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蘭
(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村民自治作為一個新的實踐,涉及到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越來越受國內外的高度重視。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參與順應了當前農村民主建設的要求和趨勢,同時也是我國村民自治理論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之一。擴大農村村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對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基層村民政治參與建設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國農村村民政治參與的現狀表現為三個并存。
一是“熱”與“冷”并存。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在一些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深入的農村呈現出“熱”的現象,村民通過多樣化的渠道參與本村的政治活動,充分表達個人意愿,村民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了我國農村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推動了農村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發展。[1]但在一些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村民的政治參與表現出的是“冷”的現象,由于文化水平低,民主意識薄弱,這些地方大部分村民對農村事務缺乏管理的熱情,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參與權利。這種現象影響到了政府的決策,有可能導致政府決策出現錯誤。
二是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并存。隨著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不斷深入,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逐步增強,村民政治參與開始形成制度化,逐漸成為了農村政治參與的一種依法、有序的方式。這種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的形成對村民政治參與的法治化水平提高有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有些地方出現了群體性突發事件,這些情況表明政府某些部門和群眾的溝通交流確實存在問題,同時也說明我國村民政治參與的非制度化依然存在。這種非制度化的事件嚴重地影響了村民的政治活動,破壞了農村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
三是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大部分村民的政治參與具有積極的政治取向,他們積極關注國家的政治事務和社會事務,希望通過合法的政治參與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這種積極的政治取向推進了我國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但是從村民政治參與的動機角度看,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村民的政治參與動機是具有利益性取向的,他們參與政治的主要目的是想要通過政治參與方式來獲取更多額外的個人利益,這種利益性取向的影響導致農村許多地方出現了“富者為官”的現象。[2]
村民政治參與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所造成的。實行村民自治,提高村民的政治參與程度,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相對好的農村,村民自治制度比較完善,村民的自治參與程度明顯較高。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農民們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生計問題,村民對政治參與表現冷漠。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村民自治活動就難以正常運轉,村民的政治參與也不可能正常開展。薄弱的經濟基礎挫傷了村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是村民政治參與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實行,不但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而且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目前我國農村自治制度建設尚不全面,現存法律對村民自治政治參與的相關制度還在完善中,出現問題時沒有很明確的解決措施。目前我國農村的民主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第三是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薄弱。我國歷史上長期缺乏民主傳統,致使廣大村民缺乏民主的意識,民主素質較低。村民參與農村的政治生活,是法律賦予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我國村民自治的本質體現,但是由于村民的自主意識和權利意識薄弱然,很多村民對于政治參與的意識十分冷漠。在經濟發展落后的邊遠農村,教育發展滯后,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覺悟不高,也抑制了村民的政治參與自主意識。
第四是村民政治參與能力不足。村民政治理論素質能力不高,導致村民對政治環境和公共政策缺乏充分具體的了解,對政治參與的理論認識不深,無法實現有效的政治參與。另外,村民政治參與監督力度不夠,村民監督不到位,滋養了村干部決策不民主、辦事不公開的不良風氣。
村民自治作為農村的一種政治制度,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要使得農村的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就必須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進而推動農村村民自治的順利發展。
1.切實把農村經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調整農村的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良好快速發展,為村民的政治活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2.切實保護村民的經濟利益,讓村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充分調動村民政治參與的熱情。
“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缺失相結合,成為中國基層民主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3]由于村民缺乏科學有效的制度化渠道參與政治,導致村民政治參與缺乏強有力的權威性和穩定性。針對我國村民法律意識普遍薄弱、自治制度普遍缺乏、法律約束普遍低下的實情,必須拓展村民政治參與的制度供給,為村民有序化的政治參與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村民自治運行的法律法規,讓村民自治做到有法可依。要加強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對《村組法》進行內容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使得村民在參與政治有法可依。
2.提高干部和群眾的法治觀念。注重村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村民的自治法律意識,努力使他們具備有平等、公平、正義的現代法律意識,使有關法律法規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順利的實施。
要使村民真正自愿參與到村民自治中,必須加強村民思想文化建設,提高村民民主自治意識。要大力普及農村義務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引導村民擯棄落后陳舊的思想政治觀念,破除村民政治參與存在的文化心理障礙,不斷培養和提高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4]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培養村民政治參與行為的自主性、自覺性,使村民自覺主動地去參與政治。
村民政治參與能力直接關系到村民自治的成效。增強村民政治參與能力很有必要。
1.加強村民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村民的理論素質,培養政治素質高的新型村民。
2.發揮基層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引導與推進作用,以實現村民組織的組織依托,為村民自治運動提供強大保證。
3.加強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建立健全適合村民實行民主監督的規章制度,讓村民能自覺維護自己所應該享受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完善民主管理,通過公開透明的管理村務,讓村民的各項民主權利落到實處。
[1]徐 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郭正林.中國農村權力結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徐增陽,陳福衛.村民自治的內涵、意義與發展歷程[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05).
[4]賀雪峰.村民自治的功能及其合理性[J].社會主義研究,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