰渣以液態形式排出氣化爐。氣流床的主要特點是氣化溫度高、強度大、煤種適應性相對較強、氣化指標好。但由于在高溫下反應,存在出氣化爐的氣體顯熱高、冷煤氣效率低、原料消耗高等缺點。
氣流床氣化技術代表了當前煤氣化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代表技術有GE水煤漿氣化技術、康菲E-Gas氣化技術、清華達立科分級氣化技術、華東理工大學四噴嘴水煤漿氣化技術、Shell粉煤氣化技術、西門子GSP氣化技術、航天爐HT-L技術以及單噴嘴冷壁式(SE)粉煤氣化技術等。
1.3.1 GE氣化技術
GE氣化技術[4-6]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成熟的氣流床煤氣化技術之一,氣化工藝簡單,氣化壓力高,生產裝置壓力最高達8.7 MPa。氣化爐的主要結構是單噴嘴,采用下噴式,水煤漿進料,大部分氣化爐采用水激冷工藝流程;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IGCC)發電項目中也有氣化爐采用廢鍋流程的。
1.3.2 E-Gas氣化技術
E-Gas氣化技術最早由Destec公司開發,后被Dow公司收購。氣化爐采用“十”字形結構,水煤漿原料,兩段氣化,粗合成氣配置廢鍋流程。第一段為水平圓筒,在1 316~1 427 ℃的熔渣溫度下運行;第二段為內襯耐火材料且垂直于第一段的直立圓筒,該段采用向上氣流床形式,有一路煤漿通過噴嘴均勻地分布到第一段來的熱煤氣中,水煤漿噴入量為總量的10%~15%。第二段是利用第一段煤氣的顯熱來氣化在第二段噴入的煤漿,從而將混合物的溫度降至1 038 ℃,以保證熱回收系統正常工作。
E-Gas氣化技術采用多個工藝燒嘴,單臺氣化爐能力大,采用半焦和細渣循環,提高了碳轉化率。煤氣凈化處理較簡單,渣水中不含焦油、酚等有害物質,可以回用制漿,環境污染較少。排渣系統采用特殊的連續排渣結構,降低了氣化框架。但氣化爐的“十”字形結構限制了操作壓力的提高,廢鍋及排渣系統的特殊結構導致煤種選擇范圍相對嚴格。2010年3月,韓國浦項光陽鋼鐵廠的合成天然氣項目許可使用E-Gas氣化技術。2012年5月,印度信賴工業公司采用E-Gas氣化技術建設全球最大的石油焦/煤氣化多聯產項目。
1.3.3 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
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1]由華東理工大學、兗礦魯南化肥廠和中國天辰化學工程公司共同開發,2000年完成中試裝置(22 t/d)的運轉與考核。2002年,先后在山東華魯恒升化工有限公司和兗礦集團國泰化工有限公司建設了兩套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的商業性示范裝置。與同類技術相比,對于同樣煤種,采用該技術的碳轉化率提高3百分點以上,比氧耗降低約8%,比煤耗降低2%~3%。
目前,國內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已推廣到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項目、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600 kt/a甲醇項目和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百萬t/a煤制油項目等34家企業,運轉和在建的氣化爐95臺,其中,單爐日處理量2 000 t規模的水煤漿大型化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00%(44臺氣化爐)。已與美國Valero公司簽定技術許可合同,計劃建設5臺單爐日處理石油焦2 500 t的氣化裝置,開創了我國大型化工成套技術向發達國家出口的先河。
1.3.4 清華爐氣化技術
清華爐氣化技術[7]由北京盈德清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并負責推廣應用。第一代為耐火磚型清華爐技術,2006年1月在山西陽煤豐喜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臨猗分公司投入運行。第二代為水冷壁型清華爐技術,2011年8月22日,世界首臺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日處理煤600 t)在山西陽煤豐喜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次投料成功,連續運行140 d,創造了煤氣化技術開車的新水平和新紀錄。該技術采用特殊設計的工藝組合燒嘴和成熟的水冷壁技術,氣化爐啟動速度快,本質安全高,煤種適應性較好,可以采用灰熔點達到1 500℃的煤種。2012年9月3日,清華爐氣化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專家鑒定。目前,北京盈德清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推第二代水冷壁水煤漿氣化技術。
1.3.5 Shell氣化技術
Shell氣化技術[8]研發始于1972年,歷經小試和中試研究,1993在荷蘭Buggenum建立了煤產量2 000 t/d的裝置,配套250 MW的IGCC示范裝置。之后,該技術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截至到2013年3月,國內共有21臺Shell氣化爐投入運行,單爐規模為750~2 500 t/d,氣化爐連續運行時間最長已超過200 d。
Shell氣化爐采用四噴嘴水平帶角度設置,撞擊形成的旋轉氣流由氣化室頂部經合成氣激冷后進入對流廢鍋,進一步回收合成氣能量,氣化產生的液態熔渣由氣化爐底部渣口依靠重力落入渣池,冷卻后排出。水冷壁可直接副產中壓蒸汽,氣化操作溫度高,煤種適用性較好。國內圍繞Shell氣化爐渣口易結渣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9-10]。
由于Shell廢鍋流程氣化爐的投資高、流程長、操作復雜,為提高技術競爭力,Shell公司開發了上行全水激冷技術和下行全水激冷粉煤氣化技術。水激冷技術簡化了流程,降低了投資,更適用于化工生產,拓寬了Shell氣化技術在煤制合成氨、甲醇、煤化工和燃煤發電等領域的應用前景,目前Shell公司與惠生公司合作建設的下行全水激冷流程Shell煤氣化工業示范裝置正在建設中。
1.3.6 GSP氣化技術
GSP氣化技術[11-12]是20世紀70年代由前民主德國燃料研究所開發并投入商業化運行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2010年Siemens公司收購了該技術。GSP氣化技術是一種單噴嘴下噴式煤粉加壓氣流床氣化技術。針對不同用戶需求,高溫合成氣可分別采用水激冷和廢鍋回收熱量產生高壓蒸汽兩種冷卻方式。GSP技術采用干煤粉進料,盤管水冷壁襯里和復合式燒嘴,氣化操作溫度高,煤種適用性較好,合成氣直接水激冷流程簡單且投資少。
神華寧煤集團是國內首家引進GSP氣化技術的用戶,在銀川寧東地區建設了5套(4臺運行1臺備用)日處理煤2 000 t的GSP粉煤氣化裝置,用于生產500 kt烯烴,該氣化裝置于2010年11月4日投產,由于存在煤粉流量不穩定、粗合成氣中含灰量高以及水冷壁燒蝕等問題制約了裝置的長周期運行。
1.3.7 HT-L技術
HT-L技術[13]是一種由北京航天萬源煤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采用干粉加壓進料、純氧氣化、液態排渣和粗合成氣激冷工藝流程,氣化爐采用水冷壁盤管襯里,副產熱水后通過間接換熱得到低壓蒸汽。此項技術未經小試和中試,直接按照工藝設計建設工業化示范項目,2008年先后在安徽臨泉、河南龍宇建成2套單爐日投煤量720 t的示范裝置,目前國內已有4家企業的HT-L氣化爐投入運行,用于生產甲醇或合成氨,單爐最大日投煤量2 000 t。
1.3.8 TPRI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進展
無論Shell氣化爐還是Prenflo氣化爐,均采用一段氣化的方式,為了讓高溫煤氣中攜帶的熔融態灰渣凝固,以免堵塞煤氣冷卻器,二者都采取后續工段冷煤氣循環激冷,將高溫煤氣冷卻到900 ℃左右,然后進入煤氣冷卻器,激冷過程高位能量損失較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借鑒E-Gas氣化爐熱化學法回收高溫煤氣顯熱的原理,國電熱工研究院提出了TPRI工藝[14]。在國家“十五”、“863”計劃的支持下,該工藝于2006年完成了45 t/d煤的中試裝置運行,并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2009年7月,由中國華能集團投資,日投煤量2 000 t的工業示范裝置正在天津開發區建設,配套250 MW IGCC電站。2012年4月中旬,氣化裝置啟動。
1.3.9 多噴嘴對置式粉煤加壓氣化技術
多噴嘴對置式粉煤加壓氣化技術[15]是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863”課題支持下,由華東理工大學、兗礦集團和中國天辰化學工程公司通過近十年的小試、中試研發積累開發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正在建設日處理煤1 000 t級的示范裝置,計劃于2014年投入工業示范運行。該技術與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的差異主要在于:將水煤漿進料改為粉煤進料、氣化爐的耐火磚襯里改為水冷壁襯里,其余部分(如激冷、初步凈化和渣水系統)均采用成熟技術。
1.3.10 SE技術
SE技術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共同開發。該技術采用在線粉煤輸送標定系統、膜式水冷壁襯里、水激冷流程以及復合式粉煤燒嘴等技術,具有煤種適用性強、粉煤輸送穩定且計量準確、水冷壁直接副產中壓蒸汽和投資少等優點。目前,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一套日處煤量1 000 t級的SE粉煤氣化示范裝置,計劃于2014年底投入工業示范運行。
1.4 新型煤氣化技術
第三代新型煤氣化技術包括煤的催化氣化、加氫氣化、地下氣化、等離子體氣化、太陽能氣化和核能余熱氣化等技術,這些技術大多處于實驗室研究或中試研究階段,其中以煤催化氣化技術[16-17]最為引人注目和重視,國內外均在投入巨資進行研究開發。煤的催化氣化是煤在固體狀態下進行反應,催化劑與煤粉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混合,煤表面分布的催化劑通過侵蝕開槽作用,使煤與氣化劑更好地接觸并加快氣化反應。與傳統的煤氣化相比,煤催化氣化技術可明顯降低反應溫度,提高反應速率,改善煤氣組成并提高煤氣收率。催化氣化生成的合成氣對于甲烷合成工藝可縮短工藝流程,提高工業生產的經濟性。目前,有關煤催化氣化技術的難點在于催化劑,催化劑的價格與回收以及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一直制約著煤催化氣化的工業化進程。
1.4.1 藍氣技術
美國巨點能源公司(GPE)成立于2005年,擁有世界上先進的“一步法低溫催化水解甲烷化”煤制天然氣技術,即“藍氣技術”BlueGasTM的注冊商標。與EXXON公司開發的同類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催化劑活性提高、催化劑回收性能改善、工藝流程優化、設備投入降低和CO2排放量減少等優點。
GPE公司擁有大型冷模及3套中試示范裝置,建立了反應數學模型,在中試裝置上得到了驗證,完成了用煤(石油焦)進行的2 700 h的試驗。該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五月花清潔能源中心的示范裝置采用商業化裝置的高度和操作條件,并正與萬向集團合作在中國新疆建設示范裝置。
1.4.2 新奧集團煤催化氣化技術
2008年,新奧集團開始煤催化氣化制甲烷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973”及“863”計劃支持,建立了不同規模的固定床和流化床評價裝置,開展了煤的催化熱解特性、半焦催化氣化特性、殘焦燃燒/氣化特性、兩段流化床熱態耦合特性的基礎研究工作,實現了0.5,5 t/d煤催化氣化裝置的連續穩定運行,同時開展了工業示范裝置的工藝包設計等前期工作。
在3類氣化技術中,固定床氣化技術相對簡單,但對床層均勻性和透氣性要求較高,需要使用塊煤或型煤,有效氣(CO+H2)產率低,副產物和氣化廢水處理工序復雜,環保問題較多。流化床氣化技術采用碎煤進料,灰渣循環使用,但仍存在氣化溫度較低、停留時間短、要求原料煤有較好的反應性等問題;同時在工程化上存在熔渣與飛灰的調控問題。氣流床氣化技術采用干煤粉或水煤漿進料,原料適應范圍寬,氣化能力大,碳轉化效率高,符合大型化要求,近年來發展較快。
相對于高溫合成氣的冷卻方式,廢鍋流程比較適合于IGCC裝置。Shell,E-GAS,GE在IGCC裝置中均采用廢鍋流程,利用煤氣化時產生的高溫合成氣余熱副產高、中壓蒸汽,用于蒸汽透平發電。在制氫等化工裝置中,變換工段需要大量的蒸汽將粗合成氣中的CO變換為H2,采用激冷流程更加適合,可以直接利用合成氣激冷洗滌產生的飽和工藝蒸汽進入變換工藝,大幅縮短工藝流程。同時水激冷流程氣化爐不需設置廢鍋段,工藝穩定性好,大幅降低了裝置的造價。
與傳統的煤氣化技術相比,煤催化氣化技術由于氣化反應溫度低,催化劑的存在提高了氣化反應速率,使得煤氣中的甲烷含量遠高于其他氣化技術,對于甲烷合成工藝可縮短工藝流程,提高工業生產的經濟性,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但催化劑的選擇及應用(包括催化劑的種類、加入方式和回收等)是煤催化氣化技術能否經濟性地實現工業化應用的關鍵。
高壓、大容量氣流床氣化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代表著目前煤氣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是現在最清潔的煤利用技術之一,是潔凈煤技術的龍頭和關鍵。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型煤氣化技術也將不斷發展,如何提高煤氣化整體效率、煤種適應性、氣化爐單爐生產能力、裝置的可靠性、提高和推進綠色氣化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投資強度、強化煤氣化與新型煤化工的技術集成是煤氣化技術的發展方向。
3.1 煤氣化過程的能量高效轉化與合理回收
合理回收煤氣化合成氣高溫顯熱是提高煤氣化整體效率的重要環節。回收合成氣顯熱的技術主要有激冷工藝和廢熱鍋爐工藝兩種。激冷工藝設備簡單,投資省,但能量回收效率低。廢熱鍋爐工藝熱量回收效率高,但設備龐大,投資巨大。以Shell廢鍋流程煤氣化技術為例,日處理1 000 t煤氣化爐廢鍋高約45 m,采用廢鍋流程的投資較采用急冷流程的投資高5億元以上。
采用先進的氣流床氣化技術,碳轉化率已達99%左右,僅通過強化煤氣化爐中的混合過程和傳遞過程已很難大幅提高氣流床煤氣化的效率。近年來,人們嘗試通過二次噴煤等以“化學激冷”的方式來實現高溫合成氣顯熱的充分利用。通過工藝優化和技術改進,研究煤氣化整體工藝的匹配性,回收氣化高溫熱量,實現節能降耗。
3.2 提高煤種適應性問題及其對策
煤氣化技術從固定(移動)床到流化床,再到氣流床,一方面是適應大型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為了拓展氣化技術對煤種的適應性。同時,大型煤化工裝置和煤礦結合發展是現代煤化工的發展趨勢,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資源,按照煤質的情況、產品情況匹配合適的氣化技術,提高煤種適應性是煤氣化發展過程必須合理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采用合適的配煤技術,保證氣化爐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穩定進料。通過深入研究氣化機理和改進氣化爐結構,擴大單一或多元混配煤種運用范圍,提高與后續加工裝置的匹配性,保證氣化裝置安全、經濟地運行。另一方面通過劣質煤預處理提質等技術的開發可為氣流床氣化技術提供較為適宜的氣化原料。第三,采用復合煤氣化技術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優質優用,劣質劣用。以合成氣制天然氣項目為例,充分利用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粉煤,采用固定床技術與氣流床技術相結合,既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解決了煤氣化效率與廢水處理問題。
3.3 煤氣化技術的大型化及對策
大型化、單系列是現代過程工業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氣化爐能力向大型化發展,有利于與新型煤化工工藝整體的匹配,提高整體產業鏈的經濟性、合理性。由于氣化爐外形尺寸受制造、運輸和安裝等客觀因素限制,必須通過提高溫度、壓力和強化混合等方式來實現氣化爐的大型化發展,氣流床易于實現上述的擴能方式,是大型化的必選技術。已工業化的煤氣化技術中,規模在1 500 t/d以上的煤氣化裝置均采用高壓氣流床技術。
通過提高壓力和強化混合等方式可進一步保持氣流床氣化技術的優勢。根據進料特點(粉煤/水煤漿),結合水煤漿進料的霧化過程[18-19]和粉煤進料的彌散過程特點[20-21],通過采用合理的噴嘴數量及設置,與氣化爐匹配形成較合理的爐內流場結構,可實現混合過程強化。對于粉煤進料,由于粉體在低速下即能較好地彌散,因此采用多路煤粉輸送共用一個工藝噴嘴也可實現粉煤氣化爐的大型化。
3.4 提高煤氣化裝置可靠性技術
煤氣化裝置作為煤化工的核心和龍頭裝置,必須具有穩定供應合成氣的性能,是整個煤化工裝置能否穩定運行的關鍵,因此對氣化系統的長周期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高煤氣化裝置可靠性的技術途徑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原料穩定性。建立入爐煤標準,通過配煤或添加石灰石等工藝,保證入氣化爐煤質穩定,提高煤氣化裝置的可靠性。二是工藝優化。降低氣化技術的工藝復雜度,通過工藝創新和優化,實現氣化裝置的長周期可靠性。三是關鍵設備的優化。提高關鍵設備(如噴嘴、閥門、耐火襯里等)的可靠性,通過關鍵設備設計理論和關鍵材料的突破、關鍵部位防護技術的突破,實現單個設備的長周期運行。
3.5 煤氣化的污水問題及其處理技術
煤氣化(固定床等)廢水是一種典型的高濃度、高污染、有毒、難降解的工業有機廢水,另外廢水水質因各企業使用的原煤成分及氣化工藝的不同而差異較大[22]。其中,氣流床氣化工藝產生的廢水較少,污染程度較低;但固定床氣化工藝等產生的廢水污染程度較大,特別是該工藝產生的含酚廢水很難處理,運行成本高。因此,針對不同的煤氣化工藝和所用的煤種,應采用有針對性的工藝對其廢水進行處理。
選擇低廢水排放的氣化技術,積極穩妥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是解決煤氣化污水處理問題及其處理技術的關鍵。通過研究掌握煤氣化過程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機理,降低煤氣化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通過采用新型廢物治理技術,如生物法處理廢水、廢渣等,實現煤氣化裝置的零排放;開發各種污泥和高濃度有機廢水與煤共氣化技術,實現氣化爐資源化處置有機污染物[23]。
3.6 煤氣化與新型煤化工的技術集成
根據煤種性質和產品特點,研究開發煤在加工過程中的組合技術和多聯產技術,通過煤氣化與新型煤化工的技術集成,提高煤的優化利用和轉化效率。同時集成與煤氣化技術相配套的CO耐硫變換、酸性氣體凈化等工藝和催化劑、溶劑技術,提高煤氣化裝置的穩定性和經濟性。
3.7 中國煤化工產業政策的影響
中國缺油、少氣和富煤的能源結構導致把發展煤化工作為能源安全和原料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煤氣化技術門類最多和建有煤氣化裝置最多的國家,但煤化工耗水量、CO2排放量和三廢排放均較大,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壓力。進入“十二五”后,針對煤化工行業中存在的技術重復引進、項目盲目建設、產業發展失控等狀況,國家進一步出臺政策嚴格規范煤化工產業秩序,合理引導產業有序發展,進行引導和調控的方向也越加清晰。對新上煤化工項目的能源轉化效率、綜合能耗、噸產品新鮮水用量等具體指標進行控制,并對示范項目采用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明確規定,這將有助于推進我國煤化工產業的技術創新,不斷促進煤氣化技術的進步。
煤氣化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煤資源的高效利用、環境和生態友好為前提。因此,高效和潔凈的煤氣化技術是當今煤氣化技術發展的主流。氣流床技術具有大型化、潔凈、高效、煤種適應性強等特點,是當今煤氣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圍繞氣流床氣化技術,應通過氣化爐內多相反應過程調控、優化高溫合成氣冷卻,優化氣化工藝,完善關鍵設備,實現能量的高效轉化與合理回收,擴大煤種的適應性,并提高氣化裝置的可靠性。通過開發各種有機污染物與煤共氣化技術,利用氣流床高溫氣化爐的優勢,可實現資源化處置有機污染物。對于催化氣化等新型煤氣化技術,應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后才可在工程中應用。
[1] 于遵宏,王輔臣. 煤炭氣化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26 - 43.
[2] 汪家銘. BGL碎煤熔渣氣化技術及其工業應用[J]. 化學工業,2011,29(7):34 - 39.
[3] 李慶峰,趙霄鵬,黃戒介,等.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0.6 MPa工業爐運行概況[J]. 化學工程,2010,38(10):123 - 126.
[4] Cornils B,Hibbel J,Ruprecht P,et al. Gasification of Hydrogenation Residues Using the Texaco Coal Gasification Process[J]. Fuel Process Technol,1984,9(3):251 - 264.
[5] Sch?fer W,Trondt M,Langhoff J,et al. Coal Gasification for Synthesis and IGCC Processes: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xaco Coal Gasification by Ruhrkohle AG/Ruhrchemie AG[J]. Fuel Process Technol,1984,17(3):221 - 234.
[6] US Department of Energy(DOE). The Wabash River Coal Gasification Repowering Project:Final Technical Report[R]. West Terre Haute:The Wabash River Energy Ltd,2000.
[7] 夏洪強. 清華爐氣化技術的原理及在煤化工行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1,38(9):169 - 170.
[8] Doering E L,Cremer G A. The Shell Coal Gasification Process:The Demkolec Project and Beyond[J]. Proc Am Power Conf,1994,56(2):1686 - 1691.
[9] 盛新. Shell氣化爐堵渣機理初探[J]. 大氮肥,2012,35(2):125 - 128.
[10] Wang Jian,Liu Haifeng,Liang Qinfeng,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Slag Deposition and Growth at the Slag Tap Hole Region of Shell Gasifier[J]. Fuel Process Technol,2013,106(2):704 - 711.
[11] 范為鵬. GSP氣化技術的發展與優化[J]. 石油化工應用,2012,31(7):77 - 79,98.
[12] 許建良,劉海峰,王儉,等. GSP氣化爐內多相湍流反應流動模擬研究[J]. 化學工程,2011,39(11):56 - 60.
[13] 盧正滔,姜從斌. 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HT-L)的進展及裝置運行情況[J]. 化肥工業,2012,39(4):1 - 2.
[14] 鄭建濤,許世森,任永強. 兩段式干煤粉加壓氣化技術在煤制天然氣中的應用[J]. 潔凈煤技術,2012,18(2):48 - 52.
[15] Guo Xiaolei,Dai Zhenghua,Gong Xin,et al. Performance of an Entrained-Flow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Pulverized Coal in Pilot-Scale Plant[J]. Fuel Process Technol,2007,88(5):451 - 459.
[16] 孟磊,周敏,王芬. 煤催化氣化催化劑研究進展[J]. 煤氣與熱力,2010,30(4):18 - 22.
[17] 陳杰,陳凡敏,王興軍,等. 煤催化氣化過程中鉀催化劑回收的實驗研究[J].化學工程,2012,40(6):68 - 71.
[18] Zhao Hui,Liu Haifeng,Xu Jianliang,et al. Breakup and Atomization of a Round Coal Water Slurry Jet by an Annular Air Jet[J]. Chem Eng Sci,2012,78(12):63 - 74.
[19] Zhao Hui,Liu Haifeng,Xu Jianliang,et al. Secondary Breakup of Coal Water Slurry Drops[J]. Phys Fluids,2011,23(11):113101 - 113101 - 12.
[20] Liu Haifeng,Cao Wenguang,Xu Jianliang,et al. Dispersion Mode of Granular Jet in a Coaxial Air Jet[J]. Powder Technol,2012,217(2):566 - 573.
[21] Lu Hui,Liu Haifeng,Li Weifeng,et al. Bubble Formation in an Annular Granular Jet Dispersed by a Central Air Round Jet[J]. AIChE J,2013,59(6):1882 - 1893.
[22] 高晉生,魯軍,王杰. 煤化工過程中的污染與控制[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149 - 162.
[23] Li Weidong,Li Weifeng,Liu Haifeng. Influence of Sewage Sludge on the Slurryability of Coal-Water Slurry[J]. Fuel,2009,88(11):2241 - 2246.
(編輯 李明輝)
?技術動態?
齊魯石化成功應用國產新型聚丙烯成核劑
齊魯石化塑料廠聚丙烯(PP)QP81N生產首次應用了國產新型成核劑,共生產200余t產品。測試結果表明,其綜合性能優于采用進口成核劑生產的產品。聚丙烯QP81N具有良好的熔體流動性和較高的沖擊韌性,直接應用時可注塑生產大型薄壁制品,改性應用時可以少添加價格昂貴的彈性體,降低改性成本,適用于汽車改性專用料等高附加值領域。
齊魯石化聚乙烯DMD1158粒料實現批量化生產
齊魯石化塑料廠新建250 kt/a高密度聚乙烯裝置,實現了聚乙烯大中空容器專用料DMD1158粒料產品的批量化生產,此次共生產DMD1158產品4 200 t。DMD1158產品因熔體流動指數低、硬度高、流動性差等特點,造粒難度大,只能生產粉料產品。新裝置投用后,該廠解決了DMD1158產品的造粒難題。目前,DMD1158粒料產品是該廠高密度聚乙烯產品中效益較好的產品。
盤錦和運鹵化丁基膠項目投產
盤錦和運集團30 kt/a鹵化丁基膠項目以石油液化氣為原料,平穩運行25 d,其黏度、不飽和度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集團鹵化丁基膠項目一次開車產出合格產品。該裝置以石油液化氣為原料,用萃取分離技術將其中的正丁烯、正丁烷和異丁烷完全分離。再利用烯烴異構、烷烴異構、異丁烷脫氫技術將其全部轉化為異丁烯,一部分用于生產甲基叔丁基醚,另一部分用異丁烯精制技術制得高純異丁烯,應用丁基/鹵化丁基膠技術生產丁基膠和鹵化丁基膠。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al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Zhao Jinbo,Wang Yuqing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Beijing 100728,China)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ypical coal gasification technologies,namely fixed bed gasification,fluidized bed gasification,entrained-flow bed gasification and catalytic coal gasification 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The focal issues in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including efficient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rational recovery modes,coal adaptability,largescale,reliability of installations,sewerage treatment,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 policies,were analyzed also.
coal gasification;entrained-flow bed;catalytic coal gasification
1000 - 8144(2014)02 - 0125 - 07
TQ 54
A
2013 - 08 - 13;[修改稿日期] 2013 - 10 - 28。
趙錦波(1976—),男,吉林省松原市人,碩士,高級工程師,電話 010 - 59968797,電郵 zhaojinbo@sinop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