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談到西方的民主,人們總會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雅典城邦的公民大會以及古羅馬作為代表民意的機構人民大會由公民組成,公民對于城邦(國家)的事務有著平等的表決權。但是古希臘和羅馬的民主并不是絕對平等、開放的民主,公民的身份是一種特殊的權力,只有純屬本邦血統的成年男子才能成為公民,而占人口多數的奴隸、外邦人、婦女不是公民,工匠、商人也不在公民之列,兒童和老人都是非全稱公民(指不享有城邦治權的人)。
及至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前,歐洲的各國的政治參與者主要是國王、貴族和教會勢力。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積累起大量資本,為了保護其私有財產權,新興資產階級開始爭取政治權利。政權被王室貴族壟斷的狀況開始打破,資產階級的民主制逐漸建立起來。當然,民主制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廣大的勞工逐漸意識到應為自己的權利去斗爭,社會上的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也開始進行民權運動。政治的開放經歷了從有財產權的成年男子,到無產階級的勞工,再到婦女和少數民族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
西方政治學家在研究民主制度的穩定性時都會關注政治系統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有效性是指政治系統達成政府治理的基本功能的行動的能力。合法性主要涉及公民對于現行政治制度的產生和運作是否符合公認的程序和價值的判斷而對其產生的信仰的能力。合法性是政治系統存在的基石。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對于現行政治制度的價值判斷存有巨大分歧時,合法性危機就會產生。合法性危機一般出現在舊社會結構向新社會結構的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原有的保守機構會面臨新的社會階層的沖擊,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主要團體在提出政治要求時不能被有效的納入政治系統。政治對立最終導致社會動蕩,引發政治合法性危機。此時,為了維護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彌合沖突和分裂造成的政治危機,原有的政治系統就必須進行開放。
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體現著鮮明時代特色、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的“改革開放”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但是對于“開放”這一概念的具體論述則是鄧小平在1979年5月首次明確提出的。他說:“所謂開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來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可以確切地說,這個調整方針是為了更加穩妥和更快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更好地執行我國四個現代化的方針和政策。”
“對外開放”政策是1979年11月鄧小平在《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文中強調了我國要建設四個現代化除了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資源和基礎,也離不開國際合作,要充分利用國際上的資金、先進經驗的和成果。1984年10月鄧小平在與外賓的談話中提出“對外開放政策將長期不變”。隨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正式把“對外開放”確定為中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并一直被貫徹下來。
從1979年建立經濟特區至今,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首先,對外開放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體制,為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范本和借鑒。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加大。其次,對外開放為我國的產業升級、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提供了契機。對外開放使我國融入了世界生產貿易體系,帶動了我國的產業升級。在資源全球配置的開放的世界經濟環境下,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為我國帶來巨大的改革紅利。最后,對外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化,出口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通過對我國政策語境下的“開放”概念的形成、政策的發展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我國政策語境下“開放”的指向是對外的,也即我們通稱的“對外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提出對外開放,就是要打破過去落后封閉的狀況,放寬眼界,加深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充分吸取西方有益的東西來發展社會主義。
2.我國政策語境下“開放”的領域主要是經濟領域。在對外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對外開放政策主要依托開放區域,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進而加快我國的工業現代化和產業升級。
3.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最初的“試驗田”到如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從方針政策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我國通過穩扎穩打的漸進路徑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和經濟體制的逐步轉型,做到了開放、發展與穩定的統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外開放政策給我國的發展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成功,以至于一提到“開放”一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開放國門,擴大對外經貿和交往。
但是開放的含義遠遠不止于此。首先,從開放的指向來看,開放不僅包括對外,還應該包括對內部的。過去我們總是強調對外部的開放而忽略對內開放。通過降低關稅,對外開放使我們融入世界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高我國的市場化水平。但是國內各省市之間的地方保護、惡性競爭卻阻礙了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囿于身份制度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局限,資源配置無法達到最優狀態。產能過剩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還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破除地方貿易保護壁壘迫在眉睫。
其次,從開放的領域來看,過去我們主要強調的是經濟領域的開放而忽視了其他領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經濟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正是因為順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逐步革除了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開放了國家高度管控的經濟領域。但是經濟領域的開放必然帶來其他領域的變革要求。尤其是在今天,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塑造了一個主張多種、利益多元、文化多樣的復雜社會格局,對執政黨和政府的管理挑戰是空前的。面對復雜的矛盾沖突,管理者的思路應該具有開放性。
開放,不論是對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還是對本國的人民大眾,不論是作為一項發展經濟的國家政策還是作為一種政治體系特性,其具有的可觀察的外觀屬性包括交流、溝通和對話。從本質上看,開放則應該是一種對不同聲音的接納、不同利益的協調、不同觀念的整合以及不同價值的尊重。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開放不應是一放了之,更不是放任自流。社會的分化需要的是在一個凝聚大多數共識的基礎上的妥協和整合,開放的過程既可以是一個由沖突引發的不同政治力量的較量過程,也可以是一個在權力掌握者掌控下的自覺有序的過程。只有通過積極的開放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建成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常 建.改革開放30年之對外開放:成就經驗及面臨的問題[J].學習與實踐,2008,(11).
[3]唐任伍,馬 驥.中國對外開放30年回顧及爭論解析[J].改革,2008,(10).
[4][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鄭永年.改革及其敵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