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甜甜 袁玲紅
(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廉政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其豐富的廉政文化底蘊和燦爛成果。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千百年來影響、激勵了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古代儒家主要經典之一的《周禮》中提出對官員的考核要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即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古代儒學、經學、理學思想中都蘊含了廉政思想的豐富內容,但要探索中國廉政思想的源頭,就必須研究先秦儒學的廉政思想。
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解釋:“廉,庂也。從廣兼聲。力兼切。”其本意為側邊、棱角,進而引申為品性方正剛直。而到了先秦諸子的文獻中就多用“廉”來表示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就有了清廉、廉潔、廉恥之意。西周周公旦的《周禮·小宰注》中提到廉者即清不濫濁;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提到不受為廉;歐陽修的《廉恥論》中提到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節”;明朝郭允禮的《官箴》較為全面的闡釋了“公廉”的含義,“公生明,廉生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引伸廉為清廉、廉儉、不貪利,對“廉”的理解已經上升到了道德高度,即“廉”可以引申為清廉、廉明、廉潔、廉政等詞語。
“廉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廉政即廉潔從政。具體來講廉政就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和行政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能夠做到明辨是非、舍利取義、自省不貪等。回顧我國歷朝歷代,我們不難發現各個學派都以不同方式強調廉政思想、關注廉政建設,如儒家倡導為政以德、唯才是舉的廉政思想;道家強調“無為而治”的廉政思想;墨家強調以“節用”為命題的廉政思想;法家強調以法治作為實現廉政的根本途徑等。
原始社會,五帝作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已經有了朦朧的廉政意識。黃帝開始設官分職,締造了中國最初的政治文明。晉代王嘉的《拾遺記》記載軒轅任用“九行之士”來治理、統一國家。這里的“九行之士”即擁有包括信、忠、恭、義等“九德”的人,這其中包括了愛民、勤政、廉潔等廉政思想,并以此播下了中國廉政思想的種子。西周時期,周公總結了當時的統治經驗,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思想,這些理論在《尚書》中均有所體現。《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是廉政思想產生的標志。
先秦儒學言廉言政皆植根于“內圣外王”的理念。具體來講,先秦儒學把廉政作為治吏的總綱,把廉政理念化為追求“內圣”即德才兼備以達到廉,外王即圣君賢相治理國家以實現政。因此先秦儒學是以“內圣外王”的理念作為廉政思想核心,并以多種理論加以闡述的。
一直以來,廉政特指對于統治者的要求,放置到儒家廉政思想中即廉政的管理實現者是內圣,達到內圣才具備外王的資格,換言之內圣是政治合法性的依據。眾所周知,“內圣外王”這一理念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在早期儒家那里,雖然沒有明確用到“內圣外王”這個詞,但是對于這種廉政理念的表達多有闡發:孔子講“修己安人”,孟子說“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也有“圣王合一”之說。先秦儒家提倡的治國方式是賢能政治,這就是“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即政府官員的任職條件是基于他們的才能和賢德。所謂“內圣”,是君子朝著圣賢方向的內在修養。在儒家眼中,內圣不僅有關完善自身,也有關完善社會。所謂“外王”,是君子致力于“古圣王經世之道”,建立外在的事功。外王的立足點在政,內圣所培養出的仁義道德,需通過匡世濟民的實際統治管理加以顯現。
“內圣外王”的廉政之道內涵很豐富,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修廉正心。統治者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道德教化,另一方面需要自身的修養與鍛煉。倡導統治者自覺培養勤儉忠孝、立身以正等品質,以更好教導、影響民眾。二是愛民厚生。統治者是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授權于統治者。因此要關心民眾疾苦,人民所欲求的,應努力為他們聚集;人民所憎惡的,決不能強加在他們頭上。三是舉賢納士。貫徹廉潔政治關鍵在于執政者的素質。對于那些行為謙恭、敬上奉君、惠民養民的廉潔義士,應根據各自的才能量才任職,使得官員之間相互配合以實現良好治理。四是以仁建制。儒家將“仁”客觀化為一種治理天下國家的普遍原則,其中有許多具體條目稱之為“法”,即法理、法則。這些客觀法則與統治者善良意志相結合,服務于理想政治。
“內圣外王”不僅強調內修成人,成圣人、君子,而且強調要外行成事,養育百姓,同時推行禮治思想,規范秩序。因此要想真正對先秦儒家哲學中的廉政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必須理清內圣、外王以及禮治三者之間的關系。
1.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和前提
先秦儒學十分關注個體的心性和生命的成長,因此對于自我修身問題有很多論述,這種論述最先是從孔子開始的。孔子提出以“仁”作為社會的道德核心,孟子認為要成為君子需存心養性和自身反省,同時荀子重視治己,強調“端然正己”。先秦儒家一直強調修身,那修身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孔子對此有明確的回答《論語·憲問》記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這一觀點被他的繼承者們加以發揮,建立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討論德位關系、道勢關系的真正意圖是強調道德的合理性,即內圣修身是外王治國的基礎。先秦儒家把王者的事業都奠定在虔誠的道德基礎上,所以一統的力量全都系在信奉王道仁道的人身上,由此形成了“為政在人”,以先修身后治世的廉政思想。
2.外王加快向內圣的轉化
在先秦儒學看來,修身養心就是為了做一個“圣賢”“明君”,而這關鍵通過治世來體現。孔子在治世方面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的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之后的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強調重視民生。先秦儒家一直強調良善政治,那么,實現良善政治的關鍵到底是什么?孟子對此有明確的回答《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即君主正心之后才能推心于天下。換句話說,君主追求天下太平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強自身修養,即實現良善政治的關鍵是圣王明君賢臣,因此要化政治為道德,化外王為內圣。先秦儒家已經意識到了在成為圣賢君主的過程中對于個人修身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為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圣狀態,提供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思維路徑。
3.禮治是實現內圣和外王的保障
禮治思想經過先秦儒學的反復強調和提倡,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整個古代中國社會的思想和行動。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強調依靠人的自我約束來遵循等級秩序。荀子融入法家思想提出了禮義生而制法度。先秦儒家一直強調禮的重要性,那么,禮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荀子對此有明確的回答《荀子·修身》記載“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能,國家無禮則不寧”。具體而言,禮作為社會道德原則總體框架首先表現在“為國以禮”,國家必須制定嚴格的禮法標準,合理利用禮以保障國家的穩定發展。其次禮的作用還體現在個人修養即內圣方面,禮是敦厚民性、節制情感之本。總之禮作為個人加強自身修養和王者實現政治統治的有效制約和保障,根源于人性和社會現實,同時也必須滿足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
“內圣外王”的廉政思想在整個儒家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體現了儒家的實踐品格和民本精神。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顯學,先秦儒學以其以德養廉、以法促廉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先秦儒學強調在內圣的基礎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和社會理想。儒家哲學對“己”的最大期盼就是每一個自己追求無限的仁,以成為“君子”。而君子要求人的身心、內外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要成為挺立道德的自我,自然要遵守一系列道德觀念。首先,學以致用。孔子十分重視學習,認為基于學習之上的感悟是一種智者的歡愉。孔子提倡的“溫故而知新”,同時堅持在認知的過程中要把學與思、學與行結合起來。其次,知恥保廉。《論語·子路》記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強調做人必須知道禮義廉恥。孔子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對事物的明確判斷,即或對或錯。這就從一定意義上將個人行為固定在一定框架內,即達到知恥保廉的效果。再次,重義輕利。孟子提倡如果不顧道義只追求利益那么不得到全部是不會滿足的。可見先秦儒家把義作為道德層面來理解,對于利的獲得必需以義來衡量,符合義的范圍可以獲得利益但如果利益與道義相沖突必需棄利保義。
由于儒學始終著力“家—國—天下”這個群體的秩序穩定,因而治國思想也是先秦儒家廉政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哲學將實施以民為本的仁政作為治國的最終目標,認為君主要加強修身養性,對待人民仁愛寬厚,要制民之產、富民恤民。首先,以民為本。先秦儒家強調廉政的基礎是處理好國君與人民的關系,得民心而天下歸。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則把君民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形成了一套內容比較豐富的民心論。其次,舉賢納能。荀子提出選拔官吏的依據應該是“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要求賢臣要敢于批評君主過錯反復規諫。再次,教化以樂。孔子認為音樂有助于政治教化,選擇“盡善”思想性的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宣傳手段。荀子認為音樂可以發揮“和齊”的王者政治教化功能與“和睦”的移風易俗社會功能。先秦儒家學者認為無論是大眾還是賢臣追求音樂都可以樂得善道,同時人民對于統治的不滿也可以通過音樂加以傳達,達到民眾監督的效果。
先秦儒學推崇禮,是因為禮從本質上體現了對人這個目的本身的珍重,也就是說禮注重人的內在精神,同時具有規范性,符合“天下有道”的原則。具體來說,儒學對于禮的理解包含多個方面內容:首先,以禮正身。先秦儒家認為廉政建設的重要手段是守禮,每個人的行為都要按照禮的要求,以禮作為道德準則。就修養言,要按照敦厚民性、節制情感等禮秩用以安身立命;就正名而言,要按照綱常名教、等級秩序,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其次,以禮求賢。孔子說君主任用臣子要符合禮的要求,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儒家哲學強調對于有德行才能的賢臣,君主必須要以禮相待,委以重任,給以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同時要以賢者為師為友建立融洽的君臣關系,吸引和結交更多的仁人志士以共同進退、共同擔負起天下一家的重任。再次,以禮建制。儒家認為禮必須通過外在的禮儀、制度來表現出來,因此要把禮與法相結合。儒家哲學提倡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以有效地禁止犯罪,維護社會穩定。
先秦儒學中提倡的“仁者愛人”、“民貴君輕”、“天下為公”等是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內核,對于現代社會的廉政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1.以賢選官,推進廉政官員選拔
廉政建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要貫徹好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先秦儒家廉政思想中就包含有舉賢任能的傳統,孔子說“舉直民服”、孟子說“尊賢使能”,都表達了對于人才的重視。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官德建設的呼吁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的干部選拔和考核機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首先,干部選拔機制趨于成熟。在這個過程中“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理念已經形成,同時從政策制定和操作規程上更加的公開透明,人民群眾的參與度也有所提高。其次,官員考核更具參考價值。考核干部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出發,科學考核、量績晉升,使一批優秀人才得到提拔。對于那些考核結果一般的官員,不能做當年提拔,要做日后查看處理,那些考核不合格的堅決免去職務,以保證各級領導班子更加純潔、清廉。
2.以德導官,加強廉政文化教育
先秦儒家廉政思想中對于修身理念有明確的闡述,如仁、儉、慎等表達了君子對于自我道德的無限期盼。人們常說“正人必先正己,律己才能律人”,因此作為官員必須先德、識、才、學等兼備,才能承擔起廉潔的責任。首先,官員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各級官員可以通過書籍、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學習明辨榮辱、勤儉節約等廉潔品質,強化道德勸導力的作用,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梳理作為官員的正確義務、榮譽和正義等觀念。其次,政府必須加強廉政宣傳。政府借助多種媒體多種手段宣傳廉政思想,有利于提高官員的廉政意識,同時對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積極作用。不僅如此,引導動員群眾進行社會道德評價和道德監督也是一種宣傳手段,作為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對官員的行為選擇有著很強的導向和控制作用。
3.以制保官,完善廉政制度建設
在廉政建設中,德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先秦儒家廉政思想中對法律制度也有涉及,荀子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加入法家思想,倡導建立廉政制度。當前我國處在構建和完善預防腐敗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完善廉政立法。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把官員的某些執政行為和道德要求置于法律的監督下,用強制性措施加以約束。同時輔助以相應的道德制裁制度,激勵優秀負責的干部,懲戒失職者,增強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其次,加大監督力度。我們黨必須擴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度,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發揮監督作用的制度和形式,認真傾聽人民的意見,虛心接受人民的批評,形成良好的黨風從而帶動政風民風。
作為古代中國占據政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先秦儒學,其形成并發展備受前世“為民父母”、“明德慎罰”等思想的影響,同時又根據時代要求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廉政理論。先秦儒學一貫強調道德與政治的絕對相關性,孔子、孟子尤其認為“道”尊于“勢”,他們都主張以道德修為來提升政治境界。因此,在尊重個人價值、重視個人修養以求“內圣”的基礎上,先秦儒學強調圣君賢相治理國家、順應民理以求“外王”,同時在“外王”的過程中加入“禮”的成分,以實現治國理想。
認真總結中國傳統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推進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設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作為學術界,應對此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先秦儒學的廉政方略展開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其有益的成分用于廉政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安小蘭.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論語·孟子[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
[3]姜林祥.儒學價值傳統與現代化[M].濟南:齊魯書社,2002.
[4]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平 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儒家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劉志勇.論中國古代廉政思想[J].黑龍江史志,2008.
[7]蔡 娟.儒家廉政思想的現代轉化與借鑒意義[J].廉政文化研究,2011,(1).
[8]唐賢秋.先秦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初探[J].唐都學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