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秋明
(江西農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2)
近年來,應用城市生態學的研究興起,城市建設與生態工程相結合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如道路生態學、工業生態學、城市生態工程學等應用城市生態學得到長足的發展,城市生態工業園、城市生態住區、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自然保護等實踐活動也非常活躍。公共設施生態(ecolog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公共設施生態化是城市生態化的重要方面,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生態設計是20世紀以來人們對于現代生產技術發展所引起的對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面對地球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人類意識到應當探索設計一條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設計應當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態的基礎上,于是設計與生態學相互作用產生了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生態設計有時也稱綠色設計、生命周期設計或環境設計。產品的生態設計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關于產品設計的一個新概念,是指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維護性、可重復利用性等),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要求的同時,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使用壽命、質量等要求。“3R”原則,即減量(Reduce)、重復(Reuse)和回收(Recycle),是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設計產品要減少環境污染、減小能源消耗,產品和零部件能夠回收、再生、循環使用或者重新利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設施設計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元素,公共設施面臨著“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
公共設施一詞產生于英國,英語為Street Furniture,直譯為“街道的家具”,我們所討論的公共設施以戶外城市公共設施為主。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景觀的構成者和創造者,城市公共設施的品質直接關系到城市環境的整體質量。首先,公共設施從原料選擇、結構及功能設計到后來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直至廢棄處置在內的整個壽命中的各個階段都在以某種方式影響著環境;其次,公共設施通過服務于人,也使得城市空間因此變得更加親切,更加適宜人的活動,促進城市與人和諧相處,利于城市環境的保護;再次,生態化的公共設施以其自身的功能性、藝術性和對生態觀念的正確引導可以提高人的環境意識,陶冶人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操,加強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
公共設施的生態化設計是指用生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規劃公共設施的整個生命周期,使“人-公共設施-環境”三者之間相互和諧。比如城市廣場中的一件木質公共座椅,可能是以東北長白山的紅松為材,用汽車長途運到廣東某地加工成品后,又運至這個城市,安排在某個廣場中的,在破舊后被淘汰,進入處理場。公共座椅的這整個生命周期中都蘊含著物質、水、能源和土地的消耗,它的原材料、連接件等等各局部以及在發揮功能的過程中都可能都對環境產生或利或弊的影響,所有消耗和對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都應該作為生態設計過程中的考慮因素:座椅原材料是否采用了可再生的材料?連接方式是否盡量避免了化學性粘和劑?結構設計是否方便拆卸和運輸?淘汰后是否能夠回收再利用?布局上是否能夠保證公共座椅充分發揮其功能?公共設施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要用生態設計的原則作指導。公共設施這種生態化的設計既考慮滿足人的需求,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和諧發展為目標。這就要求設計者用系統化、整體化的觀點辨證地把握人與自然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運用科學與藝術的手段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設計符合人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作”。
公共設施的生態化設計需要從“人—公共設施—環境”協調發展的整體上進行把握,建立起三者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建立這種和諧關系,需要從兩個層次上努力:首先,分析公共設施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把生態設計原則融入公共設施設計的全過程和公共設施的每一個要素中,包括公共設施的材料的選擇、功能的實現、外觀與周圍的環境的融合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布局、組織等方面。其次,公共設施作為空間環境的創造者,還要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將生態思想進一步延伸到人的精神領域,通過生態化的公共設施設計提高公眾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當然,我們不能為了保護自然而隔離人與自然,也就是說生態化的公共設施要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心理需要,從情感上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以上兩個層次出發,依照生態設計減量、重復和回收的三個基本原則,通過對公共設施各構成要素的分析,筆者把生態化公共設施設計的主要內容總結為以下6個方面:
生態公共設施包括生態斑塊、廊道及踏腳地等3種組分(Weber et al.,2008;Mell 2009;Lockhart2009)。強調了不同類型生態用地之間的有效連接和生態用地作為一個網絡體系的特征(圖1)。生態公共設施包含多種生態用地,如公園、自然林地、人工綠地、河流濕地、海岸濕地等,這些生態用地之間的有效連接可以使生態公共設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發揮整體功能,更好地維持其間的自然生態過程。

圖1 生態公共設施的構成示意圖
所謂生態斑塊即為面積大,連續性好,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生態用地,如自然林地、濕地、城市公園及大型綠地等。這些區域或為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為居民集體性的休閑娛樂場所。在進行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區域一般需要首要保護,并永久保留。Weber等(2006,2008)在對馬里蘭州進行的生態基礎設施分析中,將下列生態用地歸為生態斑塊:
1.敏感物種棲息區域。
2.大中型林地(連續分布,面積可達100 hm2,并且在其周邊具有100 m過渡帶的林地)。
3.面積可達100 hm2,并且未遭受破壞的濕地。
4.河流及其沿岸的濕地和林地(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本地魚類、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集中分布的代表性棲息地,或溯河性魚類的重要產卵地)。
5.已有保護區。
廊道一般是線狀(或帶狀)分布的,并且有別于兩側景觀類型。隨著人類世界越來越“聯通”,自然環境卻日益破碎和不連續。正是由于建設用地盲目擴張所導致的自然生態用地退縮及其不連續,使得某些動物因孤立而覓食和尋偶困難,某些植物因孤立而不能有效傳粉,從而導致物種滅絕和物種多樣性下降(Weberet al.,2006;Yuet al.,2006;李正玲等,2009)。因此,生態基礎設施不僅包含公園及保護區等大型生態斑塊,鏈接這些生態斑塊的廊道同樣是其重要組分。
踏腳地可以看作是在生態斑塊或廊道無法連通的情況下,為動物遷移或人類休憩而設立的生態節點,是對生態斑塊和廊道的補充。
功能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公共設施的功能決定了其存在的根本屬性。公共設施直接服務于人和所處的環境,功能設計過程中要從生態的角度出發,保證公共設施充分發揮作用,滿足人日常生活的需要。首先,功能設計合理的公共設施更有利于環境保護,因為功能合理的公共設施可以正確引導使用者的行為,比如分類垃圾桶就能夠引導使用者對垃圾進行分類整理,增強環境意識,也方便了管理者的工作;其次,將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共設施合理的組合在一起,方便使用者的使用也便于公共設施功能的充分發揮,比如將路燈和公用電話組合在一起,方便使用者在夜間撥打電話。
外觀是產品材料、結構和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使用者直接接觸到的部分,公共設施的生態設計離不開外觀的生態設計。首先,結合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設計,與環境協調,服從和服務于城市的整體,才能有效地引起社會大眾對環境設施的關心與參與;其次,作為實用性非常強的公共設施,外觀造型要盡量簡潔,另外如果不是絕對需要盡量減少表面處理,如化學涂料,這利于公共設施的組裝、拆卸、運輸和維護,同時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再次,經常使用的重要服務設施可以通過別致的造型、燈光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提醒人們的注意,方便尋找。
對于需要能源的公共設施,還要注意使所使用的能源遵循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首先,盡量選擇能夠再生、可持續性的能源,例如使用太陽能作為能源的路燈既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能夠免去鋪設大量線路的麻煩;其次,盡量使設施節約能源,例如使電子查詢設備、自動提款機具有待機功能。
首先,在外觀形態上,采用有機、自然而簡潔的造型,賦予公共設施生態的、自然的形式美感,將自然元素通過公共設施顯露出來,這樣人們在使用公共設施的時候會更有親切感,有利于公眾接受公共設施,引導公眾使用公共設施。而且城市里這種有機形態的公共設施設計能引導公眾的審美思想,引導公眾崇尚自然;
其次,生態化的公共設施設計不僅體現在其形式和功能上,還體現在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溝通上。除了設計外觀還要設計人與自然交流的體驗,設計人與自然溝通的方式,人與自然通過相互溝通才能達到和諧,生態設計不會為了保護環境而割斷人與自然的聯系。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環境的構成者和創造者,在環境得到保護的基礎上,營造人與自然交流、溝通的氛圍是公共設施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我們可以嘗試把綠色的植物引入到城市公共設施中來,例如路燈與花草的結合,樹與公共座椅的結合等等;另一方面,在具有自然特色的環境中設置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與自然親近的機會,例如在綠地中設置適當的座椅、電話亭,在噴泉、水池附近設置一些方便人們接觸水、欣賞水的座椅、橋梁等公共設施。以生態化的公共設施為媒介,讓人們可以更多的感知自然,構建起與自然的情感聯系,使保護環境成為自覺的行為。
公共設施生態化的研究是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公共設施生態化的提出是與近年來國內外的應用城市生態學、城市建設和生態工程相結合的趨勢相一致的。“公共設施生態化”是將生態學原理與公共設施系統結合后所產生的概念,它強調從生態學的角度認識公共設施的作用以及其對人居環境的影響,強調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管理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它既強調新建的公共設施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又強調原有公共設施向生態化方向轉型。公共設施生態化是人類處理公共設施系統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并試圖協調兩者關系的重要舉措,對于科學發展觀在人居環境規劃建設實踐中的落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1]宗躍光,等.道路生態學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3,(11).
[2]馬 光,等.城市生態工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周 維.基于生態化設計的小區公共設施規劃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0,(7):31-33.
[4]楊曉軍,蔡曉霞.空間·設施·要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4.
[5]趙振斌,包浩生.國外城市自然保護與生態重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