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芳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大量擴招,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供給”與“需求”矛盾較為突出。地方高校音樂類畢業生其就業狀況、面臨問題有其特殊性,幫助他們疏解就業心理壓力對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有著重大意義。
相對來說,公辦學校因為工作環境及福利待遇較好,較穩定,因此備受畢業生青睞,除了少部分畢業生進入待遇較好的貴族學校外,大多數地方高校音樂類畢業生愿意選擇進入其他學校從事教師工作。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素質教育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子女送到琴行等藝術培訓中心進行學習,以提升其綜合素質,這就為琴行等藝術培訓中心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琴行等藝術培訓中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音樂人才,固此,琴行等藝術培訓中心成為吸收音樂類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除了琴行得到較大發展外,專業的演藝劇團也得到較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音樂類畢業生進入了專業的演藝劇團工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但是,相對專業藝術類院校,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專業水平較低,就業競爭力較弱,造成就業難度增加,給畢業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很多畢業生有夢想有激情,步入社會后以自身的資本和創造力進行創業,開創人生的一番事業。目前,音樂類畢業生主要是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開辦琴行、舞蹈培訓等藝術中心,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也為其他音樂類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機會。
主要有這樣一些就業渠道:繼承家里的家族企業,從事商業活動;參加公務員考試,進入行政機關;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三支一扶”等大學生服務計劃,去艱苦邊遠地區接受鍛煉;征兵入伍,從事國防事業。很多畢業生由于不能從事自己本專業的工作,選擇其他行業就業,從事與本專業不對口的工作。
由于地方類院校培養的基本上是師范生,主要是面向學校就業。每年去地方類院校參加招聘會招聘的企業質量都不是很高。公辦學校也只是在學校進行宣講,而要招聘還需要通過教師統一招聘考試。由于地處偏遠,用人單位差旅費支出較高,各級政府也很少在地方高校中組織專場招聘會,雖然地方高校想了很多辦法來吸引高質量的企業來進行招聘,但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
體制內工作對地方高校音樂類學生來說主要是指進入公辦學校。隨著音樂類專業的招生規模擴大,音樂類專業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再加上公辦學校音樂類教師基本飽和,造成公辦學校招考教師人數遠遠少于畢業生人數。由于公辦學校工作、收入都很穩定,很多公辦學校都有大量研究生進行報考,另外社會上流行著“不進體制內不算好工作”的錯誤觀念,造成畢業學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某些地方,為了促進本地生源就業,在進行公辦教師招聘的時候嚴格限制招聘條件,要求畢業院校至少是211工程院校以上,或者必須是省屬重點本科以上高校,存在隱性限制。而且,對職稱的要求也比較高,必須具備教育系列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地方高校既不屬于“211”工程高校又不是省屬重點院校,畢業生沒有參加過工作更拿不到職稱,直接把地方高校音樂類畢業生排除在了考試門外。
音樂類的學生一般家庭經濟情況比其他學院相對好些,再加上地方類院校地處欠發達地區,就業壓力的感受度較小,因此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畢業生對就業普遍存在不重視的心態,自己不愿努力去尋找工作,單純指望父母、學校給介紹工作。由于專業性強,就業面窄,到最后,因為找不到理想工作又比較急躁,往往不論好壞匆忙就業。
有些畢業生還沉浸在能夠輕松進入大城市高工資、高福利的工作單位中的幻想,而對琴行、藝術培訓中心和私立學校不屑一顧。另外,還有好多畢業生非高工資不去、非環境好不去等原因,沒有真正考慮用人單位的發展前景,也沒有考慮自身學業、能力水平,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在選擇崗位時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解決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根本對策是畢業生自己要學會自我調適,但是心理調適的成功也需要包括畢業生、家長、政府、學校和社會在內的整個系統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1.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新型就業觀
首先,要改變“不進入體制內不算好工作”的錯誤就業觀念,積極尋找各種適合自己的工作。其次,畢業生應該對就業形勢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暫時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時選擇進入其他專業領域,先行就業。最后,利用自身的工作體驗,找準自己的興趣特長,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創業。
2.樹立就業信心,準確地自我定位
畢業生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就業,要有堅強的就業信心,能夠客觀看待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和準確的進行自我定位,扎實努力地去贏得就業機會,不被失敗所嚇倒。要認識到社會知名度高、福利待遇較好的崗位歷來是畢業生們向往的理想就業目標,但現實和理想之間往往是差距很大,只有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的就業。
3.善于自我調節,正確對待就業心理壓力
對于大學畢業生個體而言,提高其自我監控能力是解決其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要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加強自我監控,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遇到挫折時,可以選擇向朋友傾訴、找學校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參加運動休閑活動、聽音樂會等方式調節心理壓力,及時疏導不良情緒,維護心理平衡,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
1.合理擴招,根據自身條件和水平進行招生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所招收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一些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由于受到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的限制,很多教師一個帶十多個甚至二十多個學生,造成音樂類專業畢業生水平質量不高。因此,高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水平進行招生,以學生為本,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2.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促進就業水平提高
(1)加強大學生從新生到畢業的就業指導教育。高校應把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貫穿整個大學生活始終,并根據不同年級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例如,對大一新生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做好大學生活科學規劃與自我管理;對大二或者大三學生開展GYB或者SYB創業培訓,讓他們了解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政策,樹立培養創業意識;對大四學生開設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面試技巧、心理壓力調適等方面講座給畢業生以指導。在大學整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從而降低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2)加大就業宣傳力度,及時發布就業信息。高校要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斷加大就業信息宣傳力度,完善信息網絡和就業市場,通過就業網站、微信、微博公共賬號、就業宣傳欄、校刊校報、校園廣播、QQ群以及校訊通等信息發布渠道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為畢業生提供周到、及時、便利的咨詢服務,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
(3)加強高校與用人單位協同合作,完善畢業生實習基地。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對音樂類畢業生有著重大意義。因為音樂類專業特點是實踐性、應用性,讓學生到就業實習基地參加實踐,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演藝技能,幫助其提前進入職業角色,了解相關職業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用人單位和學生的了解,真正實現雙向選擇,方便用人單位找到合適的人才和畢業生順利就業。
(4)充分挖掘校友資源,擴大學生就業渠道。音樂類專業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校友所從事職業的專業性。應該充分利用好校友資源,通過校友會這個渠道,把經驗豐富的優秀校友請進校園來,為畢業生舉辦各種講座和座談,或者邀請優秀校友來學校進行招聘,加深校友感情,幫助解決就業問題。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就業心理咨詢
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并及時進行指導和教育。一方面,針對性的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邀請心理學專家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方法;另一方面,將就業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畢業生特別是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心理指導,使他們能夠以良好的狀態面對就業市場的競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1.進一步落實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優惠政策
地方政府應提高政策執行力,落實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消除就業歧視,積極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咨詢、職業供求信息服務,建立和完善困難畢業生援助制度,將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納入當地失業人員扶持政策體系,對就業困難和困難家庭畢業生給予重點幫扶,提供便利,解除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2.以就業為本,切實為畢業生就業減負
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專場招聘會主要集中在一些省會城市和大城市,很少到邊遠地區舉行。另外,公辦學校招聘考試也是在各個地方進行報名和考試,學生也是奔波于各地,耗時耗費耗力。畢業生要去參加招聘會和進行招聘考試就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費用,對于尚未擺脫家庭經濟依賴的畢業生來說負擔很重壓力很大。建議政府能夠在各個地方高校所在市設立考點,實行全省中小學公辦學校統一招聘考試和針對大學畢業生組織就業專場招聘會,切實為畢業生減負,降低畢業生就業成本,減輕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從社會層面來說,一個良性的大學生就業機制的形成除了社會要摒棄錯誤觀念之外,還需要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首先,企事業單位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對所有的應聘人員要平等對待,禁止就業歧視和人為地設置就業障礙。其次,企事業單位要加強與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院系的溝通,真實充分地提供本單位就業需求信息,讓大學畢業生更好地了解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最后,企事業單位要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發展機會。在人才招聘時,做好崗位分析、崗位說明,讓大學畢業生能夠充分了解本單位的相關情況,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供需雙方的互補。
[1]張礫文,黃 蘭.普通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及調適[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7).
[2]陳圣婕,陳圣妤.關于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音樂大觀,2011,(12).
[3]孟 曉.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教育探索,2011,(08).
[4]雷樹俊.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5]吳文珊.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10).
[6]閆 輝.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10).