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龍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是在抗戰的大背景下在陜甘寧邊區開展起來的,為邊區建設和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發揚為工農兵服務和為抗戰服務的高尚品格,成功開辟了一條嶄新的文化建設之路。作為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具有鮮明的特點。
陜甘寧抗戰文化運動是在抗日戰爭的政治大背景下興起并發展的,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無不突出了抗戰這一主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對邊區文化運動的領導權,建立了抗日文化統一戰線,黨中央多次頒布有關文化運動文件,建立了多項文化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重視和指導下,陜甘寧邊區的文化人士積極參與文化活動,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成果顯著。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1]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量文化作品以農村土地斗爭和各種反封建斗爭為主題,主要反映了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從屬于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民族矛盾雖然在當時是主要矛盾,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忽視或置之不理,在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中也反映出了無產階級的抗爭。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政治意味深厚,來源于抗日救亡這一政治主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指導下,開展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反映出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政治特性。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使抗日成為當時的時代主題,“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所謂抗戰文化運動,反映的就是當時的抗戰實際,它滿足了抗戰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陜甘寧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就是反映這一時代主題并為之服務的。
文化是一定時期內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它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而變化。抗日戰爭是當時中國現實生活的主要內容,一切事務都應以抗戰為中心。中國共產黨把握住了民族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緊跟時代潮流,取得了全國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黨發展了文藝理論,頒布了新的文化政策,強調重視文化人和文化團體的作用,發揮他們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用,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文化統一戰線,在陜甘寧邊區掀起了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運動。還在部隊中推行軍隊文藝政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鼓舞廣大指戰員的戰斗士氣和抗日斗志,提升他們的政治覺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前,邊區的文化運動出現脫離群眾的現象,黨適時的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指明了文藝為抗戰服務、工農兵服務的方向,促進了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繁榮。
當時的陜甘寧邊區,無不在時時處處激蕩著時代的主題,鏗鏘有力的回響著文化救國的聲聲吶喊。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工農兵群眾,積極前往前線,寫出了許多反映戰斗生活的文藝作品。文藝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3],就是要高亢、明朗、激情,就是要鼓舞廣大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作堅強而持久的斗爭。在抗戰后期,面對民主建國呼聲的日益高漲,中國共產黨隨時代而動,毛澤東強調:“把抗戰文化升華為抗日民主文化,進而發展為新民主主義文化。”[4]從而實現了文化重心的轉移。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緊扣時代主題,制定適宜的文化政策并開展相應的文化運動,牢牢把握文化戰線的主動權,促進社會不斷前進發展。
廣大文化工作者在戰斗生活和不斷的創作中培養了堅定的使命感和時代精神,運用好了手中的文化武器,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最終取得了圓滿的勝利。
陜甘寧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是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的文藝。“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5]人民群眾是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主要來源,是文化運動的主人,他們不僅享受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帶來的有益成果,還積極參與了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具有顯著的人民性。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具有廣泛性,體現在抗戰文化運動所反映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描寫和歌頌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戰活動和取得的成績,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廣泛性還體現在文化工作者與廣大群眾相結合,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把群眾文藝作為其重要內容并不斷發展壯大。廣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戰斗前線,切實感受一線生活,產生了情感的共鳴。邊區的文化運動走入基層、走向群眾,戲劇下鄉、街頭畫展等文化形式拉近了廣大群眾與抗戰文化運動的距離,廣大文化工作者與人民群眾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化運動滿足了廣大群眾廣泛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泛性最終體現在廣大群眾親身參與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成為抗戰文化運動的骨干分子。各種文藝小組、民間秧歌隊、業余劇社、業余合唱團等民間文藝組織相繼成立,并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展現出了廣泛的群眾性,閃耀著人民性的光輝。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具有深刻的革命性,主要體現在意識形態、服務對象和內容三個方面。在意識形態領域,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抗戰文化的指導地位,指明了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為抗戰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在服務對象方面,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為廣大工農兵服務,是先進的、革命的具有新民主主義色彩的文化運動。旨在促進人民當家作主,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容方面,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的文化,是堅持進步、反對落后的文化。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反映的是革命思想和科學意識,弘揚的是愛國主義,具有革命性的特點。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既堅持了廣泛性又堅持了革命性,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現出了顯著的人民性。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不僅注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建設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注重民主的文化人政策,建立抗戰文化統一戰線,并不斷吸收借鑒民族傳統文化、進步文藝思想和西方先進文化,具有民主的兼容性。
中國共產黨熱忱表示,“我們虔誠歡迎一切科學藝術人才來邊區,虔誠地愿意領受他們的教益。”[6]在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方面給予了廣大知識分子充足的自由,允許他們創作宣傳合理有用的文化作品,給予了他們適當的形式自由和內容自由,充分發揮他們參與抗戰文化運動的積極性,充分顯示了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民主性。
在邊區抗日文化統一戰線方面,邊區在教育上實行“民辦公助”和“民教民”的辦法,團結了本地的知識分子,團結改造舊藝人、舊秧歌和舊戲班,對其實行新文化的改造。邊區抗日文化統一戰線的建立,促進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發展。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的文化采取辯證的方法。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立足于陜甘寧邊區的風土人情和輿情,并將其與抗戰的主題有機結合。邊區抗戰文化運動還繼承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衣缽,強調發展新文化運動,繼承發展了民主和科學精神。在對待外國先進文化思想方面,認真學習蘇聯的優秀作品,并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文化作品中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對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促進了具有邊區特色的抗戰文化運動的最終形成。
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參與主體廣泛,圍繞著為抗戰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展開,制定了一系列的抗戰文化政策,開展了一系列的抗戰文化運動,具有系統的整體性。
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參與群體囊括了邊區幾乎所有民眾,組成了一個從事抗戰文化運動的整體。各方主體組成了一個從事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的有序的系統合力。
文化政策方面,中央對邊區的文化運動實行直接領導,積極制定和頒發了相關文化政策并逐步完善,較為系統、全面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著陜甘寧邊區的各項抗戰文化運動。邊區的抗戰文化運動圍繞著為抗戰服務、為工農兵服務這一中心議題展開,形成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一文化整體。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歸根結底是文化建設,而文化建設是不可能獨立于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之外的。
[1][2][3][5]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865,1011,1012.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9.
[6]胡喬木.歡迎科學藝術人才[N].解放日報,194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