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剛
(中共延安市委黨校,陜西 延安 716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其中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關系亦不斷變化;而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對上層建筑產生影響。一方面,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最終需要政治體制的保證,沒有政治體制上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難從根本上轉變。另一方面,上層建筑的變化還體現在人們的現代意識上,現代意識就是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市場意識、平等競爭意識等等。而這些意識的不斷增強,必然要求打破體制束縛,要求我們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有新的作為。
如果不從實質上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現有的各種社會矛盾可能會加劇,進而引發社會甚至政治危機。當前我國存在四大風險:第一是經濟風險。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房地產存在泡沫,股市低迷。第二是社會風險。社會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擴大,分配不公長期存在,階層有固化趨勢。第三是信任風險。由于政府某些部門對百姓的承諾不能及時兌現,各種社會保障有不到位之處,群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第四是政治風險。權力腐敗和濫用的現象長期存在,約束權力的制度籠子還不嚴密。而要化解這些風險,就必須追本溯源,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從源頭上說,我國的政治體制承襲于蘇聯模式,加上高度集權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自上而下軍事管制的革命傳統影響,很長時間內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等問題。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結構在本質上應是開放的,而現實運行中的權力結構卻相對封閉,政府機關對群眾開放程度不夠,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如何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在陽光下運行,如何實現國家權力和社會活力的有機統一,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完善政治體制的重要問題和關鍵環節。
改革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其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它的推進特別是實質性的推進,必然會遇到種種阻力,面對各種制約因素。
任何一項體制機制改革都存在一定風險與不確定性,就政治體制改革而言,這種風險與不確定性更為明顯。首先是牽扯面廣,涉及的部門、人員眾多,觸動誰的利益都有可能引起抵觸。其次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四平八穩為官有可能得以升遷,改革一旦出現失誤卻可能面臨貶黜的風險。其三是改革容易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稍有偏差失誤就可能被無限放大,容易受到輿論譴責。多種風險難免使人產生畏懼心理。但是,不改革面臨的風險可能更大。如前蘇聯的問題就是由于長期不改革造成矛盾累積過多,后來戈爾巴喬夫幻想一步到位的激進式改革,結果只能導致災難性后果。
有學者認為,一個社會如果體制僵化,就會產生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從現存體制中取得私利,反對和阻礙進一步改革。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些人,由于其本身的財富地位就是通過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而來,所以難以有心安理得之感;另一方面,他們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經營自己的關系網,自然身心就非常疲憊。另外,既得利益者中很多人的財富既然不是通過合法規則取得,那么未來是否能守得住財富具有不確定性,預期的不確定性自然帶來集體性的郁悶。既得利益階層對于政治體制改革抱有抵觸情緒。
“摸著石頭過河”是過去35年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條寶貴經驗。改革進程中,不同階層之間利益沖突成為不爭的事實,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博弈和妥協變局不斷。因此,今天的改革難以有面面俱到的“頂層設計”,也遠未形成一種包打天下的改革理論。各個利益團體都在尋找能使自己的訴求合理化的理論工具。改革到了爬坡階段,改革往哪里走?公正和效率、就業和利潤、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等矛盾該怎么平衡?對此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觀點。
如果改革實踐被少數人把持利用,或者只有少數的“能人”與“精英”參與其中,改革的結果只對少數人有利,廣大群眾必然會對政治參與產生冷漠情緒。這種改革付諸實施只會導致貧富分化、群體沖突加劇,容易使政府官員與廣大群眾的對立情緒加重,黨和群眾的信任關系遭到破壞,甚至于撼動我們的執政基礎。因此,政治體制改革還須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干部群眾的支持。
搞政治體制改革,核心在黨,首先要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執政地位,因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發展黨內民主,要用黨內民主、黨內監督、黨內法治帶動社會民主、社會監督、社會法治。黨的領導和長期執政,必須體現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清正廉潔、遵紀守法上。在立法過程中,要善于協調處理好多元化的社會利益訴求,爭取人民內部各種群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我們在強化執政黨領導地位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和保證人民群眾的國家主人地位。人民群眾能否在公共利益維護、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權力監督上發揮最主要的作用,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其一,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人大職能,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其二,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要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其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暢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暢通各種參政議政的渠道,讓社會各種力量凝聚成深化改革的合力,形成執政黨、政府、社會、民眾共治共管的局面。
執政黨既要善于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善于在實踐中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之在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中穩步前進。改革的頂層設計是必要的,它控制著改革的整體方向和進度;但若脫離群眾的實踐需要,任何改革都行不通;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關系急需理清。要想改革成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必須有機結合,才能廣泛調動蘊藏在千百萬人民群眾之中的巨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對權力的科學配置與對干部的有效監督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和改進對主要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這充分顯示了我黨對于權力運行制約監督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一要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二要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規范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職責權限,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的權力和職能,明確職責定位和工作任務。三要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的制度,圍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健全領導干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機制,完善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